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梦 一路追光 ——向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心中有梦 一路追光 ——向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11月8日,又逢一年记者节。

在这个自带温度和暖色的节日里,让我们走近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新闻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他们努力用脚步去追寻、用心灵去思考、用真情去融入,将社会变迁、岁月更迭、民生吁求,变成一个又一个丰盈而有质感的故事,变成一篇又一篇浸润着真情实感,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慰藉。

他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力。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抒写时代,用生动的故事、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把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

纸上波澜,笔底春秋。

愿所有记者都永远有梦,一路追光。

刘盈盈(右)在采访。

新闻采访部刘盈盈:

记录时代变迁 书写人生厚度

跟随领导调研、探访隔离疫区、下乡入村、走访卡点、采访一线工作人员……报纸上刊登的稿件,默默记录着刘盈盈坚守在新闻战线上的日日夜夜。她直言,自己每天的生活就像“特殊”日历,对于“今天星期几、特别的日子”,常常概念模糊;而三亚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大小事件这样的节点,却记得很清晰。

新闻的“风”往哪里吹,新闻人便往哪里追。入行两年,刘盈盈已荣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三十二届海南新闻奖一等奖。谈及“有事”冲在第一线的选择,她表示,“可能是作为媒体人的担当和责任感,让我必须到一线去亲身感受,去传达现场声音。想抓‘活鱼’,就得去现场,让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而未来,我也将继续提高‘四力’,坚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推出‘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记录时代变迁,书写人生厚度。”

蔡炳先在工作中。

报纸部蔡炳先:

做“走心”的时代记录者

立冬后,迎来了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作为报纸部的编辑,蔡炳先和众多同行们一样,依然在忙碌中度过。作为新闻背后的“守夜人”,日夜颠倒的生活节奏,夜班结束吃早餐的常态,蔡炳先早已习惯,他与新闻整整打了15年的交道,文字、标点符号、图片……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斟酌、打磨,才能最终成为留有墨香的新闻作品。

“说通俗点,编辑工作就是锦上添花和‘扫雷’,既要在原稿的基础上打磨升华,又要发现原稿、排版和编辑加工等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并及时改正其中的错误。”蔡炳先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蔡炳先说,对记者节最好的庆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妙笔著写社会进步,以镜头记录时代芳华,不断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走心”作品,书写属于记者的荣光。

1667949358908030509.jpg

吴英模(左二)在采访现场。

报纸部吴英模:

“守夜人”最懂夜的黑

今年是吴英模从事新闻工作的第10年,也是他上夜班的第4年。对于他而言,最大的考验是经年累月的晨昏颠倒和对百分之百正确的苛求。 

2019年2月4日(除夕),这一天对吴英模的编辑生涯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第一次当头版编辑、第一次分稿、第一次通宵上班。头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要求编辑有极高的新闻敏锐度和耐心,稿件安排、版面语言都要精益求精……任何一丝判断偏差都有可能酿成差错;第一次通宵奋战,则让他深刻领悟何为晨昏颠倒,也是从那天起,工作到深夜或通宵已成为常态。 

今年8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办公地全楼封控。紧急关头,吴英模主动请缨,住进办公室,克服办公场地无法正常食住等诸多不便,全力确保三亚日报正常出版。6天时间以单位为家,这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 

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10月10日到26日,吴英模与同事们连续作战,早的时候凌晨4点过下班,晚的时候超过早上6点。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他的心中有一团火——不仅留下了一段不平凡的记忆,更体会到沉甸甸的责任在肩,激励着他不断进步。

钟雪菲(左)在采访。

广播部钟雪菲:

唯热爱可与岁月共芬芳

今年是钟雪菲投身媒体行业的第14个年头,当今社会,伴随大数据应用及网络普及,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才能利用好新型传媒工具,牢记初心使命,坚守新闻理想做好新闻报道和推进全媒体融合?成为她经常思考的问题,她认为,需要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做到“坚守”、“转型”和“突破”:坚守的是初心,根植的是内容,转型的是传播方式,突破的是自我。

