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三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人间四月天,向阳草木青。

三亚正值春暖,万物盎然,处处生机勃发。

六年前的4月13日,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重要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海南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启航。明确了海南“三区一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任重道远,行则将至。

六年来,三亚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谋定后动、蹄疾步稳,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书写着奋斗者的精彩答卷。

航拍正在建设中的三亚合联中央商务区项目。记者 李学仕 摄

牢记使命,锐意开拓进取

从春天出发,向梦想前行。

新征程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正确引领和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六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从“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再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直至目前“成型起势”,三亚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抢抓机遇,依托自贸港政策,持续苦练内功、主动求变,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529.3亿元增长至971.3亿元。

尤其是三亚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三亚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三亚迎来“首个”“首批”“首次”成为高频词:海南自贸港首支S基金落地三亚中央商务区并完成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自贸港首条第五航权定期客运航线在三亚顺利开航;在国内首推水上旅游和低空旅游综合立法;海南首家“区块链”金店在三亚开业……每一个“首”字都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凝结着全市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为三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走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面貌日新月异。

各实验团队“揭榜挂帅”开展科研攻关,科企深度融合,加速种业成果转化。各个南繁科研团队在基地里赶收种子材料,准备下一步的育种工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中超70%都经过南繁培育。作为“南繁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加速建设,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育种“加速器”。

“刚来到这里时还是荒地,半年时间项目主体都封顶了。亲眼看着这些大楼一天天‘长高’,科技城建设越来越好,真的很开心。”中建三局集团(海南)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工作人员岳恒说,这几年,他见证了科技城的一次次“蝶变”:一个个重点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不断汇聚,为这座新兴之城注入了科技力量。

肉眼可见的发展速度使南繁科研成果加速涌现,通过育种联合攻关,筛选出“隆望两优889”、“吉丰优1002”等6个海南好米重点推广品种,选育出早熟荔枝、“双色1号”火龙果、“黄金1号”百香果等新品种。

如今,一批批科研单位、种业企业扎根南繁:2800余家国内外种业企业入驻崖州湾科技城;汇聚32家科研机构、4家国家级科研平台、25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崖州湾实验室入轨工作走在同批次前列;截至2023年底,设立涉农领域7个院士工作站、成立2个院士创新团队,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63名……南繁育种,正向种业全产业链发展。

夯实基础,动能不断集聚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三亚在六年里持续奏响练内功、转动能、引外力经济转型三部曲,发展新动能不断集聚。不断深化拓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政策制度试点成果,推动三张“零关税”清单、加工增值免关税等政策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覆盖。

通过抢抓自贸港封关运作前的窗口期,推进开放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去年三亚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进口值位列全省第一;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收支增长两倍以上;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6家、同比增长24.8%;全市实际使用外资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

目前三亚7个封关运作设施建设项目、8个非设关地综合执法点工程已全部建成,同时稳妥推进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政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外开展试点工作。

要更好地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困扰我们的问题半个月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速度非常快。”招商蛇口三亚发展有限公司采购管理部经理周志毅说,有温度、有力度的营商环境,更加坚定了他们扎根三亚、服务三亚的决心和信心。

六年来,三亚持续创新涉企服务,不断提升“软环境”,锻造“硬实力”,以有速度更有温度的一流营商环境助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我感受到了三亚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特别是登记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政务服务更加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更加简单,大大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海南中明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泊璁说。

规范高效的政企沟通工作机制和商事制度深化改革,使开办企业“少跑腿、减费用”,实现“一网通办、一天办结”。去年新增经营主体6.6万户,同比增长33%。207项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与11个省外城市实现通办事项983项。

崖州湾科技城先行试点承诺制信任审批和三亚中央商务区推出“大主题式”场景、“智能快办”、全流程用时管控审批制度,有效赋能工程建设项目“加速跑”。

三亚在优化营商“软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快推动硬件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硬实力”。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建成投用,“三亚绿道”一期示范段全线贯通;

“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安游路改造工程全线通车,丹州桥危桥拆除重建实现通车;

实现5G网络市区道路连续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

智慧城市平台(一期)投入运行,旅游指挥调度、智慧交通管控、“12345”热线等平台功能更趋优化……三亚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扎扎实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激发起更多发展内生动力,城乡品质焕发新魅力。

绿色发展,筑牢美丽根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谆谆叮嘱,为海南点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三亚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保护好绿水青山碧海蓝天,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把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守护好、发展好。

