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剑,讴歌南繁人“种济天下”家国情怀
三年磨一剑,讴歌南繁人“种济天下”家国情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国产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西北瓜王”吴明珠……这些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育种家们,从事的专业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在南繁度过了艰苦岁月,创造出一个个育种奇迹。

5月21日下午,在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红旗队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里,一场“致敬,南繁”《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南繁科研人员、海南出版社人员、省作协工作人员及农民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新书作者杨沐创作的心路历程。

讲好“南繁”科研工作者故事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由海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女作家杨沐执笔。作品用情真挚,文笔质朴,挖掘了大量故事和感人细节,生动展示了南繁60多年的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南繁故事,着力塑造了吴绍骙、袁隆平、谢华安、吴明珠、李登海等南繁科学家“偏爱南繁勇闯千里关,不畏艰难敢行万里路”的生动形象,讴歌了南繁人“种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以前不知南繁为何物,但袁隆平是我的偶像。”在新书发布会现场,杨沐坦言,作为一名“60后”,她也是从饿着肚子的年代走过来的,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育种人的艰辛。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她受到更多的洗礼,对南繁育种人有更深的认识,也决心将科研人的“南繁精神”写出来。

三亚地处北纬18度,属典型热带地区,具有光热条件好、育种周期短的优势,是我国适宜冬季南繁的重要区域。南繁,至今已有近70年发展历程,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科研单位陆续在这里进行“南繁育种”。南繁,由此书写“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传奇。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南繁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3年、2018年和2022年三次前往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做好。

作为海南的一名作家,杨沐受南繁精神感召,为填补南繁文学创作的空白,她历时三年创作了《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这部作品。为创作本书,她深挖掘、勤积累,三年里深入南繁人的生活,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布海南、新疆、北京、江苏、湖南和湖北,采访近百人,将袁隆平、吴明珠、郭三堆、李登海、程相文等长年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的农业科学家们书写中国种业壮丽诗篇的历程展示出来。

跨越万水千山,只为将这60余年的南繁发展历程一一呈现。在采访南繁科研人员时,虽有艰辛,但却更受鼓舞。

“袁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海南的作家!”“你是海南的,你们要把南繁写好。”杨沐仍记得第二次采访袁隆平院士时的情景。这一句话,也深深鼓舞着她在接下来一年多里的采访和写作。“我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南繁故事讲出来。”杨沐动容地说。

发扬南繁精神

满头白发、黝黑的皮肤……在新书发布会现场,一眼就能看到一位老人,他便是书中的主人公之一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如今86岁的他仍坚守在南繁育种的“第一线”。当天,他带着两位初来三亚育种时帮助过他的黎族“姑娘”。

1964年12月,程相文孤身到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工作,至今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有58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14个,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国家省部级10项)……58年来,每年的春节他都在三亚的玉米地里潜心研究,从青丝变白发,从壮年变老年,这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向更高产的玉米攻关……

南繁育种,不是一本20多万字的书能够承重的,但这种南繁精神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国家粮食安全的背后,是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我们这本书所要弘扬的主题,就是书写南繁的故事、弘扬南繁的精神。”海南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谭丽琳说,南繁育种工作者只知道跟泥土、庄稼打交道,又常常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他们、知道他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整理出来,讲好南繁故事,弘扬南繁精神。

今年80岁的农业老专家刘成果,曾是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首任组长,他是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在发布会上他高度评价这本“书写了大题材、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是迄今为止描写南繁的第一部文学力作。

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在年轻一代南繁科研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发视频表达对新书的祝贺。他说:“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接续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把杂交水稻事业传承好、发展好,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程老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在育出更高产的玉米这条科研道路上,我将尽所有的力量。”常年跟在程相文身边的“90后”南繁科技工作者张志腾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新书发布会发来了一段祝贺视频:“这本书,以生动的讲述,塑造了袁隆平、吴明珠等一代南繁人的形象,我看过后,倍感亲切、动人,我希望这是写育种家南繁生活的开始,我相信以后有更多的文学作品,描写波澜壮阔的南繁历史、南繁生活。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海南这块沃土上,立下不朽的丰碑。”

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要传承南繁科学家的精神,要将实干写在大地上。近年来,三亚把南繁事业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来抓。三亚市高标准划定了10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为全国29个省市400多家南繁单位提供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每年到三亚的南繁人员达5000余人,汇聚南繁材料100万份,每年有国际水稻论坛等40场以上与南繁种业相关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在三亚举办。

