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游览区名人雕像园内的李德裕雕像。 记者 陈聪聪 通讯员 童承东 摄
三亚新闻网7月14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鑫)
■人物简介
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至武宗朝方再次入相。
他参政期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继位后,他因位高权重而遭忌,被贬为崖州司户。
唐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在崖州病逝,终年63岁。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是唐朝名相李德裕被贬任崖州司户后,写下的一首七绝。
如今的三亚市天涯海角游览区内,历史名人雕像园中的李德裕掩映在南方乔木下,正襟危坐,面额左转,似乎还在眺望“帝京”。
或者,他的家乡河北赞皇。
“赞皇”两字如此机缘巧合,李德裕两次入相达到政治生涯顶峰,再到一路贬谪,无不因皇帝或赞或弹,纵再风光,终究跨不过人生的百匝千遭。
而病逝于“孤悬海外”的海南岛,让他的诗作更具凌寒之意、不甘之苦。
走马吹花少年狂
李德裕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落地于一个传统的官宦世家,其父李吉甫为当朝宰相,并深得皇帝信任。再往上一辈,他的爷爷是唐朝时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御史大夫李栖筠。
爱屋及乌。李德裕幼年时,唐宪宗李纯经常把他抱起来放到膝盖上逗着玩。一天有位大臣问这孩子平时看什么书,李德裕默而不语。回到家后,得知情况的李吉甫说儿子“没出息的玩意”。李德裕角度清奇地回答:他是个大臣,不问治国之道,却问我读啥书,这是教育部门该管的事。没有这么问的,所以我没有搭理他。
老李觉得小李说得忒有道理,便转告给那位大臣。对方一听,羞愧难当,知晓自己无论是从眼界还是胸怀上来说,输给了李德裕这个小孩子。他当着李吉甫的面说:你家小裕是一个奇才,长大以后必定功成名就。
李德裕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但确实有底气,从小胸怀天下、苦心研读书籍,长大后也做到了仗剑走天涯。
李德裕不愿与其他学子一样参加中高考,成年之后借家族荫蔽进入朝堂为官。为了避嫌,他主动到藩镇地区任职。在好友张弘靖出任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时,李德裕就被征召为掌书记(机要秘书),直到好友卸任回朝,他才回到京城任职。
唐穆宗李恒继位之后,将李德裕征召进翰林院为官,担任翰林学士(一般为皇帝心腹,通常能升为宰相)。早在李恒为储君期间,就常常听说李吉甫大名,因此对他的儿子也颇有好感和看重,常常让其起草朝廷诏书。
自此李德裕在京城内外几度沉浮,直到官至宰相,再到不被后朝待见被贬崖州并逝于斯。
李德裕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其用李德裕为相仅仅6年,外攘回纥、内平内乱,整顿吏治、压制宦官,扭转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积弱不振的局面,唐室几于中兴。
历朝历代对其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誉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一路仕途,李德裕秉性如初,不改“少年狂”本色,敢作敢为。
《李德裕传》里面记载,当时亳州民间有些人打着迷信的幌子说有个地方的水可以治病,很多南方人都跑过来买水。由于水的价格比较高,买水的人沿途转卖又沿途加水,相互欺骗,谋取暴利。李德裕得知后,立即前往禁止并捉拿不法之徒。
李德裕在任职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时候,由于生活贫困,当地有些人家卖女儿给别人当妾。他对此制定了相关法令,凡是贩卖年满13岁女儿的,判处三年劳役,未满13岁判处五年劳役。法令颁布后,当地贩卖儿女现象得到了极大改观。
牛李之争,没有赢家
封建王朝中,不同派别的朝臣之间常常为了争权夺利而进行朋党之争,作为“多朝元老”的李德裕也难免其俗,身处其中的“牛李党争”一直延宕了40年。
载入史册的“牛李党争”的真正起源为唐宪宗时期,一场考试引出了这场腥风血雨。
牛僧孺、李宗闵两个举人,按照考卷的要求指出了朝政的不足之处,言辞犀利。考官看后非常认同两人的观点,便向唐宪宗举荐,后者也很欣赏这两名学子的才华。
这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由于朝中政事大多由他定夺,看到有人对自己的决策不满意,便记恨在心。他向唐宪宗诉苦,说牛僧孺、李宗闵是因为和考官有私人关系,得到了“照顾”。唐宪宗便把考官降职,且不予录用牛李。