如今的三亚,生态底色更加鲜明。经过不断治理,三亚河从黑臭河变成亲民、人水和谐的幸福河,实现了水体“长治久清”。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六水共治”,水资源管理制度连续八年考核优秀,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如今的三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更加常见。在红树林里、在稻田旁,白鹭翩翩起舞,无忧无虑地栖息。很多之前不会光顾三亚的鸟类,如今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如今的三亚,绿色低碳转型更加明显,三亚湾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并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崖州区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三亚连续5年超额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有率19.1%,居全省前列。高质量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建成换电站25座,推广换电型车辆超2800辆。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三亚用绿色扮靓美丽家园,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持续转型增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三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不断转型升级、打造品牌,城市发展展现新气象。通过持续推动天涯海角游览区、大小洞天旅游区、鹿回头风景区等三大国有景区对游客免费开放,拆除“门票围墙”,还绿于民、还景于民。从算“小账”到算“总账”,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提升综合服务,探索旅游业发展新路径。

2023年,三亚登记游艇总量达1367艘,新增登记230艘,进入“千艇”城市俱乐部,全国排名靠前;游艇出海16.11万艘次,接待游客107.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7.2%和82.8%,“蓝色新经济”体量再创新高。

游艇产业火热的背后,是三亚用好自贸港政策优势,加快建设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的不懈努力。三亚多部门出台促进游艇旅游发展地方性法规,建立首个游艇旅游数字化服务平台,有效破解游艇产业旅游和交易市场服务不足、制度性成本高等问题,促进游艇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让游客“留得住”、“来了还想来”,六年来游客人数不断攀升,从全市一年接待过夜游客1831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2500万人次。

在三亚国际免税城、海旅免税城等免税店,各品牌门店人头攒动、消费火爆,助力三亚旅游从春节“黄金周”变成“黄金月”“黄金季”。去年全市离岛免税零售额273.1亿元,同比增长17.1%。

“即购即提”、“担保即提”等便捷提货方式进一步提升旅客购物体验,自2023年4月1日新政实施至2024年3月31日,“即购即提”购物人数达132.94万人,购物件数283.23万件,购物金额28.08亿元。“担保即提”购物人次653人,购物件数656件,购物金额6684.65万元。

中免三亚国际免税城销售总监叶蓉表示:“提货新政不仅提升了顾客购物体验,也有利于我们企业优化仓库和店面物流周转的模式,节省了不少仓储成本。”

三亚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做好创新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持续壮大南繁种业产业集群,支持中种集团、国投种业扎根科技城打造种业国家队,推动种业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构建产业生态,助力国家种业振兴。持续深化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取得成效。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10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让三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更多的底气。

今天的三亚,优势产业正在加速集聚。

以民为本,绘就幸福底色

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

六年来,三亚聚焦惠群众、固根本,盯住民生短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用实际行动答好民生答卷。

在这份答卷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就近“上好学”的幸福时刻——

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发展跨区域教育集团和三亚经济圈教育集团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配置、协同发展、集团化办学。上外三亚附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三亚中学等建成招生,积极推动巴蜀中学、苏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等合作办学项目,继续引进一批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崖州湾科技城南开中小学校、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崖州区外国语学校、三亚学院附属小学等18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开学,西南大学三亚中学等14所中小学校挖潜扩班,去年新增学位11465个。

在这份答卷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坚持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推进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按规定参保。

推动一批片区敬老院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投用,更多的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普惠养老服务,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硬件设施优、服务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暖心驿站等陆续建成,为户外劳动者构筑温暖港湾。

在这份答卷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派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加强保供稳价工作,完善“菜篮子”岛内外基地直供直销体系,确保蔬菜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加快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安居房、公租房、人才房等托起市民、青年人的安居梦。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面托管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华西医院领办三亚人民医院,三亚构建网格化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让三亚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推进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空间布局调整,全市基层服务管理网格增至1323个。

三亚市委将今年确定为三亚市工作落实年,工作落实年“九大行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作战书”,各区各部门相互学习借鉴、比学赶超,以奋发姿态做好扩大有效投资等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在三亚,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加快释放的民生红利让市民群众共享深化改革成果。日益厚植的民生福祉,大大提升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三亚将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在加快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亚篇章的道路上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再谱华章。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蔡炳先)

原标题:

牢记嘱托再出发 感恩奋进担使命——

三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三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4-12 06:48:31

