2014年1月10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参与由袁隆平牵头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童哲是项目主要完成人。
10年后的2024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员,84岁的童哲随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到海南三亚、儋州两地,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科技报国海南行”专题讲座和科技调研。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他以《杂交水稻研究的启示》为题,通过讲述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之路,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
4月22日,已是“候鸟”的童哲在三亚度过了又一个暖洋洋的冬天,打点行李,准备返回北京。
与童哲几乎同步的袁隆平的学生与助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全永明,也即将从三亚返回湖南长沙,准备参加袁隆平逝世三周年的相关纪念活动。
袁隆平在家中与全永明(左二)交谈,茶几上放着青椰。 受访者供图
58年前的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大幕。1968年冬天,袁隆平带领团队,一路颠簸踏上海南岛,落脚三亚南红农场,就此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也开始了他与三亚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稻花香里说丰年。当年经历诸多辛苦踏上南繁之路,与袁隆平有着或多或少交集的水稻育种人,对三亚情愫深种,叶茂枝繁。
2004年4月, 在三亚,袁隆平与外国专家一起观察杂交水稻新品种。资料图片
一路向南
童哲第一次来三亚,是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那年,来见袁隆平。
1990年三四月份,他从北京坐飞机到海口。到市区时,已是深夜11点多。他走了几个街区,也没有找到可以委身过夜的旅社。“一直走到1点多,我看实在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就跑到汽车站,在候车厅里待了一夜。”
后来童哲恍然大悟,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民间有“百万大军下海南”寻找发展机会之说,难怪一铺难索。而在这里,活跃着另一支“大军”,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南繁人”。
第二天上午8点多,童哲坐上开往三亚的大巴,走海南东线公路,中间在万宁歇了一会,下午5点半到达三亚解放路,也就是如今的三亚汽车总站。“大部分路都可以,就是有点颠簸。”他要去师部农场,便拦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它的后面拖着一个‘车斗’,上面搭着棚子,能坐下10个人。”
一路向南。先从岛外到海口,再坐上八九个小时的大巴到三亚,当时的“南繁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段辛苦里程。更不要说,早20年前的袁隆平面对的是怎样的交通条件和生活环境。
今年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邓华凤南繁之路的第42年。在他的记忆里,当年确实艰苦,为了工作连续多年不能回家过春节的例子也不鲜见。但是在三亚,也充满着乐趣。
有一次邓华凤来三亚,正赶上有人跟袁隆平汇报“在田里有发现”。两个人骑上单车就往外跑。看到“宝贝”后,袁隆平非常兴奋,叮嘱工作人员接下来怎么做。随后,回到住处的他意犹未尽,下厨做了3个菜:油炸花生米、清炒苦瓜和西红柿炒鸡蛋,说要庆祝一下。
“生活中,袁老总让你感到亲切自然。”邓华凤说,“有时他会亲昵地拍一下你的脑壳。”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仁山到三亚从事南繁工作已经39年,自1985年至今,每年11月份来、第二年4月份走。1987年到1988年,他连续13个月在海南工作,没有回家。
“记得1987年那会儿,我们住在农民家里,自己砍柴做饭,晚上去田里赶老鼠。”那些老鼠,也“活跃”了他们枯燥的生活。为了驱鼠,朱仁山和伙伴们想尽办法:用塑料薄膜罩住、在外面挖沟筑起“护城河”……“但是老鼠也聪明着呢,总是逃脱。”
让袁隆平和南繁人难忘和振奋的是2018年4月份的那个下午。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考察,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同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一道,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展示田,察看水稻长势,与农业科技人员亲切交谈,了解水稻南繁的研发情况。
这片展示田,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大家通常叫它“袁隆平基地”。稻田里的“超优千号”,是该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在后来的测产中亩产超过了1000公斤,成为当时三亚水稻种植的最高产量纪录。
袁隆平向习总书记汇报了超级稻和耐盐碱水稻的进展情况。“超级稻是高产优质,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我们接下来要向亩产1200公斤攻关,向党的100周岁献礼!”“估计还有两三年,海水稻就可以大面积生产和推广。”
黄金宝地
2018年接受《三亚日报》专访时,袁隆平称三亚为“黄金宝地”。在这里,他的科研团队发现了“野败”。
2018年12月,袁隆平在三亚接受本报记者卢巨波(右)专访,并为《三亚日报》创刊25周年签名祝贺。资料图片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陪同下,坐着牛车去找野生稻。
李必湖在一片野生稻中仔细观察了半个小时,发现3株雄花颜色异于正常稻花的稻穗,他意识到这3株稻穗很可能是雄性不育野生稻。接下来,他脱去外衣外裤,赶走水蛇蚂蟥,下到齐腰深的泥水中,一步一步走近观察、确认,连根带泥小心翼翼将其拔出,搬到了试验田中。