朝中看不惯李吉甫的大臣听说此事后,纷纷写奏折为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叫屈。摇摆不定的唐宪宗又在压力之下贬了李吉甫的官职,让他去担任淮南节度使。
就此,朝中对李吉甫或赞或弹的大臣,形成对立,两相之争宣告开始。
4年后李吉甫去世,牛僧孺、李宗闵才开始受到朝廷任用,两人凭借能力官运亨通。
李德裕一直看牛僧孺、李宗闵不顺眼,在他身边集结了一批人,多为权贵后人,被称为“李党”;牛李身边多为进士出身的普通人,称为“牛党”。
两派的再次交锋,也是因为考试。
唐穆宗长庆元年,科举主事钱徽答应为段文昌、李绅走后门,后因私人关系,选择了李宗闵的女婿苏巢等人中榜。榜上无名的段文昌、李绅气坏了,告发主考官的请托事宜。
李绅是“李党”核心成员,因此在唐穆宗询问时,李德裕表示此为实情,并且怀疑考试的公正性。
唐穆宗派白居易等人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中榜人中只有3个勉强合格,另外11人并没有什么能力,因此大怒,将钱徽、李宗闵贬官。
公元822年,另一阵营终于迎来机会,属于“牛党”的李逢吉成为宰相,他排挤李德裕,通过种种手段,将其贬为浙西观察使。
其后,在好友李逢吉的帮助下,牛僧孺成为宰相。
公元829年,李德裕重新回到长安,担任兵部侍郎一职。宰相裴度十分欣赏他,便向皇帝推荐其任后续宰相。但是李宗闵却靠着宦官关系当上宰相,双方再度较量一番后,李德裕被排挤为西川节度使。
其后你来我往,各不相让,也失去了很好的和解机会。直到唐宣宗李忱继位,最后李德裕再度被贬,从荆南节度使到东都,从潮州司马到崖州司户参军,其时李已年过六旬,3年后客死他乡。
长达40年的争斗,让朝中重要职位都被两派的门生故吏霸占,真正有贤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同时政策经常改变,社会上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导致大唐快速走向灭亡。
一时南望李崖州
李德裕逝于贬所崖州,有诗纪念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所谓“八百孤寒”,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他们一同怀念在此离去的李德裕。后来人们就此称其为“李崖州”。
之所以为李德裕起了一个“昵称”,缘于他在任时爱才若渴,常提拔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政事方面励精图治,尤其是与武宗李炎合作期间,将晚唐带入一个几近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再现和平、安宁、繁庶之景象,故深受爱戴。
无论是正史典记,还是野史稗闻,关于李德裕也有诸多故事与传说。
泽潞镇平定后,李德裕被拜为太尉,进封赵国公。他极力推辞说,自开国以来,仅有7人被拜为太尉,裴度当了10年的司徒,也未被拜为太尉,所以不敢受封。
唐武宗不甘心:我只恨没有官职来奖赏你的功劳,你就不要推辞了。李德裕再辞:臣的父亲曾封赵国公,嫡长孙出生时,便取表字为三赵,意思是要把这个爵位传给嫡子嫡孙,而不传给旁支庶子。臣先世都曾居住在汲(今河南卫辉),希望陛下封我为卫国公。
无奈,唐武宗允诺。
另一则事例,显示了李德裕智慧的一面。
那年他镇守浙东,润州甘露寺的僧侣控告在移交寺院固定资产时,被前任住持耗费常住金若干两。众僧也指证前任住持私下挪用常住金,而且说初上任时,移交的银两数目很清楚,到交出来时银两却不见了。
前任住持并不认罪。李德裕稍加引导,僧侣便说出冤情:“多少年来,都是只移交记录银两的文书,其实早就没有银两了。李德裕找了数顶轿子,命令相关僧侣进入轿中,彼此看不见,再令人取各种形状的黄泥来,让每个僧侣分别捏出交付给下任的黄金模式,作为证据。僧侣既不知道形状,当然捏不出来,前数任住持僧侣只好俯首认罪。
“食万羊”一事,既与崖州形成关联,又有些许玄学味道。
唐宣宗继位后,李德裕以太子少保之职,分司东都事务,并向一个僧人探问前程。僧人说他会遭贬南行万里,但还能回还:“相公命中注定要吃1万只羊,现在还差500只没吃完,所以一定能够回来。”
李德裕叹道:“师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年间,曾做梦走到晋山,看见满山都是羊群,有几十个牧羊人对我说,这是给侍御吃的羊啊!我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告诉过别人!”
十几天后,振武节度使米暨遣使前来,馈赠他500只羊。李德裕大惊,将此事告知僧人:“这些羊我不吃,可以免祸吗?”僧人说:“羊已经送到,已是归你所有。”
不久,李德裕果然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崖州,并逝于此。
后人便用“食万羊”表示听天由命,不必强求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