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 推动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评论丨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 推动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建设海南自贸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新时代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举措。2018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海南自贸港已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新前沿、地区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我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战略谋划。在此背景下,三亚经济圈作为驱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南翼”重要增长极,其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不仅关乎区域自身能级的跃升、影响自贸港建设的整体成效,更直接关系到区域内民生保障水平的提升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系统审视三亚经济圈的发展全貌,精准把握其核心优势,科学谋划其发展路径,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激活南翼发展“新引擎”,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发展现状 / 

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亚经济圈以三亚市为核心,涵盖陵水、乐东、保亭和五指山“两市三县”,凭借其独特的山海生态格局,已成为海南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载体。近年来,该区域始终锚定“一体化”与“高质量”双目标,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核心支撑作用凸显。从发展数据来看,“两市三县”经济总量从2019年的1095.1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644.52亿元,增幅达50.17%,占全省比重超20%,五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为海南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作为区域发展的“领头雁”,三亚市2024年在自贸港政策赋能下成效显著,“零关税”进口货值累计突破5亿元,离岛免税店销售额达214.6亿元,以实打实的业绩彰显了经济圈的发展韧性。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基础日益牢固。交通网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11月三乐旅游铁路开通运营,优化了三亚与乐东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内“内畅外联”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1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154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居民“一卡通”覆盖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场景,民生“幸福圈”不断扩大。

生态治理协同发力,绿色底色更加鲜明。区域秉持“共保联治、互利共赢”理念,构建起生态保护一体化新格局。以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成功推动水质明显提升,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从美丽海湾到热带雨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度融入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

/ 核心优势 / 

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三亚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多重战略优势的叠加与释放。

自贸港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三亚经济圈尽享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封关运作准备全面铺开,三亚港南山港区等7个封关运作设施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离岛免税税费电子支付改革等创新举措落地实施,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两个15%”所得税政策稳步落实,2024年为企业和个人分别减免税额7亿元、4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制度创新成果丰硕,“标准+信用+智慧”旅游消费保障体系等5项成果入选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为区域发展注入制度动能。

特色产业体系的扎实根基。区域内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旅游业通过打造“玩乐正当燃”消费场景、举办音乐节等大型文体活动,联动主要客源地城市实现消费升级,2024年发放1.16亿元消费券直接带动消费17.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牵头成立生物育种产业联盟,聚焦基因编辑等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南繁种业实现“四个转变”,从季节性加代向常年研发、从单纯育制种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型。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发展,新增多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独特稀缺的资源禀赋条件。区域内自然与人文资源形成复合优势,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拥有海洋、热带雨林、温泉等多元生态资源,三亚的滨海度假、保亭的热带雨林、陵水的海岛风光各具特色,构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南繁硅谷核心区、深海装备试验场等战略资源集聚,使经济圈在种业、深海等未来产业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文化资源丰富多元,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共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厚底蕴。

日趋完善的区域协同机制。经过实践探索,经济圈已构建起多层次协同推进机制。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常态化召开,在规划衔接、政策协同等重大问题上凝聚共识;《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20—2025)》发布实施,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顶层指引。在具体领域,南繁服务站实现三地覆盖,口腔专科联盟正式成立,商标受理联动机制全国首创,跨区域信用协作框架初步建立,从产业到民生的协同网络逐步成型。

/ 实践路径 / 

构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体系

面向未来,推动三亚经济圈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需从以下几个维度协同发力。

强化制度与设施双轮驱动,筑牢协同发展根基。打破行政壁垒与完善基础设施是一体化发展的双重基石。在制度层面,需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将跨区域规划衔接纳入“十五五”规划编制,建立土地供应、项目布局等重大事项协同机制,从“区域项目协同”迈向“制度一体化创新”;同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组建三亚经济圈国有投资运营管理企业,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探索“科创飞地”“人才飞地”“产业飞地”模式,推动人员、资金、技术自由流动,并研究财税利益共享方案与生态经济联动激励机制,让协同成果惠及各市县。在设施层面,加快交通网络升级,推进G98环岛高速扩容等重大项目,加密城际公交实现“一小时经济圈”全覆盖;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5G基站、数据中心布局,搭建跨区域信用信息、就业服务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跨市县教育联盟与医疗专科联盟覆盖,让群众就近享受高质量服务。

深化产业协同与分工,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推动产业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协同”转型。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推动旅游业向高端化、个性化升级,深化“双城联动”与国际合作,扩大入境旅游规模,同时加快南繁硅谷建设,完善种业CRO平台效能,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深海装备制造、高端消费制造领域,谋划黄金珠宝加工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跨境电商、数字保税等新型业态。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发挥三亚核心带动作用,引导乐东、保亭等市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成“核心引领、各具特色、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

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打造自贸港开放新高地。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协同,扩大琼港经济合作三亚示范区影响力,吸引总部企业落户。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加快三亚综合保税区申报,落实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培育二手车出口新亮点。打造开放平台品牌,办好消博会、国际游艇展等重大展会,策划跨区域文体赛事与消费推介活动,借鉴“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经验释放区域消费潜力。

坚守生态优先底线,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机制,扩大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共同守护热带雨林、滨海湿地等生态资源。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低碳农业等绿色业态,加强新能源在交通、建筑领域的应用,降低发展的生态代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信用+环保”等创新场景引导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五指攥成拳,合力开新局。推动三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其自身实现能级跃升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海南自贸港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只要我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协同为核心支撑,以设施联通为基础保障,以开放合作为关键抓手,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底线,三亚经济圈必将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真正扛起自贸港使命担当,为海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作者单位:曾芬芬/三亚市委党校、刘洋/万宁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评论丨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 推动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来源:三亚日报
2025-11-12 09:22:56

