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黄道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海南范式”
“活化”黄道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海南范式”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长卷中,海南岛孕育的黄道婆文化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宋元时期黎汉纺织技术的融合创新,到当代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文化繁荣发展,黄道婆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当代实践,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具有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独特文化价值,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黄道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海南范式”。

历史基因:技术共生熔铸共同体根基

黄道婆文化的核心密码,在于其生动诠释了“技术共生体”的形成逻辑。元代黄道婆将海南黎族“踞腰织机”的灵巧与江南“提花机”的精密相融合,革新为“四蹑综提花装置”。这一技术创新直接催生了“琼棉北运、松布南销”的跨区域产业链,重构了宋元时期海南与江南的经济社会交往网络。

从物质互嵌推动社会联结的角度看。马克思指出,“生产工具的革新重构社会交往网络”。黄道婆的技术创新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双向滋养的过程——黎族棉纺技艺为江南丝织业注入活力,江南的精细化生产标准也提升了琼棉品质。这种基于共同生产实践的物质互嵌,成为超越地域与民族隔阂的坚实纽带。

从符号互构凝聚集体记忆的角度看。黄道婆形象历经时代变迁,从元代《辍耕录》记载的“技术传播者”,到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团结使者”,再到当代的“黎锦技艺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其符号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层累与重塑。海南黎族尊其为技艺导师,江南奉其为行业保护神,这种差异化的地方性表达,恰恰在更高层面汇流成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长河。

从情感共鸣筑牢认同基石的角度看。无论是海南黎族地区“三月三”祭祀棉神的虔诚仪式,还是江南“祭先棉”的行业传统,这些周期性集体仪式所激发的“社会欢腾”(涂尔干语),持续强化着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当下,三亚崖州古城遗址公园的纺织技艺活态展示、数字化VR复原的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技艺可感可触,在“具身认同”中培育着深沉的文化归属感。

实践创新:自贸港语境下的共同体价值升华

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黄道婆文化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其蕴含的技术共生、符号互构与情感共鸣三维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数字基因库筑牢物质基础。依托自贸港开放政策与数字技术赋能,海南正积极探索黄道婆文化基因库的构建路径。针对黎族传统纺织珍品“龙被”的三大历史疑问(起源年代、功能定位、纹样演化),研究人员正运用三维建模与高精度扫描进行数字化复原及动态化存储。具体实践中,2025年6月推出的微纪录片《黄道婆》采用AI技术重构历史场景,发布当晚播放量即突破18万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艺北传”团队建立的“纺织技艺三维模型库”,计划借助VR技术还原黄道婆学艺场景。东方市黎锦文化中心于2023年联合数藏中国发行《龙被》公益数字藏品,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陵水2025年举办“AI赋能:探秘黎锦纹样数字化与数据库构建”学术活动,通过数据采集、智能标注等,初步建成标准化黎锦纹样数据库。海南国际设计师大赛亦运用大数据与AI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助力品牌国际化传播。上述举措不仅是对马克思“物质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诠释,更为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化物质基石。

产业价值链激活发展动能。黄道婆文化正深度融入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驱动“黎锦+”产业蓬勃发展。从2024年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惊艳亮相的“南溟吉贝”非遗服饰秀,到汲取“龙被”中“凤在上龙在下”等独特纹样灵感的高端定制产品,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劲的市场活力。产学研协同机制持续完善:2024年6月,海南师范大学与海南省旅文厅共建海南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同步成立海南黎锦产业联盟,有效链接高校设计资源与企业生产能力,加速非遗创造性转化。产品体系贯通高奢与日常:一方面,高端艺术品彰显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海南锦绣织贝公司开发的围巾、丝巾、壁画等2000余种周边商品,以及“90后”设计师符慧莉创作的黎锦小鹿玩偶(入选“海南100件最爱伴手礼”),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向生活场景的深度渗透。这种“高定引领+大众消费”的双轨模式,有力促进了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2024年,“海南黎锦工”劳务品牌带动保亭等市县2800余人就业,创造年产值约1200万元,生动诠释了“富口袋”与“富脑袋”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