人间四月天,向阳草木青。

三亚正值春暖,万物盎然,处处生机勃发。

六年前的4月13日,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重要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海南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启航。明确了海南“三区一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任重道远,行则将至。

六年来,三亚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谋定后动、蹄疾步稳,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书写着奋斗者的精彩答卷。

航拍正在建设中的三亚合联中央商务区项目。记者 李学仕 摄

牢记使命,锐意开拓进取

从春天出发,向梦想前行。

新征程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正确引领和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六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从“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再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直至目前“成型起势”,三亚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抢抓机遇,依托自贸港政策,持续苦练内功、主动求变,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529.3亿元增长至971.3亿元。

尤其是三亚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三亚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三亚迎来“首个”“首批”“首次”成为高频词:海南自贸港首支S基金落地三亚中央商务区并完成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自贸港首条第五航权定期客运航线在三亚顺利开航;在国内首推水上旅游和低空旅游综合立法;海南首家“区块链”金店在三亚开业……每一个“首”字都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凝结着全市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为三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走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面貌日新月异。

各实验团队“揭榜挂帅”开展科研攻关,科企深度融合,加速种业成果转化。各个南繁科研团队在基地里赶收种子材料,准备下一步的育种工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中超70%都经过南繁培育。作为“南繁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加速建设,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育种“加速器”。

“刚来到这里时还是荒地,半年时间项目主体都封顶了。亲眼看着这些大楼一天天‘长高’,科技城建设越来越好,真的很开心。”中建三局集团(海南)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工作人员岳恒说,这几年,他见证了科技城的一次次“蝶变”:一个个重点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不断汇聚,为这座新兴之城注入了科技力量。

肉眼可见的发展速度使南繁科研成果加速涌现,通过育种联合攻关,筛选出“隆望两优889”、“吉丰优1002”等6个海南好米重点推广品种,选育出早熟荔枝、“双色1号”火龙果、“黄金1号”百香果等新品种。

如今,一批批科研单位、种业企业扎根南繁:2800余家国内外种业企业入驻崖州湾科技城;汇聚32家科研机构、4家国家级科研平台、25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崖州湾实验室入轨工作走在同批次前列;截至2023年底,设立涉农领域7个院士工作站、成立2个院士创新团队,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63名……南繁育种,正向种业全产业链发展。

夯实基础,动能不断集聚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三亚在六年里持续奏响练内功、转动能、引外力经济转型三部曲,发展新动能不断集聚。不断深化拓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政策制度试点成果,推动三张“零关税”清单、加工增值免关税等政策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覆盖。

通过抢抓自贸港封关运作前的窗口期,推进开放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去年三亚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进口值位列全省第一;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收支增长两倍以上;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6家、同比增长24.8%;全市实际使用外资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

目前三亚7个封关运作设施建设项目、8个非设关地综合执法点工程已全部建成,同时稳妥推进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政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外开展试点工作。

要更好地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困扰我们的问题半个月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速度非常快。”招商蛇口三亚发展有限公司采购管理部经理周志毅说,有温度、有力度的营商环境,更加坚定了他们扎根三亚、服务三亚的决心和信心。

六年来,三亚持续创新涉企服务,不断提升“软环境”,锻造“硬实力”,以有速度更有温度的一流营商环境助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我感受到了三亚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特别是登记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政务服务更加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更加简单,大大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海南中明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泊璁说。

规范高效的政企沟通工作机制和商事制度深化改革,使开办企业“少跑腿、减费用”,实现“一网通办、一天办结”。去年新增经营主体6.6万户,同比增长33%。207项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与11个省外城市实现通办事项983项。

崖州湾科技城先行试点承诺制信任审批和三亚中央商务区推出“大主题式”场景、“智能快办”、全流程用时管控审批制度,有效赋能工程建设项目“加速跑”。

三亚在优化营商“软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快推动硬件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硬实力”。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建成投用,“三亚绿道”一期示范段全线贯通;

“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安游路改造工程全线通车,丹州桥危桥拆除重建实现通车;

实现5G网络市区道路连续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

智慧城市平台(一期)投入运行,旅游指挥调度、智慧交通管控、“12345”热线等平台功能更趋优化……三亚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扎扎实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激发起更多发展内生动力,城乡品质焕发新魅力。

绿色发展,筑牢美丽根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谆谆叮嘱,为海南点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三亚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保护好绿水青山碧海蓝天,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把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守护好、发展好。

