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体育中心夜景美轮美奂。
当梦想照进现实,历史会镌刻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11月22日晚,万众期盼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将拉开大幕,运动会主火炬将在三亚市体育中心被点燃。全国各族体育健儿齐聚南海之滨,以体育的名义,奏响“团结奋斗 扬帆征程”的时代乐章。
这是三亚与运动会的相聚。一段团结与梦想的故事从2019年起笔,那年9月16日,海南在河南郑州接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旗,宣告下一届运动会将在海南举办。消息传来,琼岛欢呼。
盛会启幕,心潮起伏,耳畔回响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届运动会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首次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是海南建省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全力以赴,不负重托。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办,三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简约、安全、精彩、绿色、科技、人文”的办赛理念。透过运动会之窗,一个生机勃勃的三亚、一个活力无限的三亚、一个气象万千的三亚展现在世人面前。
1
凝心聚力,兑现承诺
“这将是一届成功、圆满、精彩的体育盛会”
“三亚很‘热’!赛会氛围热、市民热情高、气候温热如春!”
11月19日,黑龙江代表团秘书长陈青告诉记者所见所感的三亚。“我们代表团的运动员已经加紧开展适应性训练,让身体和状态‘热’起来,以最好的状态参加这场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
这是一场以体育为名的双向奔赴。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如约而至,他们跨越山海,奔赴民族团结盛会之约。
三亚热情敞开怀抱,四海宾朋共襄盛举,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正在上演。一流的场馆设施、专业的赛会组织、周到的服务保障、热情好客的东道主,让人如沐春风。
通体洁白、状如“飞鸟展翅”的白鹭体育场、三亚学院体育场、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体育馆、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体育场……运动会21个场馆场地已做好充足准备,争取以一流场馆办一流盛会。
简约办会不简单——“本届运动会所有场馆均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成。”运动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黄垂覃说,运动会坚持简约办赛,把更多资源投放到优化服务上。
东道主巧做“减法”,为赛会加分多多。
“三亚的赛事场馆设施是一流的,赛会的交通、餐饮、训练等方面保障也非常到位,我们感受到了完美的服务和保障。”当谈及在场馆训练的感受时,广西代表团民族式摔跤队教练周贤德对场馆一流的设施环境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赞不绝口。
绿色是本届运动会的鲜明底色。从对白鹭体育场屋面膜结构施工采用PTFE膜结构材料、筹集新能源车辆为运动会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再到运动会特许商品中的环保主题系列产品、三亚市体育中心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竣工……绿色办赛的理念处处可感、可见。
科技元素也是本届运动会一大亮点。在此前进行的采火仪式上,以可燃冰作为燃料的火炬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探索二号”科考船为运动会采集的可燃冰,由潜航员通过保压取样器采集并带回陆地。火炬设计团队表示,这象征科技的力量,也寓意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无限潜力。本届运动会还开启了“科技奇妙之旅”,市民游客打开小程序“相约民族运动会”,选择城市、定制专属AI形象、上传照片、传递火炬,便可“解锁”自己的火炬手形象,成为一名“数字火炬手”。
盛会氛围浓,处处文明风。漫步鹿城大街小巷,丰富多彩的运动会元素装点着城市,向四海宾朋宣告着运动会即将到来。6000多名赛会志愿者“小鹿鹿”随时提供高质量志愿服务,万余名城市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从场馆内的贴心服务,到礼让守序蔚然成风,文明浸润城市每个角落,传递出温度和人情味。
“热情洋溢,服务周到!”甘肃代表团板鞋竞速项目领队李斌说。
大手笔里的精益求精,小细节中的长远考量。“非常满意”,成为各代表团成员评价本届运动会的高频词。
这份高分答卷从何而来?
“让没来过三亚的人大吃一惊,让来过三亚的人耳目一新。”运动会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运动会倒计时30天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亚是一座承载浪漫、人文、时尚、活力的魅力之都,三亚人已经为这场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聚会做了精心准备,“请到天涯海角来,让我们一起共享民族团结的盛会,共赴群众体育的精彩。”
时光见证奋斗步履。2021年9月16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方案》印发执行,标志着运动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2024年10月14日,运动会“1+1+8”赛时指挥体系启动运行;10月18日,开闭幕式主舞台完成验收……这些年来,三亚克服困难挑战,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宣示:三亚准备好了!
