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上布局,每秒百亿亿次!我国有望实现→
在天上布局,每秒百亿亿次!我国有望实现→

5月14日,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这也是中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

传统的“天感地算”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数据传输效率低,信息损耗大,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三体计算星座”要做的,是让卫星采集的信息在太空进行在轨计算,直接向地面发送处理好的结果。“这就要把计算送上天。”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三体计算星座”将变革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大大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很多原先不可能的任务也将有望实现。

“三体计算星座”是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未来将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在轨智能服务。

责任编辑: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在天上布局,每秒百亿亿次!我国有望实现→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5-19 15:40:39

5月14日,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这也是中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

传统的“天感地算”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数据传输效率低,信息损耗大,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三体计算星座”要做的,是让卫星采集的信息在太空进行在轨计算,直接向地面发送处理好的结果。“这就要把计算送上天。”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三体计算星座”将变革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大大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很多原先不可能的任务也将有望实现。

“三体计算星座”是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未来将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在轨智能服务。

责任编辑: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