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将迎来第18个“全国疟疾日”,今年以“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为宣传主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境游热度攀升,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的旅客日益增多,每年都有归国人员确诊感染疟疾。尽管我国已于2021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全球仍有83个国家或地区有疟疾流行,年报告病例超2亿。
“五一”假期临近,出境游人数增多,记者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权威信息,整理出一份出境疟疾防护攻略,为旅行者健康保驾护航。
1
行前准备:未雨绸缪防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潜伏期通常7至35天,个别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计划前往疟疾流行区,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并备齐防护物资:携带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有效驱赶蚊虫,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准备药物浸泡过的蚊帐,增强防蚊效果;备好长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降低蚊虫叮咬的风险。
2
境外防护:全时段多举措防叮咬
在疟疾流行区,防蚊是关键。一是穿着长衣长裤:外出时应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避免皮肤暴露在外。同时,可以选择穿着浅色衣物,因为蚊子对深色衣物更感兴趣。二是使用驱蚊剂:在皮肤暴露的部位涂抹含有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一般每隔4至6小时重新涂抹一次。衣物也可喷洒驱蚊剂,增强防蚊效果。在使用驱蚊剂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接触眼睛、口腔等敏感部位。三是使用防蚊设施:夜晚住宿时,要使用蚊帐,并确保蚊帐的完整性,避免出现破损。住处应安装纱窗、纱门等防蚊设施,防止蚊子进入室内。还可以使用蚊香、电蚊拍等辅助防蚊工具,进一步降低蚊虫叮咬的风险。四是避免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黄昏至黎明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此时蚊子最为活跃,叮咬人的概率也最高。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要外出,应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
在疟疾流行区旅行期间出现发热、寒战、出汗、乏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测,及时规范治疗。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旅居史和可能的疟疾暴露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归国观察:持续警惕保健康
从疟疾流行区归国后仍不可掉以轻心,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短期出境游者1个月内、长期旅居者2年内,若出现发热、寒战、出汗、乏力、腹泻等疑似症状,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说明疟疾暴露风险,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确诊疟疾后要全程规范用药,严格遵循医嘱治疗,杜绝自行停药,防止复发和耐药性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近1年内有疟疾流行病区旅居史或疟疾病愈未满3年者禁止献血。
(记者 卢智子)
· 新闻多一点 ·
防蚊也要注意安全
驱蚊,不少家庭选择电蚊香液。然而,每年夏天因为误喝电蚊香液而导致孩子中毒送急诊的事情常有发生。
为了避免儿童误喝电蚊香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保护孩子的健康:
妥善存放:将电蚊香液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不用时最好锁在柜子里。
使用指导: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电蚊香液,不随意放置。
教育儿童:告诉孩子电蚊香液是危险的,不能触碰或饮用。
严加照护:使用期间,应看管好儿童特别是小婴儿,不能让孩子离开照护者的视线。
定期检查:确保家中的电蚊香液瓶盖拧紧,不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