自2021年加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后,钟雪菲重新思考研究传统广播如何结合新媒体升级为优质新闻综合类应急广播,既要立足于声音服务受众的伴随特性,保证内容也要注重创新广播和新媒体直播的结合,策划推出《听·见美好新时代》国庆特别音视频直播、《主播新体验》以及《和自贸港守护者过大年》等主题直播报道,让广播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扩大传播面。钟雪菲表示:做记者、做媒体,就是要不断地守正创新,学会驾驭更多的传播媒介。

陈聪聪在准备拍摄。

新闻采访部陈聪聪:

用镜头映照初心

从晨光微熹的街道,到生机勃发的乡村;从热火朝天的工地,到稻瓜飘香的沃野;从抗击疫情的“战场”,到自贸港建设的现场……

两代新闻人,满腔宣传情。在身为摄影记者的父亲影响下,陈聪聪对新闻事业无比挚爱。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寄情于景,感悟于心。用态度端正视听,用温度感化人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记者,不易,也很辛苦,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依然热爱并快乐于斯。陈聪聪说:“今后,我将继续奔跑,深入一线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聆听基层群众心声,运用好新闻媒体这一载体,宣传好经验、好典型,用镜头传递更多正能量,在新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何荣干(左)在采访。

电视部何荣干:

坚守初心一直在路上

11月8日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何荣干作为一名民生一线的记者,与往常一样坚守在岗位上。立足现场,善于挖掘,如何生动地把新闻稿件更活地呈现出来,在接到采访选题的时候,这些也成了脑子里的固定程序,近两年来,田间地头、偏远山村、战“疫”一线……通过自己的镜头与文字记录着不断奋斗的三亚人。作为媒体人,随时待命是常态,有时候可能早出晚归,采访的时间很“自由”,但做好每一篇报道是作为记者的责任使命。

“今年是当记者的第二个年头,自己在成长,收获也很多,每一次的采访都是见证不一样的三亚,特别是疫情之下三亚各行各业的坚守,砥砺前行克服困难,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努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这就是最值得记录的事情。前路漫漫,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将会坚守岗位,继续为大家呈现精彩的报道。”何荣干说。

陈君港(左)在采访。

电视部陈君港:

镜头对准基层 努力成为全媒体记者

作为电视部的记者,无论风吹雨打,陈君港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收到采访任务后,联系摄像的同事,带上设备,穿梭在三亚的田间、工地、街头、战“疫”的最前线,用镜头记录三亚的发展变迁,通过三亚广播电视台、大三亚APP等平台将三亚最新新闻动态呈现在群众面前。面对采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总是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去克服,抢拍新闻素材。

“这些经历都是我宝贵的财富。我认为当代青年应该敢于有梦,敢于尝试,要有奋斗的劲头,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未来,将立足本职,勤学习、多思考、善总结,努力成为全媒体记者。关注基层故事,倾听基层声音,走到一线,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做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记录者。”陈君港说。

李丹丹正在工作。

新媒体部李丹丹:

讲好三亚故事 见证城市发展

作为新媒体部的一名记者,11月8日当天,李丹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需要外出采访时,她和同事们拿起纸笔、设备等,穿梭在工地、乡村、街头等地,记录采写着独属于三亚的故事;平时,通过官方网站、客户端等多个渠道发现适合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新闻选题时,她会和部门小伙伴一起激动到互相“奔走相告”;24小时在线,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所有的坚守,只为及时、快速地把好新闻在前端呈现。

“在迈开脚步与采访对象实地交流过程中,我用文字、图片或视频记录不同人、不同行业的故事。我在一篇篇新闻稿件中见证时代的进步,更对三亚这座城市越来越热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很荣幸,我将继续坚守岗位,用新闻记录新时代,讲好三亚故事。”李丹丹说。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2-11-10 08:1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11-10 08:0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11-09 07:0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11-08 07:23
来源:三亚新闻网
心中有梦 一路追光 ——向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11-09 07:13:35

