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春光路丰兴隆党群主题公园一带,水清岸绿、生机盎然。记者 刘琪成 摄
蓝天白云,椰风海韵,热带风情,三亚风光无限美。
从持续推进“六水共治”,到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再到推进标志性工程建设。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三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词”。守护好三亚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也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目标和真切心声。
显而易见,三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与政策举措均指向同一个目标——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这折射出三亚在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挑大梁、当先锋的担当与勇气,也凸显了三亚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2024年5月26日,在三亚被救治145天的短肢领航鲸“海棠”放归深海的瞬间。 记者 袁永东 摄
小朋友在下洋田街心公园开心玩耍。记者 李学仕 摄
1.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三亚有敢为人先的勇气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的关键支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明确,要“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这一战略部署彰显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先行区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动形成全域共建、全民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让“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展。
事实上,作为一座以生态立市的城市,三亚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基因,并将其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
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识别垃圾种类。记者 胡拥军 摄
“看!是粉红色的海豚诶,好浪漫啊!”去年7月,在海南三亚凤凰岛海域,一头粉白相间的中华白海豚跃浪起舞的灵动身姿被游客捕捉并上传网络,这一场景迅速引发公众热议。这并非个例,今年3月,蜈支洲岛海域也曾出现热带斑海豚群集体觅食的壮观场面,更有鲸鲨、黑鳍鲨等大型海洋生物频频现身。这些珍稀海洋生物的“到访”,正是三亚坚持生态立市、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生动写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一只白鹭在东岸湿地公园展翅翩飞。记者 李学仕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在这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三亚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宝贵的“三亚经验”和示范样本。
比如,创新“河湖长制+六水共治”治理模式,出台供水、再生水、雨水和污水等专项规划,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海棠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亚龙湾、榆林湾、崖州湾入选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获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保护修复+休闲渔业”被评为海南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同时获评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2024年,三亚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探索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也是海南省唯一入选城市。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三亚的国之大者。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三亚势在必行,也志在必得。
2.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三亚有真抓实干的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12·17”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守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作为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必要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地方实践中先行先试,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经验。
谋划早,行动快——
去年,三亚召开《美丽三亚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新闻发布会,提出在全面推进美丽三亚建设过程中,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示范区。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12345”工作主线,聚力打造“一标杆、五个区”,其中之一便是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从“美丽中国建设先行示范区”到“美丽中国先行区”,表述更加凝练,彰显了三亚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建设决心。这一表述的优化,既体现了三亚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战略定力,也展现了其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市民在抱坡溪湿地公园里骑行、散步,乐享无限春光。记者 刘琪成 摄
标准高,方向清——
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动作”之下,三亚定下的标准并不低:深刻领会“进一步树牢生态立省理念”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种资源,守护好三亚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生态优先理念深刻表明,三亚的城市发展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要位置。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战略性选择,意味着三亚将摒弃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转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这一发展思路不仅体现了三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承诺,更是其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战略指引。
措施实,路径明——
三亚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红树林、珊瑚礁、野生动植物、海岸资源和水源地生态保护。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持续推进“六水共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幸福河湖和美丽海湾建设,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严管化肥、农药施用,加强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亚将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产业园区和城区实行亩均投资或产出约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建立全域覆盖、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和禁塑工作。推广高效节水(能)技术,深入巩固节水(能)型城市建设成果。
今年,三亚将重点推进标志性工程建设,推广智慧型、装配式、第四代建筑,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强近零碳园(景)区建设,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建设羊林抽水蓄能电站,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倡导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围绕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三亚将着力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建立海南自贸港特色产品碳足迹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海碳中心优势,参与跨境碳交易管理规则研究与制定,探索完善相关国际碳交易政策。开展碳汇研究,探索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碳汇制度,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保护需要坚定的决心,而先行则更需要无畏的勇气。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按最高生态环保标准即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去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原标题:
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三亚何以“先行”?
——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系列观察之六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胡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