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百姓健康路上有“医靠”
三亚:百姓健康路上有“医靠”

日前,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家长向医务人员咨询。记者 刘琪成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8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为广大老百姓健康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求医不用跑远路,名医就在“家门口”;医疗用房焕然一新,先进设备不断引进;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守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救命钱”;仁心妙术传遍百姓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设健康医疗旅游基地;医疗队伍人才济济,合力守护群众健康……10年来,健康三亚在不断追求中蓬勃发展,让人民群众健康有“医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名医就在“家门口” 

优质医疗资源“遍地开花”

今年60岁的市民盘先生,一年多前,因活动后反复出现心累气促、胸闷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确诊为冠心病,当时的检查记录提示为左心增大,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重度狭窄。现在,他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手术。

“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除了具有体积小、心率转复安全可靠的特点以外,植入过程还采用了微创方式,仅需局部麻醉,让患者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就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同时能让患者在安置ICD后仍然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7月6日,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心内科为一名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男性成功安置ICD,用新技术护佑生命。据悉,本次ICD埋植术的实施,是琼南地区该类型器械的首次植入。

该医院院长项舟表示,自去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度领办三亚市人民医院以来,心内科、普外科等多位常驻专家在不同领域都给医院带来了全新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注重培养本地医疗护理团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合作办医,造福于民。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还上榜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辅导类”名单;2017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面托管三亚市妇幼保健院,今年成为琼南首家三甲妇幼保健院;三亚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改建扩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立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三亚市中医院被评选为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近年来,三亚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和外来人才引进力度,全面提升三亚市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

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建成

“以前做透析一个月就要花近9000元,现在只要500多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然我这条命早就没了。”天涯区台楼村建档立卡户麦小黑自2014年患有尿毒症和高血压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治疗下来,治疗费就达几十万元,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正当麦小黑愁眉不展之际,台楼村驻村工作队先后多次走进麦小黑家中开导、帮扶,为其增强战胜病魔和贫困的信心。加上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麦小黑的医疗自付费用大大降低,家庭负担减小,2016年,麦小黑家完成脱贫“摘帽”。

健康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治病也“治贫”。“还给我安排了家庭医生,在家就可以看小病。”这几年,像麦小黑一样,三亚越来越多建档立卡户享受到了健康扶贫的便利。截至2021年,三亚组织各区、育才生态区对建档立卡脱贫户、边缘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13093人,签约率100%;对患有大病的贫困患者专项救治共847人,救治率100%;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共2132人,规范管理率100%。通过大数据平台筛查和动态监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

翻开三亚卫生与健康“十三五”成绩单,三亚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升级,实现了“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和“小病、常见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市”的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互联网+健康三亚”

智慧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惠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攀升。近年来,三亚市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核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政策推动,着力破除群众看病贵的顽疾;以机制完善,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自从推行网上预约挂号以来,我们看病便利多了。”“还有新冠疫苗接种预约、核酸检测预约、发热门诊咨询、母婴健康等功能。”小病小痛通过网约家庭医生就能线上诊治,省去诸多流程;即便是大病也能远程操作实现提前挂号预约,不再因为遥不可及而耽误病情。2019年3月1日,三亚市卫健委官方发布平台——“健康三亚”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向上连接省卫健委,向下延伸至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横向连接社保等相关行政部门。截至2020年,常住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达90.79%,三亚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以及覆盖全市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级公立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健康三亚”微信公众号、电子健康卡平台和统一结算支付平台建成,意味着“互联网+健康三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2019年2月28日,三亚市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后,理顺机构设置相关事宜,打响医保基金安全保卫战,稳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待遇保障等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19年的75万人增加至80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参保人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左右,城镇从业人员住院费用统筹基金平均支付比例达到80%,有效保障群众看病就医,进一步缩小不同群体的待遇水平差距。

为了减轻“两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市医保局积极开展下沉式服务,不断完善工作模式,切实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2021年8月,三亚市被国家医保局列为海南省唯一的“两病”门诊用药保障专项行动示范城市。

三亚市以“按区域参保人头总额预付+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荣获第一届“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二等奖;三亚被确立为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三亚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当作典型经验案例……

三亚将持续发力,推动卫生与健康跃式升级,构建与新时代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构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居留客群高品质健康服务能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三亚:百姓健康路上有“医靠”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9-25 07:25:35