建设海南自贸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新时代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举措。2018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海南自贸港已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新前沿、地区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我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战略谋划。在此背景下,三亚经济圈作为驱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南翼”重要增长极,其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不仅关乎区域自身能级的跃升、影响自贸港建设的整体成效,更直接关系到区域内民生保障水平的提升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系统审视三亚经济圈的发展全貌,精准把握其核心优势,科学谋划其发展路径,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激活南翼发展“新引擎”,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发展现状 / 

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亚经济圈以三亚市为核心,涵盖陵水、乐东、保亭和五指山“两市三县”,凭借其独特的山海生态格局,已成为海南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载体。近年来,该区域始终锚定“一体化”与“高质量”双目标,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核心支撑作用凸显。从发展数据来看,“两市三县”经济总量从2019年的1095.1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644.52亿元,增幅达50.17%,占全省比重超20%,五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为海南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作为区域发展的“领头雁”,三亚市2024年在自贸港政策赋能下成效显著,“零关税”进口货值累计突破5亿元,离岛免税店销售额达214.6亿元,以实打实的业绩彰显了经济圈的发展韧性。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基础日益牢固。交通网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11月三乐旅游铁路开通运营,优化了三亚与乐东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内“内畅外联”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1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154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居民“一卡通”覆盖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场景,民生“幸福圈”不断扩大。

生态治理协同发力,绿色底色更加鲜明。区域秉持“共保联治、互利共赢”理念,构建起生态保护一体化新格局。以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成功推动水质明显提升,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从美丽海湾到热带雨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度融入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

/ 核心优势 / 

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三亚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多重战略优势的叠加与释放。

自贸港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三亚经济圈尽享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封关运作准备全面铺开,三亚港南山港区等7个封关运作设施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离岛免税税费电子支付改革等创新举措落地实施,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两个15%”所得税政策稳步落实,2024年为企业和个人分别减免税额7亿元、4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制度创新成果丰硕,“标准+信用+智慧”旅游消费保障体系等5项成果入选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为区域发展注入制度动能。

特色产业体系的扎实根基。区域内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旅游业通过打造“玩乐正当燃”消费场景、举办音乐节等大型文体活动,联动主要客源地城市实现消费升级,2024年发放1.16亿元消费券直接带动消费17.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牵头成立生物育种产业联盟,聚焦基因编辑等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南繁种业实现“四个转变”,从季节性加代向常年研发、从单纯育制种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型。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发展,新增多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独特稀缺的资源禀赋条件。区域内自然与人文资源形成复合优势,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拥有海洋、热带雨林、温泉等多元生态资源,三亚的滨海度假、保亭的热带雨林、陵水的海岛风光各具特色,构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南繁硅谷核心区、深海装备试验场等战略资源集聚,使经济圈在种业、深海等未来产业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文化资源丰富多元,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共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厚底蕴。

日趋完善的区域协同机制。经过实践探索,经济圈已构建起多层次协同推进机制。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常态化召开,在规划衔接、政策协同等重大问题上凝聚共识;《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20—2025)》发布实施,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顶层指引。在具体领域,南繁服务站实现三地覆盖,口腔专科联盟正式成立,商标受理联动机制全国首创,跨区域信用协作框架初步建立,从产业到民生的协同网络逐步成型。

/ 实践路径 / 

构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体系

面向未来,推动三亚经济圈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需从以下几个维度协同发力。

强化制度与设施双轮驱动,筑牢协同发展根基。打破行政壁垒与完善基础设施是一体化发展的双重基石。在制度层面,需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将跨区域规划衔接纳入“十五五”规划编制,建立土地供应、项目布局等重大事项协同机制,从“区域项目协同”迈向“制度一体化创新”;同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组建三亚经济圈国有投资运营管理企业,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探索“科创飞地”“人才飞地”“产业飞地”模式,推动人员、资金、技术自由流动,并研究财税利益共享方案与生态经济联动激励机制,让协同成果惠及各市县。在设施层面,加快交通网络升级,推进G98环岛高速扩容等重大项目,加密城际公交实现“一小时经济圈”全覆盖;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5G基站、数据中心布局,搭建跨区域信用信息、就业服务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跨市县教育联盟与医疗专科联盟覆盖,让群众就近享受高质量服务。

深化产业协同与分工,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推动产业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协同”转型。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推动旅游业向高端化、个性化升级,深化“双城联动”与国际合作,扩大入境旅游规模,同时加快南繁硅谷建设,完善种业CRO平台效能,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深海装备制造、高端消费制造领域,谋划黄金珠宝加工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跨境电商、数字保税等新型业态。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发挥三亚核心带动作用,引导乐东、保亭等市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成“核心引领、各具特色、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

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打造自贸港开放新高地。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协同,扩大琼港经济合作三亚示范区影响力,吸引总部企业落户。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加快三亚综合保税区申报,落实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培育二手车出口新亮点。打造开放平台品牌,办好消博会、国际游艇展等重大展会,策划跨区域文体赛事与消费推介活动,借鉴“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经验释放区域消费潜力。

坚守生态优先底线,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机制,扩大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共同守护热带雨林、滨海湿地等生态资源。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低碳农业等绿色业态,加强新能源在交通、建筑领域的应用,降低发展的生态代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信用+环保”等创新场景引导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五指攥成拳,合力开新局。推动三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其自身实现能级跃升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海南自贸港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只要我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协同为核心支撑,以设施联通为基础保障,以开放合作为关键抓手,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底线,三亚经济圈必将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真正扛起自贸港使命担当,为海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作者单位:曾芬芬/三亚市委党校、刘洋/万宁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