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中国节

1 网络中国节·七夕 | 湖北郧西:七夕产业“旺”起来

8月21日,湖北省郧西县七夕茶业公司生产车间内,茶香扑面而来,10个萎凋槽铺满鲜叶,工人正将发酵破壁后的红茶摊开散热,随后送入烤箱烘干。 [详情]

1 网络中国节·七夕 | 浙江嘉兴开展七夕文化周活动

随着传统七夕节的临近,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月河历史街区开启七夕文化周活动,推出七夕许愿树互动、青年交友、文创市集等活动,为文旅市场注入动能。 [详情]

1 网络中国节·七夕 | 山西和顺借“七夕”文化赋能 促文旅变现兴乡村

12日,2025年“我们的节日·七夕”和顺牛郎织女文化主题活动正式开启,多年来,和顺县巧妙借助“七夕”这一传统佳节,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成功探索出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详情]

1 网络中国节·七夕 | 戏韵唱响浪漫中国节 《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录制完成

8月11日至15日,《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录制完成,本次节目以爱情为主题,以戏曲为媒介,旨在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详情]

1 网络中国节·七夕 | 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在湖南新化举办

“2025家承文脉·七夕晒书雅集”17日在湖南娄底新化县温塘镇大坪村道南学堂举行,旨在带领民众体验古时晒书乐趣,让古老的七夕晒书习俗在当代焕发生机。 [详情]

查看更多
节日起源
节日民俗
吃巧果
吃巧果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
观星
观星
晒书晒衣
晒书晒衣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进而升华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七夕之夜成为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

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时期。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地记述,晋人周处《风土记》描述了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将庭院洒扫干净,摆上茶几饭桌,设酒脯时果,说河鼓、织女二星神此夕相会。守夜的人都隐怀私愿,向上天表达你的求富、求贵、求寿或者求子的愿望。汉魏以后,七夕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

七夕乞巧习俗丰富多样,除了仰观星汉,乞求富贵子嗣、容颜美好外,心灵手巧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特别要求。甘肃陇南西和以撒花瓣的方式乞巧,乞巧歌词,“巧娘娘,快给我姐妹赐花瓣,莫赐宝贝莫赐钱,赐我一副巧心眼”。巧心眼属于心智之巧,巧妇是民间社会推崇的偶像。古代“妇功”同样重要,它强调女性纺织、针线等技艺的掌握。因此,七夕乞巧在后代特别重视女性手艺的精巧。近代山东有拜巧姐乞巧,唱乞巧歌:“我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我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我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学绣花。”穿针乞巧是自汉代以来的七夕乞巧项目,月夜穿针要求快、准、巧,这是难度很高的技术活。在民间还有一个特别的园艺乞巧方式,那就是种巧芽。人们在七夕之前,培植豆芽或麦芽,到七夕活动期间,妇女带着各自精心培植的作品,奉献给巧娘娘,同时让大家品评,看谁的巧芽长得茁壮顺溜,谁就得巧。这是种植技艺的比试,是对女性智慧的激发与农事技艺成果的肯定。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节日诗篇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辛末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和长孙秘监七夕

[唐] 任希古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根深黄叶落,夜久靥星稀。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七夕

[唐]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宋] 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迢迢牵牛星

[汉]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七夕

[南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注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

[唐] 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宴悬圃二首

[唐] 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