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三亚引发热烈反响 端好“饭碗”扛起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三亚引发热烈反响 端好“饭碗”扛起担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三亚引发热烈反响。

“总书记关心我们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心里暖暖的。”胡建忠是育才生态区青法村的一名建档立卡户。一直以来,他的祖祖辈辈都在育才大山里过着农耕生活,过去由于缺乏生产技术,粮食产量低,收入也少。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及村民共同努力下,不仅吃得饱,也吃得好了。“我还种了芒果,一年收入十几万元,腰包鼓了,生活也好了。”胡建忠笑着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好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大关键。“我们统筹利用撂荒地,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天涯区抱前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戴洲说,抱前村位于天涯区北部,全村耕地面积1392亩,林地面积5160亩,其他农用地面积8153亩。近几年来,抱前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利用好耕地,种好粮,让群众吃得饱、赚得多。

“如果说淀粉类传统粮食满足的是‘吃饱’的需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食物则是‘吃好’的关键。”三亚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陈明纠说,市供销合作社从健全完善三亚供销农产品运销配套服务体系入手,利用2022年“新网工程”项目资金,在市、区二级供销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实体的基础上,配套相关冷库、分拣等设备,加大对三亚本地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不断完善三亚供销农产品运销服务功能。同时,与各区开展消费助农集市活动不少于30场,不断巩固全市脱贫攻坚成果。

走进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一行行稻苗随风摇曳,田野里生机盎然。去年,这片希望的田野传来喜讯,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为粮食增产添加“催化剂”。作为三亚南繁的育种基地之一,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团队在夜以继日地搞好育种工作,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ANSO-RWIT助理研究员杜安平博士说,三亚“南繁硅谷”建设响应了做强“种业芯片”是解决“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院所在三亚搭建起了农业科研平台,不仅因为三亚具有独特的光温资源,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也让大家纷纷“抢滩”,进而加快“种业芯片”的研究进程。目前,该团队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进行了约150亩的热带水稻评价筛选及展示和十几亩的热带大豆评价筛选,为培育出高产、口感好的优良品种努力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作为一名水稻科研人员,我有责任和义务为‘种业芯片’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杜安平说。

南繁育种科研人员在试验田开展田间观测、鉴定、筛选、收种工作(2021年4月16日摄)。记者 陈聪聪 摄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如今在三亚,水稻等作物的种植不仅用上了多种先进机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各种防虫板等“黑科技”的使用,也助力粮食增产。现在,三亚正探索“菜+粮”科学轮作机制,为群众增产增收拓宽路子。

“在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完成前提下,充分利用三亚优良的气候条件,采用科学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菜+粮’科学轮作机制,实现‘钱粮双丰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三亚将用好用足优良的气候条件,采用科学耕作模式,落实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大力推广“菜+粮”科学轮作机制,推广“十万亩菜+十万亩粮”轮作。其中,“十万亩粮”种植包括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千亩杂粮等,采用“企业+村民”模式,种植水稻、高产稻、优质稻以及大豆、地瓜等杂粮,保障三亚今年粮食生产任务面积10万亩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何雨潇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三亚引发热烈反响 端好“饭碗”扛起担当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3-10 07:37:2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三亚引发热烈反响。

“总书记关心我们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心里暖暖的。”胡建忠是育才生态区青法村的一名建档立卡户。一直以来,他的祖祖辈辈都在育才大山里过着农耕生活,过去由于缺乏生产技术,粮食产量低,收入也少。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及村民共同努力下,不仅吃得饱,也吃得好了。“我还种了芒果,一年收入十几万元,腰包鼓了,生活也好了。”胡建忠笑着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好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大关键。“我们统筹利用撂荒地,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天涯区抱前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戴洲说,抱前村位于天涯区北部,全村耕地面积1392亩,林地面积5160亩,其他农用地面积8153亩。近几年来,抱前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利用好耕地,种好粮,让群众吃得饱、赚得多。

“如果说淀粉类传统粮食满足的是‘吃饱’的需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食物则是‘吃好’的关键。”三亚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陈明纠说,市供销合作社从健全完善三亚供销农产品运销配套服务体系入手,利用2022年“新网工程”项目资金,在市、区二级供销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实体的基础上,配套相关冷库、分拣等设备,加大对三亚本地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不断完善三亚供销农产品运销服务功能。同时,与各区开展消费助农集市活动不少于30场,不断巩固全市脱贫攻坚成果。

走进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一行行稻苗随风摇曳,田野里生机盎然。去年,这片希望的田野传来喜讯,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为粮食增产添加“催化剂”。作为三亚南繁的育种基地之一,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团队在夜以继日地搞好育种工作,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ANSO-RWIT助理研究员杜安平博士说,三亚“南繁硅谷”建设响应了做强“种业芯片”是解决“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院所在三亚搭建起了农业科研平台,不仅因为三亚具有独特的光温资源,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也让大家纷纷“抢滩”,进而加快“种业芯片”的研究进程。目前,该团队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进行了约150亩的热带水稻评价筛选及展示和十几亩的热带大豆评价筛选,为培育出高产、口感好的优良品种努力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作为一名水稻科研人员,我有责任和义务为‘种业芯片’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杜安平说。

南繁育种科研人员在试验田开展田间观测、鉴定、筛选、收种工作(2021年4月16日摄)。记者 陈聪聪 摄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如今在三亚,水稻等作物的种植不仅用上了多种先进机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各种防虫板等“黑科技”的使用,也助力粮食增产。现在,三亚正探索“菜+粮”科学轮作机制,为群众增产增收拓宽路子。

“在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完成前提下,充分利用三亚优良的气候条件,采用科学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菜+粮’科学轮作机制,实现‘钱粮双丰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三亚将用好用足优良的气候条件,采用科学耕作模式,落实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大力推广“菜+粮”科学轮作机制,推广“十万亩菜+十万亩粮”轮作。其中,“十万亩粮”种植包括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千亩杂粮等,采用“企业+村民”模式,种植水稻、高产稻、优质稻以及大豆、地瓜等杂粮,保障三亚今年粮食生产任务面积10万亩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何雨潇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