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粮仓 稳钱袋!三亚优化升级“钱粮双丰收”
保粮仓 稳钱袋!三亚优化升级“钱粮双丰收”

2023年11月6日,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收割机正在对晚造水稻进行收割测产(资料图)。 记者 李学仕 摄

冬日鹿城,满目苍翠。走进田间地头,长势喜人的豇豆、茄子等作物整齐排列,新栽的水稻挺着“腰杆”,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近年来,三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探索创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工作成效显著,走出一条具有三亚特色的“三农”之路。

“杂交水稻”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

“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1月2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论坛暨2024年热带农业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保障粮食安全”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两张重要国际名片——“南繁硅谷”和“杂交水稻”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作为中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三亚如何借助这两张名片,端稳“中国饭碗”?从去年的成绩来看:三亚实施“钱粮双丰收”“南繁基地绿肥沃土”等工程;首次实现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刷新我国热带地区水稻种植新纪录……

杂交水稻产量不断取得新突破,是三亚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的贡献,也是对袁隆平院士的“承诺”。

从一株“野败”开始,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也为世界上更多人摆脱饥饿作出了贡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2020年12月20日,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并成立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斯人已逝,初心不渝。为实现这一目标,三亚全力以赴,组织科研团队攻坚克难。2021年,该项目实现双季稻亩产1586.86公斤,创下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2022年,该项目再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2023年,该项目双季稻亩产达到1510.91公斤,海南连续三年实现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

再创新,再突破!去年12月,三亚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高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三季合计年亩产2046.5公斤,攻关成功,为端牢中国饭碗,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贡献三亚力量。

“通过探索一年三季水稻种植,协同攻关努力提高主粮的复种指数,进而提高水稻产量,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认为,三亚实现杂交水稻年亩产突破4000斤目标,这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升级创新、栽培技术的又一次突破,为水稻高产科研、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南繁硅谷”让农民实现“钱粮双丰收”

“一年种菜又种粮,收入多了,生活才更好。”这是崖州区崖城村游斌的愿望,也是广大农民的心愿。对于辛苦一年的农民来说,如何安全储粮增加收益,是他们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三亚聚焦民生所盼,始终以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好“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储粮”三篇文章。

近年来,三亚以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双底线思维,创新将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农民增收的驱动机制,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南繁+水稻+绿肥”“瓜菜+水稻+绿肥”等生态高效轮作模式暨良种推广良法示范模式,着力解决种粮不赚钱、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不仅打通了耕地非粮化和闲置撂荒等堵点,还促进了南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带动一批CRO(专业制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速南繁事业向南繁产业转变。

以崖州区为示范点,三亚搭建粮食生产“保姆”平台,创新灵活用地“两种模式”。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集粮食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保姆”式农业平台公司,搭建政府与南繁科研单位、村集体、农村合作社及农民等多方的利益联结桥梁。

针对南繁科研育制种、冬季瓜菜生产用地季节性闲置问题,平台公司运用南繁科研用地“分时托管”和农村土地“分时出租”两种土地利用模式开展生产:南繁季结束后,科研单位将土地交由平台公司统一种植优质水稻,收割后进行绿肥种植、还田,再交还科研单位继续开展科研活动。

针对部分农民种粮意愿低等问题,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整合农民冬季瓜菜季节后的闲置土地,以土地租金入股方式与区级平台公司合作种植水稻,收割后种植绿肥并还田,再交还农民开展冬季瓜菜种植。在灵活用地下实现多作物无缝衔接轮作,形成了“南繁/菜+稻+绿肥”的多作物轮作模式,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此外,建立了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确保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吸引农业企业参与品种推广、机械化耕收等工作,并搭建农民与企业产销对接平台,签订产销协议,保底收购价格不低于2.7元/公斤;建立水稻种植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机制,其中水稻种植保险每亩保险金额为400元。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三亚正在一张张沾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业清单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奋力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三亚答卷”,海南南繁正在成为全球杂交水稻的创新高地、热作种业的资源高地、水产种业的繁育高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原标题:三亚优化升级“钱粮双丰收” 保粮仓 稳钱袋

