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突发头晕乏力、精神不振……小心!这或许不是普通中暑,而是“热中风”发出的警报。什么是“热中风”?它有哪些症状?与中暑如何区分?
1
“热中风”多为缺血性卒中
“中风”即卒中,“热中风”指气温超32℃的高温天气下发生的卒中事件。研究显示,极端高温与极寒天气均会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
卒中按出血或缺血状态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类,“热中风”多数属于缺血性卒中。其发生机制涉及血液浓缩、血管异常及血压波动。高温下人体出汗多,若补水不及时,易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高温还可能引发情绪烦躁,导致血压波动,诱发卒中。
此外,夏季频繁进出空调房或冷风直吹头面部,会使血管骤缩骤扩。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受冷刺激易引发血管痉挛,多重因素叠加,使高温成为卒中发作的重要诱因。
2
勿将“热中风”错当中暑
“热中风”本质是卒中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突发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麻木);言语表达障碍(含理解困难、言语含糊);口歪眼斜、流涎或步态不稳。
出现上述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就医。“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1分钟,可能导致190万个神经元细胞死亡。
而中暑初期表现为脸红、眩晕,随后出现高热、少汗甚至无汗,严重时可能昏迷,但无特定偏侧症状。
因此,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观察是否有局部神经功能受损(如偏瘫)及体温是否异常升高。高温天若出现头晕、偏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切勿自行当作普通中暑处理,以免延误治疗。
3
这些人群需警惕“热中风”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能引发脑血管狭窄,是卒中的潜在诱因;65岁以上人群体温调节中枢灵敏度下降,对缺水反应较弱,易诱发卒中。
太阳直射下长时间户外活动,或老年人因怕吹风而在高温天不使用风扇、空调,均可能导致脱水,使血容量减少、血流减缓,增加血栓形成与卒中风险。
长时间依赖空调或温度调得过低,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引发血管收缩扩张紊乱、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卒中风险。此外,有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等不良习惯者,“热中风”风险也会显著上升。
4
遭遇“热中风”这样应对
身体出现预警信号时,可按“FAST”口诀检查:笑一笑,观察面部口角是否对称;双臂平举10秒,查看是否单侧下垂;重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等短句,听发音是否清晰。如有任一项异常,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明确告知怀疑卒中及发病时间,切勿观望等待,以免延误时机。
卒中发生后4.5~6小时是救治黄金期,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治疗能最大程度减轻脑损伤,降低40%致残率。等待救护车时,要让患者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激动,禁食禁水以防窒息。
遇到疑似“热中风”患者,先观察其意识状态(能否回应),再用“FAST”口诀检查,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并记录发病时间。等待期间尽量不移动患者,若患者呕吐,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呕吐物,切勿擅自喂食、喂水或给药。及时高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关键。
5
这样做可远离“热中风”
一是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指标,控制病情进展。
二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坚持健康饮食,多吃蔬果,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摄入,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三是做好情绪管理:高温天易情绪波动,需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因情绪剧烈起伏引发血压波动。
四是适时补充水分:高温天即便不口渴,也应多次少量饮水,预防脱水;户外活动出汗多时,尤其要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五是关注环境温度: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尤其避开每日10~15时的高温时段外出;高温天可适当使用风扇或空调,将室温控制在25~28℃,并定时通风换气。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