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民生建设得实惠 民族“团结花”更艳
三亚:民生建设得实惠 民族“团结花”更艳

走在育才生态区那会村委会后靠村,一条条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崭新楼房点缀着苗族的图案,格外引人注目,宽敞整洁的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正踏歌起舞地欢迎客人的到来。

中廖村,穿着黎族服装的村民在跳竹竿舞。记者 陈聪聪 摄

“过去我们村很穷,路不好走,也没通自来水,更别说有条件、有心情唱歌跳舞了。”今年72岁的村民黄金花对记者说,“自从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以后,政府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后靠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里经常举行文体活动,热闹得很。”

记者走访三亚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发现,像后靠村这样的民族村寨,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落实政策:

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

在地处黎族、苗族聚居山区的育才中心学校,阵阵欢快的黎语歌曲从教室里传来,学校音乐老师正在教学生传唱黎族苗族歌曲。

“我们的学生都会学习黎族苗族歌曲、跳竹竿舞、黎锦苗绣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育才中心学校校长董惠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刚开始家长们对义务教育阶段这种学习方法有些质疑,后来看到我们不仅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到教学生活中,还通过展演的方式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大平台,也逐渐认可了。”

三亚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通过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关心帮助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落实民族教育政策,统计显示,2019年审核通过的三亚户籍高考考生少数民族资格审查1571人,审核通过三亚户籍中考考生民族成份人数共864人,保证了少数民族考生及时享受到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织黎锦。记者 陈聪聪 摄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市、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此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申报成功1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竹竿舞、黎族打柴舞、“三月三”等民族文化活动影响日益扩大,极大丰富和提升了三亚民族文化内涵。

改善民生:

少数民族同胞生活质量节节高

“以前的水有颜色有味道,尤其是下雨天,水脏得我们都不敢喝。现在好了,随时都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看着清澈的水“哗啦啦”从水龙头里流出,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村民邓玉莲开心地说。

三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少数民族居民聚集区的用水问题。2017年,三亚启动建设北部山区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99亿元,新建北部山区净水厂一座,并配建干管和支管50.03公里。2018年,作为配套工程,总投资1.26亿元的三亚北部山区村内管网及入户管网工程开始建设,共铺设了446.7公里入户管网。

经过3年多的施工,输水管线跨越深沟河道、翻山越岭,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送进了北部山区,送到了黎族苗族同胞的厨房边。三亚北部山区饮水安全工程受益群众覆盖育才生态区和天涯区14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共7060户。

来到吉阳区博后村,随便走走逛逛,就能见到村民们开的形式各样的民宿。“80后”黎族青年谭中仙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打工。2017年,他回乡办起第一个由村民投资、自主经营的民宿,拥有30多间客房。不少村民看到谭中仙做民宿成功了,增强了信心,学习民宿管理经验,开始吃上了“旅游饭”。

黎族村民张诚武就是其中一位。问及他现在的收入,张诚武告诉记者:“现在没法跟在大城市比,但是能在家门口工作比在外面好。回家还可以照顾家里,也可以帮助村里其他人,在家门口工作踏实些。”

“通过这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黎族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当前,我们努力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三亚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海南省出台《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吹响“十三五”时期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冲锋号。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和三亚建设世界级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时代大背景下,三亚大力推动经济和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按照《规划》要求,抓牢抓实抓细各项民族工作,为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作贡献。”市民族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表示。

(记者 吴合庆)

责任编辑:梁秋枫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三亚:民生建设得实惠 民族“团结花”更艳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1-04-14 08:57:17

走在育才生态区那会村委会后靠村,一条条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崭新楼房点缀着苗族的图案,格外引人注目,宽敞整洁的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正踏歌起舞地欢迎客人的到来。

中廖村,穿着黎族服装的村民在跳竹竿舞。记者 陈聪聪 摄

“过去我们村很穷,路不好走,也没通自来水,更别说有条件、有心情唱歌跳舞了。”今年72岁的村民黄金花对记者说,“自从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以后,政府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后靠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里经常举行文体活动,热闹得很。”

记者走访三亚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发现,像后靠村这样的民族村寨,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落实政策:

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

在地处黎族、苗族聚居山区的育才中心学校,阵阵欢快的黎语歌曲从教室里传来,学校音乐老师正在教学生传唱黎族苗族歌曲。

“我们的学生都会学习黎族苗族歌曲、跳竹竿舞、黎锦苗绣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育才中心学校校长董惠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刚开始家长们对义务教育阶段这种学习方法有些质疑,后来看到我们不仅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到教学生活中,还通过展演的方式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大平台,也逐渐认可了。”

三亚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通过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关心帮助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落实民族教育政策,统计显示,2019年审核通过的三亚户籍高考考生少数民族资格审查1571人,审核通过三亚户籍中考考生民族成份人数共864人,保证了少数民族考生及时享受到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织黎锦。记者 陈聪聪 摄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市、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此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申报成功1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竹竿舞、黎族打柴舞、“三月三”等民族文化活动影响日益扩大,极大丰富和提升了三亚民族文化内涵。

改善民生:

少数民族同胞生活质量节节高

“以前的水有颜色有味道,尤其是下雨天,水脏得我们都不敢喝。现在好了,随时都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看着清澈的水“哗啦啦”从水龙头里流出,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村民邓玉莲开心地说。

三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少数民族居民聚集区的用水问题。2017年,三亚启动建设北部山区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99亿元,新建北部山区净水厂一座,并配建干管和支管50.03公里。2018年,作为配套工程,总投资1.26亿元的三亚北部山区村内管网及入户管网工程开始建设,共铺设了446.7公里入户管网。

经过3年多的施工,输水管线跨越深沟河道、翻山越岭,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送进了北部山区,送到了黎族苗族同胞的厨房边。三亚北部山区饮水安全工程受益群众覆盖育才生态区和天涯区14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共7060户。

来到吉阳区博后村,随便走走逛逛,就能见到村民们开的形式各样的民宿。“80后”黎族青年谭中仙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打工。2017年,他回乡办起第一个由村民投资、自主经营的民宿,拥有30多间客房。不少村民看到谭中仙做民宿成功了,增强了信心,学习民宿管理经验,开始吃上了“旅游饭”。

黎族村民张诚武就是其中一位。问及他现在的收入,张诚武告诉记者:“现在没法跟在大城市比,但是能在家门口工作比在外面好。回家还可以照顾家里,也可以帮助村里其他人,在家门口工作踏实些。”

“通过这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黎族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当前,我们努力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三亚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海南省出台《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吹响“十三五”时期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冲锋号。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和三亚建设世界级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时代大背景下,三亚大力推动经济和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按照《规划》要求,抓牢抓实抓细各项民族工作,为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作贡献。”市民族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表示。

(记者 吴合庆)

责任编辑:梁秋枫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