责任编辑:王雪杉 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4-05-06 07: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2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4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4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5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15:51
来源:央视网
保粮仓 稳钱袋!三亚优化升级“钱粮双丰收”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1-23 07:04:27

2023年11月6日,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收割机正在对晚造水稻进行收割测产(资料图)。 记者 李学仕 摄

冬日鹿城,满目苍翠。走进田间地头,长势喜人的豇豆、茄子等作物整齐排列,新栽的水稻挺着“腰杆”,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近年来,三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探索创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工作成效显著,走出一条具有三亚特色的“三农”之路。

“杂交水稻”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

“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1月2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论坛暨2024年热带农业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保障粮食安全”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两张重要国际名片——“南繁硅谷”和“杂交水稻”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作为中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三亚如何借助这两张名片,端稳“中国饭碗”?从去年的成绩来看:三亚实施“钱粮双丰收”“南繁基地绿肥沃土”等工程;首次实现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刷新我国热带地区水稻种植新纪录……

杂交水稻产量不断取得新突破,是三亚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的贡献,也是对袁隆平院士的“承诺”。

从一株“野败”开始,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也为世界上更多人摆脱饥饿作出了贡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2020年12月20日,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并成立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斯人已逝,初心不渝。为实现这一目标,三亚全力以赴,组织科研团队攻坚克难。2021年,该项目实现双季稻亩产1586.86公斤,创下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2022年,该项目再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2023年,该项目双季稻亩产达到1510.91公斤,海南连续三年实现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

再创新,再突破!去年12月,三亚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高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三季合计年亩产2046.5公斤,攻关成功,为端牢中国饭碗,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贡献三亚力量。

“通过探索一年三季水稻种植,协同攻关努力提高主粮的复种指数,进而提高水稻产量,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认为,三亚实现杂交水稻年亩产突破4000斤目标,这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升级创新、栽培技术的又一次突破,为水稻高产科研、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南繁硅谷”让农民实现“钱粮双丰收”

“一年种菜又种粮,收入多了,生活才更好。”这是崖州区崖城村游斌的愿望,也是广大农民的心愿。对于辛苦一年的农民来说,如何安全储粮增加收益,是他们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三亚聚焦民生所盼,始终以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好“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储粮”三篇文章。

近年来,三亚以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双底线思维,创新将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农民增收的驱动机制,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南繁+水稻+绿肥”“瓜菜+水稻+绿肥”等生态高效轮作模式暨良种推广良法示范模式,着力解决种粮不赚钱、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不仅打通了耕地非粮化和闲置撂荒等堵点,还促进了南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带动一批CRO(专业制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速南繁事业向南繁产业转变。

以崖州区为示范点,三亚搭建粮食生产“保姆”平台,创新灵活用地“两种模式”。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集粮食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保姆”式农业平台公司,搭建政府与南繁科研单位、村集体、农村合作社及农民等多方的利益联结桥梁。

针对南繁科研育制种、冬季瓜菜生产用地季节性闲置问题,平台公司运用南繁科研用地“分时托管”和农村土地“分时出租”两种土地利用模式开展生产:南繁季结束后,科研单位将土地交由平台公司统一种植优质水稻,收割后进行绿肥种植、还田,再交还科研单位继续开展科研活动。

针对部分农民种粮意愿低等问题,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整合农民冬季瓜菜季节后的闲置土地,以土地租金入股方式与区级平台公司合作种植水稻,收割后种植绿肥并还田,再交还农民开展冬季瓜菜种植。在灵活用地下实现多作物无缝衔接轮作,形成了“南繁/菜+稻+绿肥”的多作物轮作模式,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此外,建立了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确保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吸引农业企业参与品种推广、机械化耕收等工作,并搭建农民与企业产销对接平台,签订产销协议,保底收购价格不低于2.7元/公斤;建立水稻种植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机制,其中水稻种植保险每亩保险金额为400元。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三亚正在一张张沾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业清单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奋力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三亚答卷”,海南南繁正在成为全球杂交水稻的创新高地、热作种业的资源高地、水产种业的繁育高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原标题:三亚优化升级“钱粮双丰收” 保粮仓 稳钱袋

责任编辑:王雪杉 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