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3日结束,总共有40天。其中,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中医传统“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此时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部分人群在此期间进行敷贴“三伏贴”、艾灸等治疗,能够有效防治虚、寒类疾病。
那么,“三伏天”晒背要注意哪些事项?“三伏天”养生要避免哪些误区?“三伏贴”适合哪些人群敷贴?记者为你送上“三伏天”养生的有关科普。
“三伏天”晒背并非人人适合
养生作为热门话题常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最近,“女子称晒背10天瘦了4斤”的话题引发热议,各类网络平台上,关于晒背的分享帖也不少,许多人也跟风加入了“三伏天”晒背的行列。
然而没两天就有人提出晒背后反而感觉不好了。中医提醒,虽然晒背养生操作简单“零成本”,但并非适合所有人。
中医认为,晒太阳是流通气血、令阴阳相和的良方,具有调动人体抗病能力、改善人体代谢等多重功效,但也要讲究方法。
“晒背切记不要贪图功效,把皮肤晒伤晒痛,更不可长时间暴晒,以免中暑。”医生提醒,晒背要根据个人耐受程度及阳光的猛烈程度来决定。注意不可直接暴晒头部,建议用帽子遮挡头部;饭后建议休息半小时再晒,晒中需及时补充水分;晒太阳后毛孔打开,需要在阴凉处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不可直接吹空调、喝冷饮;孕期身体情况比较特殊,不能随意扰动气血,要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
“自身适不适合晒背,最好进一步咨询相关专业医生,不要盲目跟风。”医生提醒,对紫外线过敏者,或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气阴两虚或阳盛体质者,孕妇等人群不适合晒背。另外,年龄较大者也应慎重,最好在家人陪同下,注意各种细节,避免引起不适。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三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膝理开泄,此时敷贴,药力更易直达脏腑,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增加抗病能力。
入伏后,三亚市中医院等多家医院陆续开展“三伏贴”免费体验活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帮助市民游客敷贴“三伏贴”,进行冬病夏治。“中药敷贴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药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医生介绍,2024年“三伏贴”贴敷时间为:7月5日强基贴,7月15日初伏贴,7月25日中伏贴,8月4日末伏贴,8月14日固本贴。
“三伏贴”的适应人群包括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结肠炎、经常腹胀、腹泻、便秘等)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经常感冒等)患者、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患者、骨科疾病(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患者、儿科疾病(咳嗽、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等)患者和亚健康(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人群。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人群不适合“三伏贴”,如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多种感染性病急性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敷贴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防暑+防寒,护住正气难生病
“很多人不知道暑天也需要防‘寒’。”医生提醒,气温高时,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更容易让身体着凉。尤其是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时,切忌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这种突然而至的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此外,晚上睡觉最好不要整夜开空调冷气,也不要用电风扇直接对着人吹,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等,对身体损伤很大。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大家越要心静。炎炎夏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情绪激动易伤身体。与人交流应该放慢语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可以选择看看喜剧,听听相声之类的开心一下。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