如今的三亚,生态底色更加鲜明。经过不断治理,三亚河从黑臭河变成亲民、人水和谐的幸福河,实现了水体“长治久清”。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六水共治”,水资源管理制度连续八年考核优秀,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如今的三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更加常见。在红树林里、在稻田旁,白鹭翩翩起舞,无忧无虑地栖息。很多之前不会光顾三亚的鸟类,如今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如今的三亚,绿色低碳转型更加明显,三亚湾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并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崖州区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三亚连续5年超额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有率19.1%,居全省前列。高质量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建成换电站25座,推广换电型车辆超2800辆。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三亚用绿色扮靓美丽家园,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持续转型增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三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不断转型升级、打造品牌,城市发展展现新气象。通过持续推动天涯海角游览区、大小洞天旅游区、鹿回头风景区等三大国有景区对游客免费开放,拆除“门票围墙”,还绿于民、还景于民。从算“小账”到算“总账”,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提升综合服务,探索旅游业发展新路径。

2023年,三亚登记游艇总量达1367艘,新增登记230艘,进入“千艇”城市俱乐部,全国排名靠前;游艇出海16.11万艘次,接待游客107.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7.2%和82.8%,“蓝色新经济”体量再创新高。

游艇产业火热的背后,是三亚用好自贸港政策优势,加快建设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的不懈努力。三亚多部门出台促进游艇旅游发展地方性法规,建立首个游艇旅游数字化服务平台,有效破解游艇产业旅游和交易市场服务不足、制度性成本高等问题,促进游艇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让游客“留得住”、“来了还想来”,六年来游客人数不断攀升,从全市一年接待过夜游客1831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2500万人次。

在三亚国际免税城、海旅免税城等免税店,各品牌门店人头攒动、消费火爆,助力三亚旅游从春节“黄金周”变成“黄金月”“黄金季”。去年全市离岛免税零售额273.1亿元,同比增长17.1%。

“即购即提”、“担保即提”等便捷提货方式进一步提升旅客购物体验,自2023年4月1日新政实施至2024年3月31日,“即购即提”购物人数达132.94万人,购物件数283.23万件,购物金额28.08亿元。“担保即提”购物人次653人,购物件数656件,购物金额6684.65万元。

中免三亚国际免税城销售总监叶蓉表示:“提货新政不仅提升了顾客购物体验,也有利于我们企业优化仓库和店面物流周转的模式,节省了不少仓储成本。”

三亚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做好创新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持续壮大南繁种业产业集群,支持中种集团、国投种业扎根科技城打造种业国家队,推动种业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构建产业生态,助力国家种业振兴。持续深化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取得成效。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10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让三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更多的底气。

今天的三亚,优势产业正在加速集聚。

以民为本,绘就幸福底色

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

六年来,三亚聚焦惠群众、固根本,盯住民生短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用实际行动答好民生答卷。

在这份答卷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就近“上好学”的幸福时刻——

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发展跨区域教育集团和三亚经济圈教育集团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配置、协同发展、集团化办学。上外三亚附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三亚中学等建成招生,积极推动巴蜀中学、苏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等合作办学项目,继续引进一批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崖州湾科技城南开中小学校、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崖州区外国语学校、三亚学院附属小学等18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开学,西南大学三亚中学等14所中小学校挖潜扩班,去年新增学位11465个。

在这份答卷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坚持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推进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按规定参保。

推动一批片区敬老院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投用,更多的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普惠养老服务,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硬件设施优、服务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暖心驿站等陆续建成,为户外劳动者构筑温暖港湾。

在这份答卷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派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加强保供稳价工作,完善“菜篮子”岛内外基地直供直销体系,确保蔬菜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加快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安居房、公租房、人才房等托起市民、青年人的安居梦。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面托管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华西医院领办三亚人民医院,三亚构建网格化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让三亚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推进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空间布局调整,全市基层服务管理网格增至1323个。

三亚市委将今年确定为三亚市工作落实年,工作落实年“九大行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作战书”,各区各部门相互学习借鉴、比学赶超,以奋发姿态做好扩大有效投资等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在三亚,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加快释放的民生红利让市民群众共享深化改革成果。日益厚植的民生福祉,大大提升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三亚将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在加快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亚篇章的道路上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再谱华章。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蔡炳先)

原标题:

牢记嘱托再出发 感恩奋进担使命——

三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