在这里,也见证了袁隆平、吴明珠、戴景瑞、喻树迅等多名院士收获科研硕果,南繁种业已成为三亚的特色产业和独特的城市名片。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推进,三亚南繁产业逐步向南繁事业发展,重点建设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努力把三亚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三年磨一剑,讴歌南繁人“种济天下”家国情怀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5-22 07:10:1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国产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西北瓜王”吴明珠……这些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育种家们,从事的专业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在南繁度过了艰苦岁月,创造出一个个育种奇迹。

5月21日下午,在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红旗队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里,一场“致敬,南繁”《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南繁科研人员、海南出版社人员、省作协工作人员及农民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新书作者杨沐创作的心路历程。

讲好“南繁”科研工作者故事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由海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女作家杨沐执笔。作品用情真挚,文笔质朴,挖掘了大量故事和感人细节,生动展示了南繁60多年的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南繁故事,着力塑造了吴绍骙、袁隆平、谢华安、吴明珠、李登海等南繁科学家“偏爱南繁勇闯千里关,不畏艰难敢行万里路”的生动形象,讴歌了南繁人“种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以前不知南繁为何物,但袁隆平是我的偶像。”在新书发布会现场,杨沐坦言,作为一名“60后”,她也是从饿着肚子的年代走过来的,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育种人的艰辛。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她受到更多的洗礼,对南繁育种人有更深的认识,也决心将科研人的“南繁精神”写出来。

三亚地处北纬18度,属典型热带地区,具有光热条件好、育种周期短的优势,是我国适宜冬季南繁的重要区域。南繁,至今已有近70年发展历程,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科研单位陆续在这里进行“南繁育种”。南繁,由此书写“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传奇。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南繁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3年、2018年和2022年三次前往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做好。

作为海南的一名作家,杨沐受南繁精神感召,为填补南繁文学创作的空白,她历时三年创作了《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这部作品。为创作本书,她深挖掘、勤积累,三年里深入南繁人的生活,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布海南、新疆、北京、江苏、湖南和湖北,采访近百人,将袁隆平、吴明珠、郭三堆、李登海、程相文等长年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的农业科学家们书写中国种业壮丽诗篇的历程展示出来。

跨越万水千山,只为将这60余年的南繁发展历程一一呈现。在采访南繁科研人员时,虽有艰辛,但却更受鼓舞。

“袁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海南的作家!”“你是海南的,你们要把南繁写好。”杨沐仍记得第二次采访袁隆平院士时的情景。这一句话,也深深鼓舞着她在接下来一年多里的采访和写作。“我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南繁故事讲出来。”杨沐动容地说。

发扬南繁精神

满头白发、黝黑的皮肤……在新书发布会现场,一眼就能看到一位老人,他便是书中的主人公之一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如今86岁的他仍坚守在南繁育种的“第一线”。当天,他带着两位初来三亚育种时帮助过他的黎族“姑娘”。

1964年12月,程相文孤身到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工作,至今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有58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14个,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国家省部级10项)……58年来,每年的春节他都在三亚的玉米地里潜心研究,从青丝变白发,从壮年变老年,这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向更高产的玉米攻关……

南繁育种,不是一本20多万字的书能够承重的,但这种南繁精神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国家粮食安全的背后,是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我们这本书所要弘扬的主题,就是书写南繁的故事、弘扬南繁的精神。”海南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谭丽琳说,南繁育种工作者只知道跟泥土、庄稼打交道,又常常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他们、知道他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整理出来,讲好南繁故事,弘扬南繁精神。

今年80岁的农业老专家刘成果,曾是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首任组长,他是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在发布会上他高度评价这本“书写了大题材、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是迄今为止描写南繁的第一部文学力作。

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在年轻一代南繁科研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发视频表达对新书的祝贺。他说:“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接续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把杂交水稻事业传承好、发展好,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程老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在育出更高产的玉米这条科研道路上,我将尽所有的力量。”常年跟在程相文身边的“90后”南繁科技工作者张志腾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新书发布会发来了一段祝贺视频:“这本书,以生动的讲述,塑造了袁隆平、吴明珠等一代南繁人的形象,我看过后,倍感亲切、动人,我希望这是写育种家南繁生活的开始,我相信以后有更多的文学作品,描写波澜壮阔的南繁历史、南繁生活。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海南这块沃土上,立下不朽的丰碑。”

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要传承南繁科学家的精神,要将实干写在大地上。近年来,三亚把南繁事业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来抓。三亚市高标准划定了10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为全国29个省市400多家南繁单位提供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每年到三亚的南繁人员达5000余人,汇聚南繁材料100万份,每年有国际水稻论坛等40场以上与南繁种业相关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在三亚举办。

在这里,也见证了袁隆平、吴明珠、戴景瑞、喻树迅等多名院士收获科研硕果,南繁种业已成为三亚的特色产业和独特的城市名片。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推进,三亚南繁产业逐步向南繁事业发展,重点建设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努力把三亚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