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亚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党建十大工程”实施以来,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各级党委(党组)迅速认领、分工落实,合力推动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和“两企三新”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和三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其中,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育才生态区、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12345热线办等单位,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有亮点、有影响力的经验做法,取得了不错成绩。
海棠区委组织部:
“三点”发力 凝聚两新组织“新”力量
在两新党建工作中找准“切入点”、聚焦“落脚点”、抓住“关键点”,奋力推进凝“新”聚力工程,切实激发“一池活水”。
找准“切入点”,提升组织“覆盖率”。通过信息互通共享,开展“地毯式”摸排,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近、产业相通和党员自愿”原则,推动“抱团式”组建,并积极构建统一归口、条块结合、责任明晰、有机衔接的工作格局,实现“一体化”建设。
聚焦“落脚点”,激活发展“驱动力”。打造鹿城暖“新”驿站32个,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阵地体系。选派优秀兼职党建指导员全覆盖包点联系36个两新党支部,定期组织领学带学、联学共建、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等。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需求,按月提供更新式服务菜单和定制式服务项目。
抓住“关键点”,提高队伍“参与度”。构建“社区组织+党群阵地+‘两新’组织+群众”共建共治格局,发动“两新”组织党员参与基层治理。搭建“党建+志愿服务”平台,动员吸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成立湾区“星火”志愿服务队。创建湾区“1921”融合型党建品牌,构建“1+5”产业链党建联盟体系,以“红色引擎”聚链成势,助推湾区高质量发展。
吉阳区委组织部:
三个“聚焦” 激活“红色引擎”助推城市更新
聚焦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组建城市更新项目指挥部和城市更新临时党支部,由区级领导干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选派40余名机关干部充实队伍力量,攻坚克难。常态化听取汇报、交流发言,制定印发相关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层层分解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加强区域化联建共建,切实将组织力量转化为服务项目的“红色源动力”。
聚焦难题破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好党员“熟人”优势,深入一线反复宣讲征拆政策,普及政策法规,凝聚干部群众思想共识。“两委”干部带头签约,带动亲朋好友积极配合征拆工作,形成以点带片的示范效应。主动靠前服务,上门协调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就医购药、环境脏乱等“急难愁盼”问题50余件,为项目推进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聚焦工作实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营造比拼氛围,将工作进度张榜公示,激励党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坚持一线画像,将考察触角向征拆一线、项目现场延伸,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干部。对城市更新中工作实绩突出、干群评价较高的干部,在提拔晋升、评优评选中予以优先考虑,以正向激励不断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
天涯区委组织部:
践行“四心”理念 构筑天涯“候鸟”暖巢
按照“筑巢引凤、引智融合、躬行实践”的思路,提升“候鸟”服务管理工作温度,推动天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精心”建组织强堡垒。充分发挥全省首个“候鸟”党委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委班子的号召下,“候鸟”党员主动亮身份、做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天涯发展。强化联建共建,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推动“候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实现有效覆盖,为“候鸟”党员筑巢“安家”。
“细心”优服务强保障。搭建“候鸟”人才服务平台,多方协调资源,为“候鸟”人才组织开展活动给予服务支持。强化经费保障,积极联系财政部门为“候鸟”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进一步加强“候鸟”党建工作基础保障。
“热心”办活动激活力。用好67个“天涯红雁之家”服务窗口和各物业办公场所,为“候鸟”党员找到“新家”。通过“夕阳红私塾”“党群公益服务集市”等多项活动,服务“候鸟”党员群众,2024年共计开展活动38场,惠及800余人次。
“用心”搭平台促提升。引导“候鸟”党员融入基层治理,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候鸟”人才智慧优势和人脉优势,深入协商洽谈医疗帮扶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崖州区委组织部:
党建领航 打造海上治理新模式
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创新打造“先锋渔英”海上党建工程,整合推动涉渔领域党的建设全覆盖。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建立“1+3+N”三级组织体系,推动党员服务港区渔民、参与渔港治理及海上党建。涉渔行政辖区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职能部门党组织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力推海上党建工程提质增效。针对海上作业分散等特点,成立东信社区渔船党支部、龙门社区渔船党支部,发挥党员在海上作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完善阵地建设,筑牢战斗堡垒。以中心渔港党群服务中心为教育基地,建设以渔民、船工等涉渔人员为对象的海上课堂。在龙门社区打造首个渔英驿站示范点,给渔民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为8艘“海上先锋船”授牌,以先锋船为海上红色支点,引领带动船队、船企共同参与海上治理。搭建专家人才综合性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指导、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提高涉渔从业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加强服务保障,提升治理成效。充分发挥中心渔港大党委的平台作用,收集涉渔群体的民意诉求,推动解决泊位少等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探索“海上网格”建设,完善应急体系,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强化联合执法,精准出击,助力安全生产。
育才生态区工委:
党建引领 赋能育才乡村振兴“强引擎”
以党建引领增效为主线,紧扣“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做强做优村集体经济。2023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36元,同比增长8.8%,增速居全市第一,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增效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重心,倾听民心、收集民意,形成并解决为群众办实事及问题清单41件。民生基层设施日渐完善,育才水质净化厂、立才幼儿园、全民健身中心、马脚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升育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党建引领组织振兴为核心,建好建强全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着力培养“有想法、想干事、讲实效、重担当”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成长为“头雁”。多渠道从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村专职工作者和政府雇员等群体中,选优充实各村(社区)乡村振兴骨干队伍。突出党建品牌创建,巩固青法村“稻田原野议事台”、马亮村“酸豆树下讲党课”、雅林村“古榕树下红色广场”原有党建品牌,创建并推广乡村大讲堂、马脚村“马脚·印”、那受村“田间课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精准施策 减负增效 推动“双报到”工作走深走实