教育认同链滋养精神家园。构建多层级文化认同链是铸牢意识的关键路径。海南国兴中学等校将《黎族织锦技艺》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对比黎族龙被与江南蓝印花布,阐释中华民族技术交流史——从黎族先民的踞腰织机到黄道婆改良的纺织技术一脉相承,龙被中的汉字符号纹(如“福”“寿”)与汉族织锦的吉祥寓意遥相呼应,引导学生在经纬交错间体悟“各美其美”的文明互鉴。社区层面,“非遗进万家”计划以“移动纺织工坊”为载体,推动技艺回归生活本真。如三亚市开展的传统织锦培训,不仅讲授历史脉络与五大方言区特色技艺(如润方言区的“超短裙”织法、杞方言区的花草纹样),更组织天然染料制作实践,将热带雨林植物色彩融入织物肌理。国际传播中,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纯净天籁、博鳌论坛《锦绣天成》的光影叙事,以及海南大学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的纺织技艺学术对话,均以情感共鸣跨越文明藩篱,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美美与共”的开放胸襟。

海南启示:书写共同体建设时代篇章

黄道婆文化的当代实践,为在自贸港背景下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启示: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海南实践表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根植于历史,更需面向未来。数字化保护(VR复原)与活态传承(非遗工坊)并举,既敬畏传统本真,又拥抱现代科技与产业,在创造性转化中保持文化基因的永恒活力。

深化区域协同,促进本土与全球互联互通。从宋元“琼棉-松布”网络到自贸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黄道婆文化印证了地方性知识参与全球对话的可能。未来需深化“环南海纺织文化数据库”建设,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纺织技艺”世界非遗,使海南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枢纽。

强化系统观念,实现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黄道婆文化的传承启示我们,共同体建设是系统工程。需加快制定《黎锦技艺保护条例》,设立“中华民族技术交流史”跨学科平台,通过理论、法治与实践的多维支撑,确保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教育浸润滋养、国际传播交流协同发力,将经济赋能与文化铸魂紧密结合。

黄道婆从崖州走向江南,又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其文化精髓穿越时空,在海南自贸港的火热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黄道婆文化三维价值,持续拓展其赋能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我们必将在琼州大地上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深厚的文化力量与更鲜活的海南智慧。 

(作者单位:吴敏/三亚市委党校 赵爽/海口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7-30 09:39
来源: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2025-07-30 09:2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8 08:1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8 10:2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8 08:5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8 08:5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6 07:02
来源:三亚新闻网
“活化”黄道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海南范式”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30 10:16:05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长卷中,海南岛孕育的黄道婆文化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宋元时期黎汉纺织技术的融合创新,到当代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文化繁荣发展,黄道婆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当代实践,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具有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独特文化价值,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黄道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海南范式”。

历史基因:技术共生熔铸共同体根基

黄道婆文化的核心密码,在于其生动诠释了“技术共生体”的形成逻辑。元代黄道婆将海南黎族“踞腰织机”的灵巧与江南“提花机”的精密相融合,革新为“四蹑综提花装置”。这一技术创新直接催生了“琼棉北运、松布南销”的跨区域产业链,重构了宋元时期海南与江南的经济社会交往网络。

从物质互嵌推动社会联结的角度看。马克思指出,“生产工具的革新重构社会交往网络”。黄道婆的技术创新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双向滋养的过程——黎族棉纺技艺为江南丝织业注入活力,江南的精细化生产标准也提升了琼棉品质。这种基于共同生产实践的物质互嵌,成为超越地域与民族隔阂的坚实纽带。

从符号互构凝聚集体记忆的角度看。黄道婆形象历经时代变迁,从元代《辍耕录》记载的“技术传播者”,到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团结使者”,再到当代的“黎锦技艺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其符号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层累与重塑。海南黎族尊其为技艺导师,江南奉其为行业保护神,这种差异化的地方性表达,恰恰在更高层面汇流成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长河。

从情感共鸣筑牢认同基石的角度看。无论是海南黎族地区“三月三”祭祀棉神的虔诚仪式,还是江南“祭先棉”的行业传统,这些周期性集体仪式所激发的“社会欢腾”(涂尔干语),持续强化着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当下,三亚崖州古城遗址公园的纺织技艺活态展示、数字化VR复原的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技艺可感可触,在“具身认同”中培育着深沉的文化归属感。

