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敏在自家夜宵店为客人烹制美食。 张慧膑 何瑞诚 摄
冬日的夜幕低垂,天色似暗非暗。每天下午6点半,随着路灯渐渐亮起,一个个摊车陆续出动,崖州中心渔港美食街便迎来了它的主场——各类海鲜烧烤在大火小火切换间,香味四溢,一桌桌食客在美味间畅聊,褪去了白天的疲倦,回归了生活的烟火气。
“这些生蚝要冻起来,不然不新鲜咯……”18时35分,摆好了摊车,取出螃蟹、生蚝、虾、海鱼等海鲜,又将鸡翅、蔬菜等食物整理好,摆好餐车、取出食物、摆放桌椅,一气呵成后,敏哥夜宵店的老板便开始招呼起客人,人虽忙碌,但脸上笑容灿烂。
眼前这位烧烤摊老板叫陈宜敏,是崖州区人,今年33岁。一年前,他还是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如今摇身一变,在渔港边上卖起了烧烤。
关于这一变化,陈宜敏显得很放松: “小船打渔也危险,政府这几年规范了渔船,给我们划了这块地,让我们卖烧烤,赚的不比打渔少……”
渔民换“战场”,这是三亚渔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注脚。近年来,三亚高度重视渔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渔业资源条件,找准发力点,突出三亚渔业发展优势,加快渔业发展转型升级“往岸上走”。
不打渔,往岸上走、做什么?崖州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冯元源介绍,针对年纪大及经营渔船有困难的渔民进行技能培训,给他们发放结业证,帮助其转产转业,第二年还会给他们渔船发放油补以及延期出海作业的补贴。而这个美食街,就是崖州区渔民转型的重要“战场”之一。
为了推动崖州区夜间经济,有效激活夜间消费的内循环,崖州区以渔港文化作为特色主题,把传统小吃摊一条街打造为品牌化、主题化的多业态组成的特色夜市,围绕南海珍馐,以主题灯光为导引,贯穿美食、互动、休闲、娱乐、夜市、直播带货等多业态共赢的新夜间经济形态,实现主题文化特色美食街道盈利模式的二次开发,引导崖州中心渔港周边片区传统渔民转产就业,形成餐、旅、农、渔等产业链接的跨界融合,点亮夜间消费经济。
现在,该美食街摊位有34家,其中21家是本地渔民转岗转业的。
“不打渔期间,我们就上岸卖夜宵!”陈宜敏说,之前他跟着老爸出海打渔,家里虽有一条“小破船”,但这却是一家人的生存之本。“老爸这两年身体不好,不能出海打渔,我就上岸摆烧烤摊。”陈宜敏算了一笔夜宵账:现在每天出摊,一个月赚两三万不成问题。
政府扶持和个人努力齐头并进,不少渔民上岸置家,创业转型。
和陈宜敏一样,26岁的麦天运也是美食街的老熟人。三年前,他“洗脚上岸”,从渔民变身烧烤摊老板,由于手艺不错,烧烤味道好,熟客络绎不绝。
“现在每个月的进账比打渔时还高。”说起自己的烧烤摊,麦天运有些得意:日子现在过得有滋有味,他还请了亲戚、村民到自己的摊位帮工,并支付他们工资,帮大家实现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几年,三亚的休闲渔业发展有声有色,渔民的致富路也越来越宽。如今的崖州中心渔港,码头生意兴隆,美食街各式餐饮店、海洋工艺品摊位,顾客络绎不绝,转型发展后,渔民少了赶海的辛苦,日子越过越好了。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