11月8日,又逢一年记者节。

在这个自带温度和暖色的节日里,让我们走近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新闻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他们努力用脚步去追寻、用心灵去思考、用真情去融入,将社会变迁、岁月更迭、民生吁求,变成一个又一个丰盈而有质感的故事,变成一篇又一篇浸润着真情实感,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慰藉。

他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力。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抒写时代,用生动的故事、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把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

纸上波澜,笔底春秋。

愿所有记者都永远有梦,一路追光。

刘盈盈(右)在采访。

新闻采访部刘盈盈:

记录时代变迁 书写人生厚度

跟随领导调研、探访隔离疫区、下乡入村、走访卡点、采访一线工作人员……报纸上刊登的稿件,默默记录着刘盈盈坚守在新闻战线上的日日夜夜。她直言,自己每天的生活就像“特殊”日历,对于“今天星期几、特别的日子”,常常概念模糊;而三亚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大小事件这样的节点,却记得很清晰。

新闻的“风”往哪里吹,新闻人便往哪里追。入行两年,刘盈盈已荣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三十二届海南新闻奖一等奖。谈及“有事”冲在第一线的选择,她表示,“可能是作为媒体人的担当和责任感,让我必须到一线去亲身感受,去传达现场声音。想抓‘活鱼’,就得去现场,让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而未来,我也将继续提高‘四力’,坚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推出‘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记录时代变迁,书写人生厚度。”

蔡炳先在工作中。

报纸部蔡炳先:

做“走心”的时代记录者

立冬后,迎来了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作为报纸部的编辑,蔡炳先和众多同行们一样,依然在忙碌中度过。作为新闻背后的“守夜人”,日夜颠倒的生活节奏,夜班结束吃早餐的常态,蔡炳先早已习惯,他与新闻整整打了15年的交道,文字、标点符号、图片……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斟酌、打磨,才能最终成为留有墨香的新闻作品。

“说通俗点,编辑工作就是锦上添花和‘扫雷’,既要在原稿的基础上打磨升华,又要发现原稿、排版和编辑加工等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并及时改正其中的错误。”蔡炳先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蔡炳先说,对记者节最好的庆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妙笔著写社会进步,以镜头记录时代芳华,不断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走心”作品,书写属于记者的荣光。

1667949358908030509.jpg

吴英模(左二)在采访现场。

报纸部吴英模:

“守夜人”最懂夜的黑

今年是吴英模从事新闻工作的第10年,也是他上夜班的第4年。对于他而言,最大的考验是经年累月的晨昏颠倒和对百分之百正确的苛求。 

2019年2月4日(除夕),这一天对吴英模的编辑生涯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第一次当头版编辑、第一次分稿、第一次通宵上班。头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要求编辑有极高的新闻敏锐度和耐心,稿件安排、版面语言都要精益求精……任何一丝判断偏差都有可能酿成差错;第一次通宵奋战,则让他深刻领悟何为晨昏颠倒,也是从那天起,工作到深夜或通宵已成为常态。 

今年8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办公地全楼封控。紧急关头,吴英模主动请缨,住进办公室,克服办公场地无法正常食住等诸多不便,全力确保三亚日报正常出版。6天时间以单位为家,这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 

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10月10日到26日,吴英模与同事们连续作战,早的时候凌晨4点过下班,晚的时候超过早上6点。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他的心中有一团火——不仅留下了一段不平凡的记忆,更体会到沉甸甸的责任在肩,激励着他不断进步。

钟雪菲(左)在采访。

广播部钟雪菲:

唯热爱可与岁月共芬芳

今年是钟雪菲投身媒体行业的第14个年头,当今社会,伴随大数据应用及网络普及,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才能利用好新型传媒工具,牢记初心使命,坚守新闻理想做好新闻报道和推进全媒体融合?成为她经常思考的问题,她认为,需要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做到“坚守”、“转型”和“突破”:坚守的是初心,根植的是内容,转型的是传播方式,突破的是自我。