实践创新:自贸港语境下的共同体价值升华

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黄道婆文化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其蕴含的技术共生、符号互构与情感共鸣三维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数字基因库筑牢物质基础。依托自贸港开放政策与数字技术赋能,海南正积极探索黄道婆文化基因库的构建路径。针对黎族传统纺织珍品“龙被”的三大历史疑问(起源年代、功能定位、纹样演化),研究人员正运用三维建模与高精度扫描进行数字化复原及动态化存储。具体实践中,2025年6月推出的微纪录片《黄道婆》采用AI技术重构历史场景,发布当晚播放量即突破18万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艺北传”团队建立的“纺织技艺三维模型库”,计划借助VR技术还原黄道婆学艺场景。东方市黎锦文化中心于2023年联合数藏中国发行《龙被》公益数字藏品,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陵水2025年举办“AI赋能:探秘黎锦纹样数字化与数据库构建”学术活动,通过数据采集、智能标注等,初步建成标准化黎锦纹样数据库。海南国际设计师大赛亦运用大数据与AI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助力品牌国际化传播。上述举措不仅是对马克思“物质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诠释,更为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化物质基石。

产业价值链激活发展动能。黄道婆文化正深度融入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驱动“黎锦+”产业蓬勃发展。从2024年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惊艳亮相的“南溟吉贝”非遗服饰秀,到汲取“龙被”中“凤在上龙在下”等独特纹样灵感的高端定制产品,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劲的市场活力。产学研协同机制持续完善:2024年6月,海南师范大学与海南省旅文厅共建海南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同步成立海南黎锦产业联盟,有效链接高校设计资源与企业生产能力,加速非遗创造性转化。产品体系贯通高奢与日常:一方面,高端艺术品彰显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海南锦绣织贝公司开发的围巾、丝巾、壁画等2000余种周边商品,以及“90后”设计师符慧莉创作的黎锦小鹿玩偶(入选“海南100件最爱伴手礼”),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向生活场景的深度渗透。这种“高定引领+大众消费”的双轨模式,有力促进了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2024年,“海南黎锦工”劳务品牌带动保亭等市县2800余人就业,创造年产值约1200万元,生动诠释了“富口袋”与“富脑袋”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

教育认同链滋养精神家园。构建多层级文化认同链是铸牢意识的关键路径。海南国兴中学等校将《黎族织锦技艺》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对比黎族龙被与江南蓝印花布,阐释中华民族技术交流史——从黎族先民的踞腰织机到黄道婆改良的纺织技术一脉相承,龙被中的汉字符号纹(如“福”“寿”)与汉族织锦的吉祥寓意遥相呼应,引导学生在经纬交错间体悟“各美其美”的文明互鉴。社区层面,“非遗进万家”计划以“移动纺织工坊”为载体,推动技艺回归生活本真。如三亚市开展的传统织锦培训,不仅讲授历史脉络与五大方言区特色技艺(如润方言区的“超短裙”织法、杞方言区的花草纹样),更组织天然染料制作实践,将热带雨林植物色彩融入织物肌理。国际传播中,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纯净天籁、博鳌论坛《锦绣天成》的光影叙事,以及海南大学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的纺织技艺学术对话,均以情感共鸣跨越文明藩篱,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美美与共”的开放胸襟。

海南启示:书写共同体建设时代篇章

黄道婆文化的当代实践,为在自贸港背景下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启示: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海南实践表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根植于历史,更需面向未来。数字化保护(VR复原)与活态传承(非遗工坊)并举,既敬畏传统本真,又拥抱现代科技与产业,在创造性转化中保持文化基因的永恒活力。

深化区域协同,促进本土与全球互联互通。从宋元“琼棉-松布”网络到自贸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黄道婆文化印证了地方性知识参与全球对话的可能。未来需深化“环南海纺织文化数据库”建设,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纺织技艺”世界非遗,使海南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枢纽。

强化系统观念,实现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黄道婆文化的传承启示我们,共同体建设是系统工程。需加快制定《黎锦技艺保护条例》,设立“中华民族技术交流史”跨学科平台,通过理论、法治与实践的多维支撑,确保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教育浸润滋养、国际传播交流协同发力,将经济赋能与文化铸魂紧密结合。

黄道婆从崖州走向江南,又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其文化精髓穿越时空,在海南自贸港的火热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黄道婆文化三维价值,持续拓展其赋能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我们必将在琼州大地上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深厚的文化力量与更鲜活的海南智慧。 

(作者单位:吴敏/三亚市委党校 赵爽/海口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