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到防护——解锁血吸虫病汛期防治密码
从认知到防护——解锁血吸虫病汛期防治密码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发。若患者未能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将严重受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患者会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而民间称其为“大肚子病”。

今年4月7日至13日是我国第二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宣传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

血吸虫病属于经水传播的寄生虫病,人和牲畜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即“疫水”)后就会感染。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每年4~10月份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播季节。依据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

汛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大

汛期水位上升,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的流行影响显著,容易导致人畜接触水体的频次增加、粪便污染水体的机会增多、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分布范围扩大,从而加大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汛期时,人们参与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活动,接触水体的机会大幅增多。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很容易感染血吸虫。此外,游泳、捕鱼、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行为,同样可能导致感染。血吸虫病非流行区人群和无血吸虫感染史的当地居民,更易患上急性血吸虫病,且这种易感性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饮用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生水,也会造成感染。

洪涝灾害期间,居民厕所和家畜圈舍被洪水淹没或损坏,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畜粪便被洪水带入钉螺孳生环境后,虫卵会在水体中孵化出毛蚴并感染钉螺,随后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这使得逸出尾蚴的钉螺数量增多,进而导致家畜和人群感染血吸虫,引发疾病传播。

钉螺作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在汛期因洪水泛滥,会随水流扩散,致使钉螺分布面积扩大,甚至会形成钉螺复现或出现新发有螺环境。当洪水淹没钉螺孳生环境,若有传染源进入,感染性钉螺的数量就会增加,人和牲畜感染血吸虫的几率也随之上升。

血吸虫病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由首次感染或再次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引发,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潜伏期通常为14~84天。若不及时治疗,患者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和腹水,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由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或急性期患者未经治疗、未治愈演变而来。常见症状有乏力、腹痛、间歇性慢性腹泻、大便带血、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晚期血吸虫病:因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且未及时、彻底治疗,经过较长病程发展形成。患者常出现不规则腹痛、腹泻或排便不规则、食量减少、食后上腹部饱胀等症状。临床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汛期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汛期预防血吸虫病,要避免接触疫水,尽量不在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或洗衣。若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无法避免接触水体,下水作业前,需在接触自然水体的皮肤部位均匀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并穿戴胶靴、胶手套、胶裤等防护用品。应确保用水安全,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不喝生水。临时用水可按每50千克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的比例进行处理,30分钟后使用,饮用水必须煮沸。

此外,要妥善处理粪便,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粪便中常含有血吸虫虫卵,虫卵在水中才能孵化,因此要妥善处理人畜粪便,做到安全放牧,防止粪便入水,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若接触了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自然水体,并出现发热等症状,应主动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一旦确诊感染,需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

责任编辑:王雪杉 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从认知到防护——解锁血吸虫病汛期防治密码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4-09 06:35:48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发。若患者未能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将严重受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患者会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而民间称其为“大肚子病”。

今年4月7日至13日是我国第二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宣传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

血吸虫病属于经水传播的寄生虫病,人和牲畜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即“疫水”)后就会感染。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每年4~10月份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播季节。依据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

汛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大

汛期水位上升,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的流行影响显著,容易导致人畜接触水体的频次增加、粪便污染水体的机会增多、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分布范围扩大,从而加大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汛期时,人们参与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活动,接触水体的机会大幅增多。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很容易感染血吸虫。此外,游泳、捕鱼、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行为,同样可能导致感染。血吸虫病非流行区人群和无血吸虫感染史的当地居民,更易患上急性血吸虫病,且这种易感性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饮用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生水,也会造成感染。

洪涝灾害期间,居民厕所和家畜圈舍被洪水淹没或损坏,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畜粪便被洪水带入钉螺孳生环境后,虫卵会在水体中孵化出毛蚴并感染钉螺,随后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这使得逸出尾蚴的钉螺数量增多,进而导致家畜和人群感染血吸虫,引发疾病传播。

钉螺作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在汛期因洪水泛滥,会随水流扩散,致使钉螺分布面积扩大,甚至会形成钉螺复现或出现新发有螺环境。当洪水淹没钉螺孳生环境,若有传染源进入,感染性钉螺的数量就会增加,人和牲畜感染血吸虫的几率也随之上升。

血吸虫病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由首次感染或再次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引发,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潜伏期通常为14~84天。若不及时治疗,患者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和腹水,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由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或急性期患者未经治疗、未治愈演变而来。常见症状有乏力、腹痛、间歇性慢性腹泻、大便带血、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晚期血吸虫病:因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且未及时、彻底治疗,经过较长病程发展形成。患者常出现不规则腹痛、腹泻或排便不规则、食量减少、食后上腹部饱胀等症状。临床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汛期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汛期预防血吸虫病,要避免接触疫水,尽量不在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或洗衣。若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无法避免接触水体,下水作业前,需在接触自然水体的皮肤部位均匀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并穿戴胶靴、胶手套、胶裤等防护用品。应确保用水安全,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不喝生水。临时用水可按每50千克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的比例进行处理,30分钟后使用,饮用水必须煮沸。

此外,要妥善处理粪便,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粪便中常含有血吸虫虫卵,虫卵在水中才能孵化,因此要妥善处理人畜粪便,做到安全放牧,防止粪便入水,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若接触了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自然水体,并出现发热等症状,应主动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一旦确诊感染,需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

责任编辑:王雪杉 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