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病人数众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0月8日是第27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旨在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血压监测的重视程度,加强血压的自我管理,控制超重、肥胖等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当前,海南省全面实施“2+3”健康服务包项目,主要是将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肝炎5种疾病打包服务,为居民提供检测、治疗、随访等一系列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海南居民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岛、长寿岛。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也称血压升高),是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2018年修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而2022年11月颁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多为遗传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和体力活动不足等。有家族史的人群、情绪易激动的人群、摄入盐量偏高的人群、嗜酒人群、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群属于高血压易发人群。
高血压的症状和危害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具体病因不明,大部分血压升高者都是原发性高血压,一般需要终身服药控制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比如肾病、肾血管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使用某些药物、主动脉缩窄等。去除这些病因后,血压会有好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
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疲倦或不安、心律失常、心悸、耳鸣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已达高血压急症(>180/120mmHg),患者可诱发卒中、视物模糊、意识丧失、失忆、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主动脉夹层、心绞痛、肺水肿、子痫等。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高血压的防治
通过合理管控血压以及其他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心脑肾与外周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的风险以及致死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其中,继发性高血压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除遵医嘱服药外,减盐、控重尤为重要。《高血压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建议,限制钠的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5克以下;控制能量摄入,通过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限制饮酒或不饮酒;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但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140/90mmHg和(或)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
五点注意事项
一是任何年龄都可能得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
二是高血压患者应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尤其注意清晨血压的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早、晚各测量2到3次。
三是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取坐位上臂血压,测量位置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四是测量血压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五是患者不要自行停药,要严格遵医嘱逐渐减量观察,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而不是已经“治好了”高血压,血压的重点在于控制,自行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再次升高。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
新闻多一点
少熬夜、不酗酒 远离高血压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呢?专家建议:坚持运动,以提升身体代谢能力、增强血管弹性,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饮食方面多选择蔬菜、水果等低脂食物,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保持良好心态,适当纾解情绪、释放压力,有利于平稳血压;少熬夜、不酗酒,以保障身体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正常运转。
对于已经患上高血压的人群,应坚持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双措并举。“部分患者对长期服药心存顾虑,甚至自行减药、停药,或用保健品替代药品,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只要按照医嘱用药,长期服用降压药利大于弊。”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