得知李必湖找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的消息,正在北京开会的袁隆平连夜乘火车赶回三亚,并将这株野生稻命名为“野败”, 意思是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日后成为众多杂交水稻的共同祖先。“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由此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袁隆平领衔研究的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袁隆平曾说:“没有三亚的这株野生稻,就可能没有杂交水稻。”
2021年5月24日,《三亚日报》记者专程赶赴长沙送别袁隆平,正巧与冯克珊同机。说起往事和送别,将袁隆平称作“袁氏神农”的冯克珊话语不多。他总是望着舷窗外面不断行走的云团,陷入沉思。
从踏上三亚这片土地开始,50多年来,袁隆平好比一只勤奋的“候鸟”,几乎每年冬天都在三亚度过,献身南繁育种事业。
他以杂交水稻育种为主体,逐步在三亚形成了中国杂交水稻南繁研究的核心基地。因为三亚的独特气候优势,缩短了一半的育种周期,杂交水稻由此走过了从“三系”到“两系”,亩产不断创下新纪录,也把“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牢牢刻在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
“三亚真是得天独厚的黄金宝地啊。”谈起对三亚的印象,生前接受《三亚日报》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脱口而出。他也形容三亚是“永远的热带天堂”,是广大南繁科技工作者的育种天堂。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南繁基地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育种基地,主要分布在三亚、乐东、陵水3个市县。这里的自然条件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少有。”
2019年5月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赶到三亚,参加袁隆平团队的耐盐碱水稻春播育秧。多年以前,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在他的鼓励下,谢华安培育出 “汕优63”——杂交水稻中的明星。1986年时,“汕优63”就已经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品种。
在三亚这块宝地,谢华安和伙伴们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三亚人的那片深情,让谢华安更觉得如黄金般弥足珍贵。“每年12月份播种、插秧之前,当地都会组织人手修好水利设施;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生活,在当年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每个月为我们供应半斤猪肉;住的地方、睡的木板床,也都早早准备妥当……”
家乡,家乡
或许是三亚这片“黄金宝地”,给予自己事业的“馈赠”,三亚也成了袁隆平眼中的“家乡”,他也成了三亚的“家里人”。
2002年,因为袁隆平对三亚的突出贡献,三亚市授予袁隆平“荣誉市民”称号。2014年,袁隆平担任琼州学院(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客座教授,与师生座谈交流热带农业发展前景,为师生们授业解惑。
袁隆平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现最美的地方还是三亚。”
他对三亚的热爱“深入骨髓”:每次来三亚,一下飞机都要深吸一口空气,呼吸熟悉的味道;离开三亚,也要深吸一口空气,将三亚的味道吸进心头。“我有气喘,但是一到三亚,空气非常好,也不气喘了。”
在三亚的半个多世纪里,袁隆平每年要在这里住上几个月。春节,是他回到长沙与家人团聚的难得时光。即便远隔千里,袁隆平的家中也不缺海南元素。因为两家住得近,每年大年三十,全永明都要到袁隆平家拜年看望。在袁家的茶几上,总会有一两个青椰“出镜”,招人喜爱。
朱仁山的女儿自9岁起就想“见袁隆平爷爷”,与他合一张影。因为老师跟同学们讲过,没有粮食大家就会挨饿,所以袁爷爷很伟大。“我跟她说,只要你好好学习,长大了给他写一封信,我就带你去见面。”
但是,袁隆平常年待在三亚的“家”,其余时间也在忙于研究杂交水稻,小女孩的愿望一拖再拖……
袁隆平深爱着三亚,他亲自推动的最后一个科研攻关项目也是在这里敲定。2020年12月,由他任首席科学家的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也是在三亚启动。
2022年,袁隆平的工作助理、学生辛业芸在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中讲到,每年冬天,袁隆平就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到三亚的研究基地过冬,指导当地的水稻育种,来年春天再返回长沙。但在最近一次去往三亚以前,他对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表现出了明显的担忧,有预感般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是不是活不了多久了?要不,这次海南就不去了?辛业芸他们听了都很震惊,一个劲地劝他:袁老师,长沙的冬天太冷了,你身体吃不消的。
辛业芸说,以前袁老师身体太好了,大家对他的预期和祝福都是“幸福快乐超百岁”。但后来,不得不一次次接受一些大家都不愿看到的负面信息。
袁隆平长期受到慢阻肺的病痛折磨,后期还引起了肺源性心脏病。2021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摔了一跤后,病情急转直下。4月7日,袁隆平回到长沙,直接住进了湘雅医院。全永明的爱人谢根莲是袁隆平的保健医生,她见证了一代“杂交水稻之父”生命的最后时刻。
直至2021年5月22日去世,袁隆平再没能回到自己位于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家,也再没能回到三亚这个“家”。
原标题:
三亚之恋
袁隆平扎根南繁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半个多世纪情缘让他以三亚为家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巨波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