自2021年加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后,钟雪菲重新思考研究传统广播如何结合新媒体升级为优质新闻综合类应急广播,既要立足于声音服务受众的伴随特性,保证内容也要注重创新广播和新媒体直播的结合,策划推出《听·见美好新时代》国庆特别音视频直播、《主播新体验》以及《和自贸港守护者过大年》等主题直播报道,让广播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扩大传播面。钟雪菲表示:做记者、做媒体,就是要不断地守正创新,学会驾驭更多的传播媒介。

陈聪聪在准备拍摄。

新闻采访部陈聪聪:

用镜头映照初心

从晨光微熹的街道,到生机勃发的乡村;从热火朝天的工地,到稻瓜飘香的沃野;从抗击疫情的“战场”,到自贸港建设的现场……

两代新闻人,满腔宣传情。在身为摄影记者的父亲影响下,陈聪聪对新闻事业无比挚爱。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寄情于景,感悟于心。用态度端正视听,用温度感化人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记者,不易,也很辛苦,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依然热爱并快乐于斯。陈聪聪说:“今后,我将继续奔跑,深入一线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聆听基层群众心声,运用好新闻媒体这一载体,宣传好经验、好典型,用镜头传递更多正能量,在新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何荣干(左)在采访。

电视部何荣干:

坚守初心一直在路上

11月8日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何荣干作为一名民生一线的记者,与往常一样坚守在岗位上。立足现场,善于挖掘,如何生动地把新闻稿件更活地呈现出来,在接到采访选题的时候,这些也成了脑子里的固定程序,近两年来,田间地头、偏远山村、战“疫”一线……通过自己的镜头与文字记录着不断奋斗的三亚人。作为媒体人,随时待命是常态,有时候可能早出晚归,采访的时间很“自由”,但做好每一篇报道是作为记者的责任使命。

“今年是当记者的第二个年头,自己在成长,收获也很多,每一次的采访都是见证不一样的三亚,特别是疫情之下三亚各行各业的坚守,砥砺前行克服困难,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努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这就是最值得记录的事情。前路漫漫,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将会坚守岗位,继续为大家呈现精彩的报道。”何荣干说。

陈君港(左)在采访。

电视部陈君港:

镜头对准基层 努力成为全媒体记者

作为电视部的记者,无论风吹雨打,陈君港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收到采访任务后,联系摄像的同事,带上设备,穿梭在三亚的田间、工地、街头、战“疫”的最前线,用镜头记录三亚的发展变迁,通过三亚广播电视台、大三亚APP等平台将三亚最新新闻动态呈现在群众面前。面对采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总是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去克服,抢拍新闻素材。

“这些经历都是我宝贵的财富。我认为当代青年应该敢于有梦,敢于尝试,要有奋斗的劲头,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未来,将立足本职,勤学习、多思考、善总结,努力成为全媒体记者。关注基层故事,倾听基层声音,走到一线,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做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记录者。”陈君港说。

李丹丹正在工作。

新媒体部李丹丹:

讲好三亚故事 见证城市发展

作为新媒体部的一名记者,11月8日当天,李丹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需要外出采访时,她和同事们拿起纸笔、设备等,穿梭在工地、乡村、街头等地,记录采写着独属于三亚的故事;平时,通过官方网站、客户端等多个渠道发现适合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新闻选题时,她会和部门小伙伴一起激动到互相“奔走相告”;24小时在线,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所有的坚守,只为及时、快速地把好新闻在前端呈现。

“在迈开脚步与采访对象实地交流过程中,我用文字、图片或视频记录不同人、不同行业的故事。我在一篇篇新闻稿件中见证时代的进步,更对三亚这座城市越来越热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很荣幸,我将继续坚守岗位,用新闻记录新时代,讲好三亚故事。”李丹丹说。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