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农贸市场,市民正在购买倡议价热鲜肉。 刘佳 摄
11月11日,航拍正在加快建设的三亚国际免税城一期二号地商业项目。李学仕 摄
工作人员热心服务。
市民餐桌满满当当的背后,是保供稳价这只“看得见的手”。图为超市工作人员在整理蔬菜货架。 李学仕 摄
核心提示
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更需要创新。2021年4月,三亚启动了“制度建设年”行动,为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新标杆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三亚市“制度建设年”行动方案》,以制度创新引领改革发展,立标自贸港“最优”,除烦苛之弊,施便利之策,开惠民之门。推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扎实做好保民生实事,采取着眼于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发改制度体系,为三亚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筑牢基础。
1、发力千钧 除烦苛之弊
市发改委把开展“制度建设年”行动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自贸港建设制度集成创新要求、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和市委“制度建设年”暨作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举措。4月27日,市发改委召开制度建设年工作动员部署会,对《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度建设年”行动方案》进行解读和说明,围绕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权责清单编制调整、精细内部管理制度和精益行业规范制度等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在高效运作上,成立“制度建设年”工作专班和工作小组,明确市发改委主要领导担任专班组长,细化了各项建设任务的具体工作完成时间节点。通过召开党组会,定期听取“制度建设年”工作情况,推进解决困难问题。积极与市“制度建设年”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报送“制度建设年”信息,涵盖信用、营商环境、经济运行、老旧小区改造、重点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粮食储备、公务用车、菜篮子等多个方面20余篇,被三亚“制度建设年”行动简报采纳14篇。
厘清权责边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机关行政效率。市发改委扎实推动做好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新一轮的“废、改、立、释”工作,对标权责,精修清单,加快形成权力清晰的发改系统职能体系。形成了《2021年权责清单(送审稿)》,共梳理出行政许可类3项、行政检查类3项,其他行政权力22项;进一步梳理对外行权(行业规范)制度,建立“保留制度清单、修订制度清单、新建制度清单、废止制度清单”,梳理出对外行权制度24件,其中保留制度清单5件,修订制度清单13件,新建制度清单4件,废止制度清单2件;制定《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界定不明晰问题;清理包括供排水价格和收费标准制定和调整等16项办理事项退出“一鹿快办”平台。
精细化管理,提升软实力。按照《行动方案》要求,提高内部管理制度覆盖度,聚焦议事决策、学习教育、党风廉政等党内管理制度,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从严治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努力建设廉洁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2、项目为王 固经济之本
“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发改委以“制度建设年”行动为契机,在统筹推进规划落实上真抓实干,扎实推动规划和计划实施,稳步推动“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关于三亚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编制工作和2022年GDP预测分析工作。
建立健全经济分析机制,制定《三亚市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按季抓、月跟踪”工作方案》,建立三亚市重点跟踪服务企业经济观察员制度等举措,科学分析经济形势、研判调控,在重点产业领域架起政企沟通桥梁,提升企业满意度,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分析,加强产业布局研究,印发《三亚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形成项目建议、招商建议、政策建议“三清单”,谋划产业项目228个,提出目标招商企业177家,政策建议69条,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扩大有效投资,对稳经济、转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市发改委贯彻“项目为王”理念,开展“项目建设服务年”活动,结合“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以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为抓手,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
在高位统筹上,建立市领导推进重点项目、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印发《三亚市2021年市领导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方案》;建立市政府经济运行周调度会机制,积极发挥投资项目调度机制,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在高效运作上,牵头拟定《加快推进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措施》,从提速项目审查审批、减少前期手续办理、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等方面着手,梳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难点问题,采取“以函代证”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在规范管理上,制定了《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项目委托咨询流程》、《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服务单位考核指引(试行)》,规范科研、初步设计及概算评估、评审委托工作;重新修改《三亚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设计变更管理规定》,进一步防止设计变更的随意性,合理控制项目成本,简化审查程序。
