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域附近的海洋牧场,海面波光粼粼,不时有海鸥在头顶掠过。该旅游区海洋部经理王丰国和他的团队穿戴好潜水装备,利落地跳进大海,激起层层浪花。他们不断下潜,游到距离海面大约4—5米深的一个人造礁体处,将一株株手指粗的珊瑚幼苗仔细地固定在礁体上。在海底,王丰国和同事们辛勤呵护的珊瑚“树苗”孕育着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正待成“林”。
王丰国在移植珊瑚。
今年42岁的王丰国,来自山东烟台。在2006年入职蜈支洲岛旅游区之前,王丰国在部队服役,其间曾三次来过这里,碧海蓝天的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退役之后他打定主意来到该景区,如愿成为一名潜水教练员。2011年,蜈支洲岛旅游区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及科研机构的指导下,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项目,借此机会,王丰国加入到保护海洋环境的志愿服务中来,这一干便是13年。
种植保育珊瑚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除了需要潜水技术,还需要专业知识。“种珊瑚其实跟陆地上植树造林很相似,要种苗、建苗圃,我们会根据珊瑚礁区的不同底质和海境来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让它们连成一片,形成连贯的珊瑚礁群。”多年来,天天泡在水里,负重下潜至海底清理垃圾、渔网,投放人工鱼礁给鱼儿“盖房子”几乎成了王丰国的日常。“水下的工作十分消耗体力,人体在水里难以固定,一个涌浪过来,可能会被推至两米甚至三米远的地方,在水下待四个多小时,比跑十公里还要累。”王丰国说,不论在陆地还是海洋,“造林”对调节气候变化、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艰苦付出终有收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如今蜈支洲岛海域已拥有4个珊瑚苗圃,每年能提供3—4万株移植体,其中一半以上被免费提供到三亚近海海域开展珊瑚礁修复。同时,通过构建珊瑚苗圃、移植珊瑚、投放人工鱼礁等方式,王丰国和同事们在十多年里修复了3万多株珊瑚,修复面积近5万平方米,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生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栖息场所。
蜈支洲岛海域珊瑚礁延绵20多公里,鹿角状、牛角状、树枝状、脑袋状、脑纹状、蜂巢状、盔甲状的珊瑚星罗棋布,鱼儿游弋其中。在王丰国的眼里,珊瑚就是这里的“金龟蛋”。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蜈支洲岛的潜水、海钓等项目颇受游客欢迎,目前已开辟了“海底、水上、空中、陆地”四栖产品体系,为三亚旅游升级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元素。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胡拥军)
原标题:
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经理王丰国:有一种执着是在三亚海底种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