日前,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家长向医务人员咨询。记者 刘琪成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8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为广大老百姓健康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求医不用跑远路,名医就在“家门口”;医疗用房焕然一新,先进设备不断引进;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守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救命钱”;仁心妙术传遍百姓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设健康医疗旅游基地;医疗队伍人才济济,合力守护群众健康……10年来,健康三亚在不断追求中蓬勃发展,让人民群众健康有“医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名医就在“家门口” 

优质医疗资源“遍地开花”

今年60岁的市民盘先生,一年多前,因活动后反复出现心累气促、胸闷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确诊为冠心病,当时的检查记录提示为左心增大,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重度狭窄。现在,他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手术。

“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除了具有体积小、心率转复安全可靠的特点以外,植入过程还采用了微创方式,仅需局部麻醉,让患者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就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同时能让患者在安置ICD后仍然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7月6日,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心内科为一名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男性成功安置ICD,用新技术护佑生命。据悉,本次ICD埋植术的实施,是琼南地区该类型器械的首次植入。

该医院院长项舟表示,自去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度领办三亚市人民医院以来,心内科、普外科等多位常驻专家在不同领域都给医院带来了全新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注重培养本地医疗护理团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合作办医,造福于民。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还上榜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辅导类”名单;2017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面托管三亚市妇幼保健院,今年成为琼南首家三甲妇幼保健院;三亚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改建扩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立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三亚市中医院被评选为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近年来,三亚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和外来人才引进力度,全面提升三亚市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

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建成

“以前做透析一个月就要花近9000元,现在只要500多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然我这条命早就没了。”天涯区台楼村建档立卡户麦小黑自2014年患有尿毒症和高血压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治疗下来,治疗费就达几十万元,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正当麦小黑愁眉不展之际,台楼村驻村工作队先后多次走进麦小黑家中开导、帮扶,为其增强战胜病魔和贫困的信心。加上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麦小黑的医疗自付费用大大降低,家庭负担减小,2016年,麦小黑家完成脱贫“摘帽”。

健康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治病也“治贫”。“还给我安排了家庭医生,在家就可以看小病。”这几年,像麦小黑一样,三亚越来越多建档立卡户享受到了健康扶贫的便利。截至2021年,三亚组织各区、育才生态区对建档立卡脱贫户、边缘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13093人,签约率100%;对患有大病的贫困患者专项救治共847人,救治率100%;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共2132人,规范管理率100%。通过大数据平台筛查和动态监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

翻开三亚卫生与健康“十三五”成绩单,三亚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升级,实现了“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和“小病、常见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市”的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互联网+健康三亚”

智慧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惠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攀升。近年来,三亚市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核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政策推动,着力破除群众看病贵的顽疾;以机制完善,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自从推行网上预约挂号以来,我们看病便利多了。”“还有新冠疫苗接种预约、核酸检测预约、发热门诊咨询、母婴健康等功能。”小病小痛通过网约家庭医生就能线上诊治,省去诸多流程;即便是大病也能远程操作实现提前挂号预约,不再因为遥不可及而耽误病情。2019年3月1日,三亚市卫健委官方发布平台——“健康三亚”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向上连接省卫健委,向下延伸至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横向连接社保等相关行政部门。截至2020年,常住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达90.79%,三亚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以及覆盖全市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级公立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健康三亚”微信公众号、电子健康卡平台和统一结算支付平台建成,意味着“互联网+健康三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2019年2月28日,三亚市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后,理顺机构设置相关事宜,打响医保基金安全保卫战,稳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待遇保障等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19年的75万人增加至80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参保人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左右,城镇从业人员住院费用统筹基金平均支付比例达到80%,有效保障群众看病就医,进一步缩小不同群体的待遇水平差距。

为了减轻“两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市医保局积极开展下沉式服务,不断完善工作模式,切实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2021年8月,三亚市被国家医保局列为海南省唯一的“两病”门诊用药保障专项行动示范城市。

三亚市以“按区域参保人头总额预付+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荣获第一届“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二等奖;三亚被确立为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三亚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当作典型经验案例……

三亚将持续发力,推动卫生与健康跃式升级,构建与新时代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构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居留客群高品质健康服务能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