积极发动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践行用好“‘双报到’234工作法”,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持续推动“双报到”工作走深走实。
做到“两个优化”。优化服务清单。指派专人深入基层广泛听取需求建议,并指导各级党组织围绕创文巩卫、应急处突、红色物业、专项活动、群众“微心愿”、具体民生服务需求等事项,精准确定年度“志愿服务项目清单”。优化落实方式。深入查摆与剖析整改了“‘双报到’志愿服务认定工作佐证材料复杂,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刻板化、形式化”等问题,通过简化认定程序等方式,有效实现“双报到”减负增效。
建立“三项机制”。明确责任机制,指导督促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机关党组织认真履行“双报到”主体责任。构建减负机制,严防“双报到”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以“双报到”之名转嫁工作任务。建立评价机制,健全优化“双报到”工作年度测评体系,预计今年12月,组织开展评价机制优化后的首轮测评。
抓实“四大任务”。扎实推动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应急处突演练,抓好民生事项落实,认领群众“微心愿”等任务,促进“双报到”提质增效。
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深化党建引领“契约化+信用”建设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以点带面”推进信用社区建设。制定《三亚市党建引领信用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以月川社区为首个试点,积极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模板,推进“契约化+信用”破题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四个区和育才生态区已选定14个信用社区(村)试点,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2个重点园区均制定了“信用园区”创建方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强化信用监管,“以信促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社区将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等纳入“诚信积分制”范围,设立个人诚信积分卡,不断丰富实物兑换、就餐优惠、打折服务等守信激励措施,让信用主体切实享受守信红利,“知信”“守信”的理念在社区居民间日渐浓厚。
注重成果应用,“共治共享”实现信用惠民场景化。通过创建应用场景,积极融合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居民、经营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治理效能。
聚焦企业服务,“信用园区”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将重点园区纳入三亚社区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协同指导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推进“信用园区”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
党建赋能强引擎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发展思路,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模式,努力绘就“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乡村振兴三亚美丽新画卷。
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市领导“一对一”联系和美乡村示范村,抓实抓细和美乡村建设。组织全市各村书记赴抱前、水蛟、大茅、中廖村等地,开展农村改革、庭院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系列现场观摩会,多措并举助推比学赶超新风气,鼓足村书记责任担当干劲。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项目策划和资金保障,推动资金向成熟度高、进展快的项目倾斜。以“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形式,在7个村开展“自下而上”村庄规划修编试点工作,让群众成为村庄规划的主角。
坚持产业引领。发挥“头雁”作用,以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发展。深入挖掘村庄资源优势、文化底蕴,打造了冲浪第一村后海、赶海渔趣梅联等金字招牌,实现村村有企业有产业有创收。打造“大茅醉美乡村马拉松”“四季果园 榴莲忘返”那受村等乡村农文旅IP品牌,不断扩大和美乡村的影响力。
市住建局:
党建引领“红色物业” 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组织各区住建部门按照“常态摸排+专项攻坚”的思路,推动34个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29个住宅小区组建小区党支部,并通过指导成立群团组织、派驻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企业党的工作全覆盖。
指导各区组建区级物业管理党建联盟,将公安、消防、执法等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职能单位作用。构建大社区党委、社区(村、居)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同向发力的“五位一体”联动联治机制,覆盖全市272个住宅小区。健全小区业主自主议事平台,发挥业主自治积极性,合力化解小区业主与物业企业矛盾。按照“国企+集体资金”的模式,补齐老旧小区配套短板,破解“三无小区”治理顽疾。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物业服务企业与村社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目前全市共有19家物业服务企业与14个社区实现交叉任职。推动小区完善“党员楼长制”,构建民意诉求收集、督办、回访全闭环工作机制,让矛盾化解在小区。不断壮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健康义诊、文艺演出等服务活动。
市12345热线办:
党建引领直通联办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建引领,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局(区)长在线接访常态化,及时解决群众诉求。联合组织部门将热线办结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监督、年度考核等重要内容。联动纪检监察部门对相关部门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损害营商环境等问题进行查处,推动“直通联办”改革落地见效。
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实施运行。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直通联办工作机制(暂行)、直通联办监督考核细则(暂行)2项核心制度,并制定了办件预警工作方案、办件督办工作制度等文件,制作了《网格办件直派表》,做到简单的问题直接办,复杂的问题联合办,工单办件能够直通基层、立收立派、接诉即办。
坚持实践应用,密切联系群众。市热线办协同各有关部门赴各(村)社区开展宣传及走访调研活动,现场倾听基层和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让群众熟知热线办这一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渠道,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强化督办成效,提升治理效能。对热线协调未果、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重点督办问题清单,由市热线办联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与各职能部门党员干部亲赴现场进行协调督办,有效解决部门间的推诿扯皮,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办,推动疑难办件得以解决。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