乘着运动会的东风,更多改变融入举办地的发展轨迹。加紧施工的G223国道-亚龙湾路交叉口交通改造工程建成后,三亚市区与海棠湾通行地下通道将不设红绿灯,全面提升通行品质;G98环岛高速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项目,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加快捷舒适的出行体验;道路整治、社区美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是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2
欢乐祥和,其乐融融
“这是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
箭步冲刺、轻快起跳,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几秒钟的时间,便可触及椰子树顶端的计时按铃……运动员身手敏捷、动作一气呵成,引来阵阵喝彩。这一集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于一体,颇具海南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便是攀椰竞速。
“攀椰竞速是海南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海南民间爬树摘椰子的生活劳作场景,注重考验运动员的攀爬技巧和体能耐力。”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竞赛指挥中心执行副指挥长杨玉婷介绍,2010年,攀椰竞速项目首次被列为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是本届运动会的新增竞赛项目。
本届运动会比赛项目分为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竞赛项目有18项,包含花炮、珍珠球、木球等;表演项目分为竞技、技巧和综合三类。
在运动会的项目中,不仅是攀椰竞速,还有许多源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节庆活动以及传统文化,如高脚竞速项目便来源于土家族、苗族、京族群众使用传统工具高脚马来行走、涉水的情形;起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木球项目,则由青少年放牧时的“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也称为“牧球”。
如今,依托于这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推广传播下,原先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已发展成多民族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逐渐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比如,南方的花炮和龙舟,现在在北方大地越来越流行;东北满族群众酷爱的“珍珠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也生了根。
点点滴滴微小的交融,折射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认同。
和奥运会、亚运会等竞技体育赛事不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聚焦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意在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它由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演变而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评奖规则也有些不一样。每项比赛不设冠亚季军,采用一二三等奖的方式,按比赛成绩进入前八名,最终按照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的方式确定获奖等次。
运动会取消金银铜牌,设立一、二、三等奖的做法,淡化了竞技意识,更加强调了友谊与交流。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更多的民族能够跨越历史的藩篱,彼此学习、彼此欣赏。
“在与全国各地最优秀的运动员的同台竞技中增长实力、增进共识、交到朋友,是我在本届运动会中最大的目标。”黑龙江代表团民族健身操运动员劳嘉文说。
广西代表团瑶族运动员李毅对在三亚参加比赛非常期待:“希望在赛场上与其他民族运动员多交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贵州代表团民族健身操项目教练柳孟利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项运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各民族‘美美与共’的和谐氛围,展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美好景象。”
运动会不仅仅是竞赛的场地,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桥梁。同台竞技,共展奋发向前的新时代民族风貌;同台互鉴,共筑引领未来的新时代精神家园;同台携手,共谱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壮丽诗篇。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运动会在比赛之外,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风采,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本届运动会也不例外。
11月26日,民族大联欢活动将在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举行。届时,各民族歌声与拍岸海浪音声相和,多彩服饰与椰林树影相映成趣,将成为各族同胞难忘的回忆。
3
心心相融,共创未来
“这是‘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的家门口盛会”
“我们期待八方宾朋的到来。运动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对我们市民而言,城市也因盛会更加美丽。”市民赵先生感叹,“三亚街头好漂亮,运动会元素花坛非常喜庆,公交车上还有运动会的涂装,让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赛会氛围!”
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运动会提升了城市能级、城市品质,让广大市民群众感受到了体育盛会对城市发展的牵引作用。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可同时领略热带雨林和海洋风光的城市,三亚和体育赛事的缘分由来已久。1987年,中国首届铁人三项比赛在三亚举办;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南端点火台设在天涯海角;2008年,北京奥运的火炬境内首传,设在椰梦长廊三亚湾。自20世纪90年代起,三亚就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指定户外体育竞技项目冬季集训基地。
近年来,三亚坚持以热带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旅游为核心,积极举办各项体育赛事——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世界拳击联赛、中国网球巡回赛……当下,“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跟着赛事去旅行”“一人参赛,全家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之一。从强身健体到运动社交,体育旅游更“潮”更丰富,正蕴含着沉浸式文旅的新生机。
今年以来,三亚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56场,举办中国国际职工沙滩运动会、全国青少年4人制水球锦标赛等全国体育赛事10场,举行2024年亚洲水下摄影锦标赛、潜水美人鱼亚洲杯赛等国际体育赛事7场。
一场体育比赛,给城市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和曝光度。当前,三亚体育旅游收入已占到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体育+旅游”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追随运动会火炬传递的脚步,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亚图景徐徐展现。寓意“江河波涌 四海同心”的火炬穿过沙滩和公路,沿途风景如画,细白绵长的沙滩旁椰林婆娑,浪花翻涌间海上运动激情四射,百艇齐发激浪奋勇前行,蔚蓝苍穹低空旅游热度不减。短短数公里,展示了三亚游艇经济、低空经济、体育旅游、滨海度假游等特色产业,呈现了旖旎海景和“千艇之城”等磅礴景象,也展现了近年来三亚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运动会举办期间,恰是冬游三亚好时节。“三亚将借运动会的举办契机,坚持‘谋赛’也‘谋城’,将办赛、惠民、营城相结合,高标准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形象品质,让运动会因城市更精彩、城市因运动会更美好。”三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体育盛会之名,聚民族团结之力,筑未来发展之路。三亚,这座美丽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将在接下来的8天时间里,在与运动会的相遇中,在日暖风轻的最美时节,绽放出新的魅力之花。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文 本报记者 袁永东 刘琪成 李学仕 通讯员 蒙明珠 实习生 江文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