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理响吉阳·思享天涯”微宣讲活动在吉阳区海上书房·南边海城市口袋公园举行,让“理论宣讲”变得可听、可看、可感。近年来,三亚市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工程,以理论宣讲活动为抓手,构建起“阵地 + 队伍 + 载体”三位一体的思想引领架构,使党的创新理论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万千市民的心田。
三亚市大学生宣讲团走进三亚市第一中学,为该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开展宣讲。(资料图)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摄
●多维阵地:
构建理论传播“强磁场”
在吉阳区南丁村的榕树下,“理响吉阳” 宣讲队队员用富有地方特色的三亚民谣调传唱乡村振兴政策;在天涯区三亚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沙滩上,“思享天涯” 宣讲团以海浪为背景,开设“海洋生态保护” 微课堂……目前,三亚市已建成15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并创新打造了18个示范点,将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资源整合为理论宣讲的“微阵地”。例如,崖州区依托宁远河龙舟赛等民俗活动,把理论宣讲巧妙融入“三月三”节庆之中,让群众在欢快的竹竿舞与悠扬的山歌对唱中,感受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三亚建立了“1 + 4 + N”宣讲品牌矩阵,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百姓名嘴通俗讲等方式,实现了理论传播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仅去年,全市就开展宣讲活动超过 5000次,“鹿鸣新语”“文明门下大讲堂”等品牌,已然成为市民心中汲取理论养分的“充电站”。
●特色队伍:
锻造基层宣讲“轻骑兵”
《未成年人与法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主题宣讲走进校园,《发扬协商民主精神,有效赋能基层治理》宣讲深入乡村……去年,三亚“8590”青年干部读书班(第二期)宣讲团成员朱志兴,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 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营商环境课。
三亚市“8590”青年干部读书班宣讲团自2022年成立以来,成员们活跃在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等各个角落,广泛开展宣讲活动。他们将严肃的“党言党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青言青语”,成功打通了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用充满活力的“青年语言”传播党的声音,在基层一线唱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此外,三亚还整合了“双语宣讲团”“博士村长”“乡村振兴工作队”等特色力量,形成了“专业人才+本土达人”的宣讲梯队。天涯区机场路社区的“夕阳红”老年志愿队采用“普通话+海南方言”双语音频播报政策,育才生态区创立“育理知心语”理论宣讲品牌,融入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让理论宣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真正让党的声音深入民心。
●融媒创新:
激活理论传播“新动能”
打开“文明三亚”微信公众号,“理论微剧场”栏目以情景剧的形式生动演绎“三亚文明十条”;在抖音平台的“理响鹿城”话题下,大学生志愿者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解读自贸港政策……三亚市创新推出“理论+融媒”产品矩阵,去年制作了《喜欢你,如此文明的样子》宣传片、“三亚文明十条”彩铃等融媒体作品,并通过手机短信向市民游客推送创建文明城市的温馨提醒短信。
市相关单位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将理论要点转化为 “三亚故事”“生活案例”,让群众不仅能听见理论,更能记住理论。在清华大学发布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 2024》中,三亚市在全国中小城市中位居第二。
●实践转化:
推动理论成果“见实效”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三亚将理论学习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吉阳区“一顿饭的陪伴”项目中,志愿者在为独居老人送餐时同步宣讲养老政策;崖州区“小小讲解员”队伍在红色景点义务讲解时,传播革命历史与理论知识。去年,全市各单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成功推动解决垃圾分类、交通文明等民生问题。
当通俗易懂的“青言青语”在基层广受欢迎,当黎语与宣讲的声音在碧海之畔交织共鸣,三亚以阵地为基础、以队伍为桥梁、以融媒为翅膀、以实践为画笔,在南海之滨描绘出一幅“理论扎根生活、思想照进现实”的美丽画卷。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