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2公里,是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到三亚市海棠区的自驾距离,也是“80后”海归博士刘斌思念家人与同事的直线距离。
2月9日上午10点多,位于海棠区的新疆农科院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甜瓜育苗大棚,刘斌正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查看苗圃长势情况,他随身手机铃声不时响起。
19个月前,从西班牙留学深造回国的刘斌,以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计划”领军人才的方式,成为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生物技术中心主任。
2月9日,刘斌在组培实验室内观察种子情况。记者 刘琪成 摄
白天,“泡”在实验室做研究、挑选种子试种、铺地膜做播种前期准备;夜晚,制作专业课课件、修改研究生毕业论文、解答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咨询……这是刘斌在乌鲁木齐和三亚工作的日常写照。
“如何让科学研究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是我一直思考与实践的方向。”刘斌告诉记者,在西班牙深造的四年时间中,给了他很多基础学科视野上的突破。“选择到新疆搞甜瓜育种,就是让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硕果。”
在一处5个篮球场面积大的育种大棚中,记者见到了老虎斑纹的甜瓜。“这个是我们最近实验的新品种,是中国甜瓜和土耳其甜瓜杂交后的结果。”刘斌说,通过技术创新,目前已经实现了甜瓜亩产的增收,比如一亩地之前种植1400珠甜瓜,通过改良选育之后,可以达到2000珠。
南繁育种,重在温度与纬度,对于甜瓜生长也是如此。“三亚的热带地区气候优势,使甜瓜生育期变短,能加速育种的迭代繁育。如甜瓜在新疆生育期接近5个月,而在三亚仅需3个多月。”刘斌介绍,四季如春的三亚,冬春季种植甜瓜属于当季水果,销往其他省算是反季节水果,既能填补市场空白,又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希望更多老百姓通过种植甜瓜,享受到这份甜蜜的幸福。”
时至中午12点,示范园食堂精心准备年夜饭,刘斌和单位的领导同事,以及未回家过年的研究生们聚在一起共同举杯,欢庆新春佳节。
面对与家人聚少离多,刘斌说,爱人和他是中国农业大学读书的同学,十分默契,很支持他的工作。
“今年春节,我老婆、大宝关关、小宝羽羽,还有爸妈都来三亚了,我们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刘斌惭愧地说,“忙得都忘记给家人们安排住所了,都是他们自己提前联系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眼下,刘斌和团队成员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展遗传规律相关研究,挖掘甜瓜重要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不断攻坚克难,以突破传统甜瓜育种的技术瓶颈,解决甜瓜育种中存在的难题。
采访间隙,刘斌给远在新疆的同事发去拜年语音祝福,祝愿甜瓜事业更加美好。
“今年,我和团队成员将依托新疆农科院先进的甜瓜基因编辑、高通量分子标记和生物信息学等科研平台,为三亚甜瓜种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刘斌眼中充满希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郭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