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
近年来,三亚坚持把全岛封关运作作为“一号工程”,锚定目标全力攻坚突破,依托海南自贸港制度优势,以制度集成创新为引擎,以优势产业培育为支撑,加快推进核心政策落地,系统推进产业升级,全力赋能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三亚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举措、更昂扬的姿态,全力冲刺全岛封关运作,努力在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挑大梁、当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三亚章节。
■项目建设:
助推全岛封关运作的“三亚速度”
在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冲刺的关键阶段,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内,一座崭新的旅检大厅巍然矗立,56台(套)封关查验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到位,以“满格状态”静候全岛封关运作正式启动。
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坐落于鹿回头半岛的“蓝色枢纽”。这里既能容纳10米级的轻盈游艇,也可停靠60米级的豪华帆船,更专设小摩托艇专属泊区,百吨级船舶起吊机高效运转,智能化码头管理系统实时调度,专业维修保养工作站精准服务,构建起覆盖全类型帆船游艇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作为三亚7个全岛封关运作重点项目之一,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口岸查验设施设备建设项目不仅主体工程提前半个月竣工,更以“半年超前”的攻坚速度完成设备安装,跑出了自贸港建设的“三亚速度”。
走进旅检大厅,查验设备排列如仪仗方阵,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系统联调与流程演练,键盘敲击声、设备测试声与讨论声交织,汇集成“全力冲刺全岛封关运作”的奋进交响。这场景,正是三亚以“全省一盘棋”系统思维推进全岛封关运作的缩影——坚持“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创新“日跟踪、周调度、旬报告”推进机制,推动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各项目跑出“加速度”、干出“高质量”。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二线口岸”查验设施设备建设项目重构空港口岸功能,将通过对T1、T2航站楼、贵宾楼及货运站的系统性改建扩建,同步安装智慧监管系统,大幅提升机场运行效率与旅客通关体验,让“空中门户”更畅通;
三亚航空口岸改扩建项目聚焦航站楼与口岸楼的升级改造,通过完善查验设施、优化空间布局,为打造“一流航空枢纽”注入强劲动能;
三亚国际游艇中心口岸建设项目则以通关联检大厅、封闭通道与查验设备为抓手,着力解决国际旅客行李申报难题,让“游艇入境更便捷、行李通关更高效”,切实提升国际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
……
这些项目的协同推进,正织密海南自贸港“海陆空”立体网络,构筑起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
今年年初捷报传来,三亚7个全岛封关运作项目主体工程全部提前半个月完工,设备安装提前半年完工。
从“规划图”到“施工图”,从“进度表”到“成绩单”,三亚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海南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政策赋能: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三亚行动”
“开业仅9个月,累计客流量突破1100万人次,销售额超10亿元。”望着三亚大悦城熙攘不息的人潮,中粮海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吕永光难掩激动,“这澎湃的消费活力,正是自贸港建设的生动注脚。”
谈及三亚大悦城的“爆款密码”,吕永光将关键落子指向自贸港政策优势:“‘双15%’优惠税率就是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的‘金钥匙’!”
凭借对自贸港政策的深刻把握,吕永光带领招商团队用“硬功夫”啃下“硬骨头”——目前,三亚大悦城国际品牌入驻率达18%,海南首店、三亚首店分别达37家、55家。
三亚大悦城的成功,正是自贸港政策强劲赋能的生动体现。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5个自由便利和1个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加快落地,并不断滚动升级、实现效能释放,成为三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质器“和“加速器”。
看产业发展——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3385.2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游客75.1万人次;三亚国际邮轮访问港出入境吞吐量首次登顶全国榜首,登记量突破1400艘,出海艘次达12.79万次,“千帆竞发”的海上盛景成为自贸港活力最直观的展现。
看招商引资——2024年,三亚以自贸港政策为“磁石”,吸引70余家总部企业、央企及“三类500强”企业落户,新增市场主体4.3万户,用“源头活水”激活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作为三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自2019年启建以来,聚焦“陆海空”未来产业,高标准建设5个国家级、4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及10个院士工作站,构建起“平台聚才、人才促产”的创新生态。如今,超1.2万家企业在这里扎根未来赛道,2.8万余名科研人才“智汇崖州湾”,正加速打造深海、种业创新策源地。
三亚中央商务区则以“总部+商贸+金融+邮轮游艇”为主导,打出“精准招商+集群发展”组合拳,推动现代金融、现代商贸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截至2025年4月,园区企业总数突破8417家,“三类500强”企业达113家,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及外资企业数量增至551家,成为三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发展强。七载耕耘,自贸港建设的春风已催生出三亚经济发展的“满园春色”——从传统旅游消费的“老名片”,到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再到现代产业的“强支撑”,三亚正加快构建“多极联动、多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制度创新:
全力蹚出高水平开放的“三亚路径”
“外国人来三亚工作创业,办理各项证件非常方便。”在三亚工作生活14年的俄罗斯人巴沙,如今开启了“二次创业”。2021年,巴沙敏锐捕捉到海南自贸港建设红利,注册成立镜马翻译公司,至今已为400多名外籍人士提供证件翻译服务。
通过国际商务往来,巴沙切身感受到:“自贸港带来的不只有生意,更多的是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今年5月,巴沙多了个新身份——三亚中央商务区“营商环境体验官”。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任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既是三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抓手。七载耕耘,三亚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改革魄力,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创新智慧,在优化营商环境赛道上打造“三亚样本”,将“率先”二字镌刻成城市发展的最亮底色。
首创“政企约见”服务品牌,迭代升级“我要会商”功能,构建“有约必见、高效落实”的服务闭环,让企业诉求“一键直达”政府部门;
在全国率先破题知识产权保护“分散化”困局,推动五类知识产权保护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跨越,实现“一个部门统筹、一支队伍执法、一个平台服务”的全周期管理;
……
“区域医保总额预付+紧密型医联体”医改模式斩获首届“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二等奖,为全国医改提供“三亚方案”;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低空空域管理“空地组网”改革分获二、三等奖,为跨境商事活动、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制度动能……截至目前,在省委深改办发布的十九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中,三亚24项案例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
成绩的背后,是三亚对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的系统谋划:
2019年建立制度创新案例库,实行“分级动态管理、梯次培育推广”,确定了“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广一批”机制;
2023年开展“制度创新年”行动,全市部门设立“首席创新官”,举办“大擂台”评比20项创新课题,让创新从“单兵作战”变为“全员攻坚”;
2024年出台《三亚市制度集成创新工作实施细则》,推动创新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跃升,为制度创新“立规矩”“强保障”。
从巴沙的“三亚故事”到制度创新的“三亚样本”,从个体奋斗的“小切口”到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三亚正以制度集成创新为“引擎”,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沃土”,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勇立潮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
原标题:
挑大梁、当先锋
三亚全速冲刺全岛封关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