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稻+菜”轮作解锁“增值密码”
三亚“稻+菜”轮作解锁“增值密码”

10月13日,航拍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多台收割机正在繁忙作业。这里是总面积2.6万亩的崖州区万亩耕地稻菜轮作示范基地的一部分。 记者 李学仕 摄

“2.6万亩耕地预计同比实现增产3200吨,增加产值1200余万元……”今年3月26日,在三亚崖州区万亩耕地稻菜轮作暨良种推广良法示范现场会上,崖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现场观众分享农田增值“秘诀”——“稻+菜”科学轮作,让农户满了粮仓又鼓了钱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抓好“三农”工作,不断探索群众增收渠道,“稻+菜”科学轮作便是近年来三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主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具体举措,不断总结得出一批行之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经验模式,为全省各市县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模板,在实践中持续改良,共同得到提升。

“往年种完早稻就接着种晚稻,今年收割完早稻还‘养’了一段时间的地,才种冬季瓜菜。”10月21日,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豇豆种苗,崖州区崖城村村民蓝大哥不禁感叹:以往只知拼命种地,不会养地,一年种了不少作物,收成却不尽人意。

藏粮于地,轮作休耕,让疲倦的土地喘口气、透支的环境养养神。三亚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宜种则种、宜休则休,经过“四算”,即:算时间——根据生产时节和气候合理安排生产间歇土地使用;算习惯——三亚各地农户生产习惯存在差异,在符合当地历史种植习惯的前提下更新轮作模式发挥反季节优势;算品种——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周期不同,采收(收割)时间不同,将不同生长周期瓜菜(90-120天/茬)、水稻(110-130天/茬)和绿肥(60-75天/茬)进行周年组合;算效益——轮作的生产模式较传统夏秋季节休耕模式增加一茬作物收入;机械化规模生产、品种更新帮助农业增效增产;绿肥具有根瘤固氮,易降解、环境友好等特性生态效益显著……这些都为现代化粮食生产、钱粮丰收提供了最佳“搭档”,科学利用土地,精准引导农户采用周年轮作模式,促进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

“这‘四算’,为农户种植提供了科学方法,有助于增产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还针对三亚气候特点,充分利用一年多熟种植优势,结合本地农业生产习惯和南繁品种特点,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开展品种生育期研究,逐渐摸索出“育种+水稻+绿肥”、“瓜菜+制种+绿肥”“瓜菜+瓜菜+水稻”等一批行之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轮作模式。

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关键在于农民,既要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要撑起农民的腰包,“钱粮双丰收”的崖州模式是一个创新之举。通过推行南繁用地“分时托管”、农户土地“分时出租”两个模式,均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资金、资源倾斜,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三亚重点开展品种更新工程、地力提升工程、统防统治工程和农机铁牛工程四大工程,借助科研力量共同发展,利用南繁科技平台,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摸索新模式、推进品种更新,不断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推广,推进品牌产业化发展,为保障钱粮双丰收做好技术保障。

其中,充分利用三亚地理优势和南繁科技平台,加强院地合作,通过品种更新工程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推广。通过品种征集、田间展示、组织专家评选,推选出“深优1618”、“旗优366”、“红香优3号”等20个优质水稻、大豆品种,以及“津优501”、“津优309”、“驰誉505”等30多个优质冬季瓜菜品种,并向全市加快推荐推广;机械化方面,截至目前,全市机耕作业面积达350769亩,机收作业面积达117645亩。

一年多来,三亚积极推动南繁发展,构建由国内顶级科研国家队领衔、以不同类型科研机构为支撑、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种业创新链,形成从种质资源保存、南繁育种制种、种子加工物流贸易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条龙”的种业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未来,三亚将依托南繁优势加快培育、就地推广具有突破性、创新性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同时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用好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任旭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三亚“稻+菜”轮作解锁“增值密码”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10-23 07:03:18

10月13日,航拍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多台收割机正在繁忙作业。这里是总面积2.6万亩的崖州区万亩耕地稻菜轮作示范基地的一部分。 记者 李学仕 摄

“2.6万亩耕地预计同比实现增产3200吨,增加产值1200余万元……”今年3月26日,在三亚崖州区万亩耕地稻菜轮作暨良种推广良法示范现场会上,崖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现场观众分享农田增值“秘诀”——“稻+菜”科学轮作,让农户满了粮仓又鼓了钱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抓好“三农”工作,不断探索群众增收渠道,“稻+菜”科学轮作便是近年来三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主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具体举措,不断总结得出一批行之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经验模式,为全省各市县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模板,在实践中持续改良,共同得到提升。

“往年种完早稻就接着种晚稻,今年收割完早稻还‘养’了一段时间的地,才种冬季瓜菜。”10月21日,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豇豆种苗,崖州区崖城村村民蓝大哥不禁感叹:以往只知拼命种地,不会养地,一年种了不少作物,收成却不尽人意。

藏粮于地,轮作休耕,让疲倦的土地喘口气、透支的环境养养神。三亚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宜种则种、宜休则休,经过“四算”,即:算时间——根据生产时节和气候合理安排生产间歇土地使用;算习惯——三亚各地农户生产习惯存在差异,在符合当地历史种植习惯的前提下更新轮作模式发挥反季节优势;算品种——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周期不同,采收(收割)时间不同,将不同生长周期瓜菜(90-120天/茬)、水稻(110-130天/茬)和绿肥(60-75天/茬)进行周年组合;算效益——轮作的生产模式较传统夏秋季节休耕模式增加一茬作物收入;机械化规模生产、品种更新帮助农业增效增产;绿肥具有根瘤固氮,易降解、环境友好等特性生态效益显著……这些都为现代化粮食生产、钱粮丰收提供了最佳“搭档”,科学利用土地,精准引导农户采用周年轮作模式,促进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

“这‘四算’,为农户种植提供了科学方法,有助于增产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还针对三亚气候特点,充分利用一年多熟种植优势,结合本地农业生产习惯和南繁品种特点,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开展品种生育期研究,逐渐摸索出“育种+水稻+绿肥”、“瓜菜+制种+绿肥”“瓜菜+瓜菜+水稻”等一批行之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轮作模式。

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关键在于农民,既要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要撑起农民的腰包,“钱粮双丰收”的崖州模式是一个创新之举。通过推行南繁用地“分时托管”、农户土地“分时出租”两个模式,均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资金、资源倾斜,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三亚重点开展品种更新工程、地力提升工程、统防统治工程和农机铁牛工程四大工程,借助科研力量共同发展,利用南繁科技平台,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摸索新模式、推进品种更新,不断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推广,推进品牌产业化发展,为保障钱粮双丰收做好技术保障。

其中,充分利用三亚地理优势和南繁科技平台,加强院地合作,通过品种更新工程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推广。通过品种征集、田间展示、组织专家评选,推选出“深优1618”、“旗优366”、“红香优3号”等20个优质水稻、大豆品种,以及“津优501”、“津优309”、“驰誉505”等30多个优质冬季瓜菜品种,并向全市加快推荐推广;机械化方面,截至目前,全市机耕作业面积达350769亩,机收作业面积达117645亩。

一年多来,三亚积极推动南繁发展,构建由国内顶级科研国家队领衔、以不同类型科研机构为支撑、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种业创新链,形成从种质资源保存、南繁育种制种、种子加工物流贸易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条龙”的种业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未来,三亚将依托南繁优势加快培育、就地推广具有突破性、创新性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同时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用好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任旭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