3、着力一点 施便利之策
环境是金,环境生金。市发改委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堵点问题,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以“创建一流营商环境集成制度”筑牢筑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支撑。
在省内率先出台政府规章《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明确政策从优原则,在优化惠企政策兑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完善公共法律服务、规范监管执法、强化问题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
先后出台1.0版《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9-2020年)》、2.0版《三亚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实施方案》、3.0版《三亚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21-2023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并印发《三亚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考核办法》,加强考核问效。
印发施行《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机制》,成立各项指标优化专项小组,创新设立指标长机制;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员、市领导服务重点企业等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认真受理12345营商环境服务专线、省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等渠道转办的营商环境问题,推动营商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在省内率先制定了《三亚市政务诚信状况监测评价指标》和《三亚市区域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指标》,对重点部门开展政务诚信及信用建设考核评价;印发《三亚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信用游三亚”试点工作方案》,开通“信用三亚”支付宝生活号,进一步提高信用三亚的影响力;印发实施《三亚市“信用进园区”试点工作方案》,运用大数据技术,归集和规范信用信息,打造集信用监管和服务于一体的“三亚产业园区信用综合平台”。
通过制度建设,把企业感受度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金标准”,树立营商环境标杆,在锲而不舍推动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的路径中,展现三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疏淤通渠后,新动能便奔涌而来。2021年,三亚门庭若市,“贵客”不断。1至11月,全市新注册市场主体55774家,同比增长30%,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纷至沓来。
“在未来,我认为三亚市的营商制度会逐渐趋于成熟和健全,营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市场主体能够在优良的氛围中‘安居乐业’,能够更好地为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三亚市的营商环境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营商环境观察员、北京金杜(三亚)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垚表示。
4“新”意盎然 开惠民之门
市场交出满意答卷,书写之笔正是三亚正在发展的澎湃动力——制度创新。
产业振兴,厚实了三亚“家底”,殷实家资,则要反哺民生。
如何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市发改委以稳产供保为关键,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加大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力度,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上个月刚购买的平价蔬菜零售保险,这个月就领到了理赔款。”10月9日,南新农贸市场平价蔬菜零售商户郑来坤获得三亚市首单平价蔬菜保险理赔兑现,理赔金额24489.69元。
数据显示,启动平价蔬菜零售保险试点工作以来,南新农贸市场公益性摊位各种菜品的售价平均下调了1.05元/公斤,既有效稳定了蔬菜市场供应,平抑了市场菜价,又保障了群众“菜篮子”。
市民餐桌满满当当的背后,是保供稳价这只“看得见的手”。以《三亚市“菜篮子”产销联盟方案(试行)》为依托,市发改委先后组织102家企业加入产销联盟,在全市开设了90个保基本蔬菜平价网点,22种保基本蔬菜应急投放试点,基本覆盖了三亚主城区和主要社区。在粮食安全方面,依据《三亚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抓细抓实,加强市级储备粮管理;在猪肉保供稳价方面,建立猪肉摊位经营退出机制,解决“肉价高”问题,引导猪肉价格回归理性。
为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市发改委不断强化节能降碳工作的制度建设,牵头印发实施《关于全市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意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出台《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方案》;完善能耗“双控”管理,牵头印发《三亚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工作的十条措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修订《三亚市车辆停放服务收费管理暂行规定》《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密切关注燃气市场价格动态,实施配气价格监管,启动联动机制,下调用气价格;继续推进公交汽车票价改革;开展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行业不合理收费整治工作;推进殡葬基本服务收费改革,开展行业商会协会收费专项治理规范……一项项惠民制度落在实处,暖在百姓的心坎上。
制度建设着眼的是一座城市的“改革指数”,反映的是深植于民众长期持续的发展动能。完成治理肌体的强健,就是需要以制度而治。以制度之手驾驭城市发展和改革的定力与张力,才是三亚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恒久力量。
(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