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15000多步,这几天把一个月的运动量都做完了。”12月20日晚上10点多,忙了一天的雪娇终于回到了家里,瘫坐在沙发上,看着微信弹出的运动步数,她和家人调侃道。
“1w+”的微信运动步数是雪娇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常态。12月16日,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如期开幕,一时间,三亚又一次登上了世界瞩目的舞台,来自全球的国际影人欢聚一堂,共襄光影盛事。连日来,“金椰奖”竞赛、电影展映、金椰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星光璀璨的背后,闪耀着来自三亚各大高校近400名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奔赴电影节,无私奉献,追寻光也成为光。
12月21日,志愿者在三亚1+X红树林影城为观众发放展映电影票。 记者 李学仕 摄
让志愿者成为一束光
雪娇是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的一名主持人,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志愿者管理中心负责人。今年7月她被抽调至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工作组,负责志愿者相关工作。这对于她来说,还是个“未知”的领域,如何选拔、培训、统筹、协调都十分关键,马虎不得。
“电影节是海南的一件大事,志愿者更是展示三亚的一个窗口,不能掉以轻心。”雪娇说,接到通知后,她立即投身到志愿者招募工作中去。这一次,招募对象主要是各大高校的学生志愿者,让她欣慰的是,大家对电影节热情高涨,她很快收到2000份报名表。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来自三亚学院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三亚外国语学院、 崖州湾科技城入驻高校等近400名青年志愿者入选。
为了让志愿服务表现得更为专业,面对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时从容些,在电影节开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青年志愿者就接受了应知应会常识、礼仪素养、岗位职责等多个项目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历届电影节介绍、礼仪话术、奖惩机制、志愿者工作细则及三亚各大景区介绍,方便向与会的嘉宾介绍。”雪娇说,随着邀约嘉宾的不断增加,对志愿者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志愿者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不光是要在面试的时候,根据每个志愿者的表现去定人定岗。在他们定岗之后,还要根据各板块的工作截止时间不同,随时调配增加或者减少志愿者。
12月16日电影节开幕后,雪娇更忙碌了。如何合理调配志愿者,也需要灵活运用信息,因为他们不仅要对外服务好电影节嘉宾,对内也要与带队老师和志愿者们保持密切沟通,做好服务保障。雪娇说,接到嘉宾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比如哪个路口接机、车辆车牌号对应的是多少、等车时如何“调节气氛”,向嘉宾介绍未来几天活动行程,向嘉宾介绍三亚风土人情和特色小吃等等。
“请马上到相应的地点集合,看好自己的目的地车牌号码,不要上错车,大家统一乘坐大巴前往会场……”这几天,天刚破晓,雪娇的电话就不断,为了“不落一人”,清早就要协调司机和各个高校志愿者的负责人。“感谢这近400名志愿者的付出,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不断努力,那就是电影节的成功举办。”雪娇说。
做幕后“英雄”
志愿者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在亲身参与电影节服务的过程中,以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展示城市文化底蕴、塑造三亚城市形象。本届电影节上,志愿者们汇聚青春的力量,用专业、文明、高素质的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全新三亚。
电影节期间忙碌的志愿者。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雪娇 摄
这几天,志愿者陈欣宜深刻体验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苦”与“甘”。前期,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她提前进行了线上培训,做了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在这几天的志愿服务中,她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23岁的陈欣宜是湖北武汉人,是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的海南专硕硕士研究生,她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和日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来宾进行沟通。同时熟悉各种摄影设备,拥有丰富的摄影经验,参与过多次展览和拍摄活动。对电影行业充满热情的她曾报名参与过多次电影路演的志愿服务工作,此次电影节期间负责中后期的志愿服务工作,接待和引导来宾,以及为来自国外的演员艺人做引导翻译。
一次偶然,便爱上了。陈欣宜第一次知道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是去年12月,一部她非常喜欢的电影获得评委会大奖,由此特别关注今年的电影节。成为这届电影节的志愿者,她不仅能学到很多关于电影节的知识,还能结交许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朋友。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能够为电影文化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宝贵财富。
忙着送道具、引导嘉宾入场……这几天,电影节活动之一的大师班受到广大电影人、影迷的追捧,到场聆听大师“开讲”的人也不在少数。作为大师班志愿者的三亚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大三学生陈曦在忙碌的同时,也在大师班的分享中收获颇丰。
来自广州的陈曦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因为喜欢海而来到三亚,又因为喜欢电影,让她在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和大家相遇。刚上大一时,她就知道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但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志愿服务,这一次“得偿所愿”。
为电影节提供志愿服务,成为年轻的志愿者们人生难忘的经历。
一个看着不起眼的包装,却凝聚着志愿者们的心血。作为本届电影节物料组的志愿者,三亚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大三学生马嘉华在“繁忙”中度过。繁忙的是,在物料的发放和整理中,停不下来。在电影节开幕的前一晚,他和其他志愿者们给电影节的小礼品进行包装,完成了近千份小礼品包装。“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看着收到小礼品的每一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来自江苏徐州的陈永强是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名博二学生。“我的优点是健谈和不怯场,也有过很多主持经验,今年11月作为崖州湾光学革命国际会议志愿者负责会场英文播报和晚宴主持。可能是在会场上表现得还不错,这次一位老师直接电话联系我,询问是否要报名参加本次电影节志愿者招募。”陈永强说,“我有过不少当志愿者的经历,担任电影节志愿者是第一次,是不小的挑战,也是一次开拓眼界的机会。”陈永强在电影节期间主要负责接待外宾,提供随行翻译服务。“这是我第一次担任即时口译的工作,会注意语言翻译的精准度,尽可能表达对话双方的本意。另外我的言行举止要展现中国的待客之道,展现礼仪之邦的修养。期待咱们自己的电影节吸引全球电影人的关注,越办越好。”
擦亮文明“底色” 温暖着八方来客
“提前熟悉会场布置,正确引导嘉宾参与各项活动,要注意跨文化交流的细节……”随着电影节即将迎来闭幕式,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会计专业在读研究生鲁荻扬也“紧张”起来,与此同时,鲁荻扬也做足了负责电影节闭幕式期间外宾引导工作的充分准备。
和鲁荻扬一样,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在为这一场光影的落幕做着准备:无论是引导上千名观众有序入场,给观众营造温馨的服务体验,还是在场外进行交通疏导、观众引导等服务,忙碌是他们的状态,负责是他们的态度。他们用志愿服务点亮了这座城市的文明之光,让南来北往的嘉宾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气质和温度,也让志愿服务成为亮丽的文明底色。
12月17日,志愿者在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VR电影体验区为小观众佩戴VR观影设备。 记者 李学仕 摄
志愿者的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一环”。付出的是艰辛,回馈的是能量。对于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殷鑫来说,一个礼貌的微笑、一声真诚的感谢,都让她感动。作为此次电影节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志愿者领队,她主要负责协调导演组、制片组等各部门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这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锻炼了我管理协调的能力,可以说是将所学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
“志愿服务是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以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展示三亚的城市形象,也让我们收获一份幸福难忘的记忆。”雪娇说,每一份志愿力量,都是一张亮眼的“名片”,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温暖着八方来客。
当灯光亮起时,影片、影人、影迷汇聚一堂,融万象于光影,襄盛举于海南,熠熠星光中,闪耀出开放海南的独特魅力,在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中,倾力奉献的团队和个人是闪耀的星火。正如本届电影节的主题“海生万象·光影新力量”一样,当志愿者的经历,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青年志愿者正在萌芽的电影梦。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实习生 桂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