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南繁“新农人” 破种业“卡脖子”难题 ——三亚破解种业人才困局的实践之路
育南繁“新农人” 破种业“卡脖子”难题 ——三亚破解种业人才困局的实践之路

三亚的南繁田野上,一幅新旧交替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曾经,头戴草帽、手握锄头的传统农民是田间的主角;如今,操控无人机巡田、在实验室里做分子育种的现代“种农”渐成中坚。这不仅是农耕工具与技能的迭代,更标志着南繁产业正迎来人才结构的根本性重塑。

产业要升级,人才必先行。面对南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三亚以“培育高素质南繁人才”为核心,通过搭建培育平台、创新培训体系、打通职业通道,为“新农人”铺就成长之路,让一粒粒“人才种子”在南繁沃土上扎根结果,为攥紧中国种子,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村民叶德春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后,成功入职一家南繁科研单位基地,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更深耕甘薯种植技术,成为田间的技术骨干。

1 / 困境 / “用工荒”遇上“技能差”,南繁升级遇瓶颈

海南凭借温暖的气候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育种基地已有数十年历史。众多农作物品种的选育、种子生产等工作在此开展,全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超过七成经过南繁培育。

然而,随着南繁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南繁产业的用工高峰期。但传统用工模式却陷入双重困境:科研单位普遍面临“招工难、技术差”的问题,而农民则遭遇“收入低、不稳定”的困扰。这种矛盾在农作物授粉、赶粉等关键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试验基地相关科研人员介绍,一个熟练授粉工的工作效率是普通工人的三倍,但符合要求的工人数量却不足需求量的20%。同时,一家南繁科研单位相关负责人透露,未经培训的临时工日均收入120元,而持证上岗的专业种农日收入可达200元以上。

传统农民掌握的技术与现代育种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层,这已成为制约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破解人才困局,迫在眉睫。

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实验室里,曾参与培训的方雪荣身着白大褂专注工作,如今她已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助理,用学到的专业技能实现了职业蜕变。 张慧膑 摄

2 / 破局 / “三链融合”搭平台,多元培训强技能

为摆脱这一人才困境,三亚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搭建了专业化南繁基层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了“教育链 - 人才链 - 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培育体系,让人才培育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2024年,首期南繁“种农”系列培训举办,吸引了300余名学员参与,为南繁产业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2025年,“南繁种农”联合培训全面升级。全年计划举办5期培训,开设5个专业,计划培训260人。

培训根据产业实际需求,实施分层次、分工种、分作物的教学模式,开设水稻农艺、玉米农艺、繁种技术、植物保护和无人机操作五个专业班次。同时建立“1+3+N”多元导师团队:由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中国热科院等单位的53名副高级以上专家组成首席团队;邀请南繁基地实践专家传授操作经验、农业经理人分析市场需求、法律专家提供产权保护指导;联合中国农大三亚研究院、海南大学南繁学院等15家单位开放实验室与示范基地,让学员在科研一线学习技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衔接。

崖州区作为南繁硅谷核心区,将人才建设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目前全区已建立“一心五站N个服务点”的服务体系,打造南繁服务平台,拥有2.1万亩南繁科研核心区,常年吸引约370家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入驻,为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3 / 成长 / 持证上岗通渠道,新农人实现“蜕变”

“这次收获很多,学到了新的东西。”参加培训的学员兰芳涯,虽然有着10年种植经验,但一直饱受作物病害困扰。她怀着“学育种、防病害”的目标参加培训,希望将已有的“土经验”与前沿新技术相结合,为南繁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兰芳涯这样的学员,在完成培训后,还将有机会参加配套开展的5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纳入“南繁种农库”,优先对接南繁单位用工需求,实现“结业即上岗”。这一证书为学员持证上岗提供了有力支持,精准对接了产业需求。

在三亚,通过培训获得南繁相关工作机会的新农人数量不少。

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一个实验室里,方雪荣穿着白大褂,用移液枪精确提取作物DNA。这位初中学历的崖州区南滨社区居民,现已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助理。

村民叶德春通过培训,在一家南繁科研单位基地工作,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还学习了甘薯种植技术。

这些转变体现了三亚南繁产业人才结构的变革。培训帮助学员掌握南繁技能,获得南繁工作机会,依靠南繁产业就业。

三亚在南繁产业人才培育上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从搭建专业培养基地到构建多元培育体系,从打通职业通道到助力学员成长,每一步都彰显着守护“中国芯”的决心。

如今,一批批掌握新技术、怀揣新理念的南繁种农正蓄势待发,他们将带着所学奔赴一线,成为推动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南繁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10-21 08: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1 06: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4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0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8 05:1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8 05:16
来源:三亚新闻网
育南繁“新农人” 破种业“卡脖子”难题 ——三亚破解种业人才困局的实践之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2 10:20:43

三亚的南繁田野上,一幅新旧交替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曾经,头戴草帽、手握锄头的传统农民是田间的主角;如今,操控无人机巡田、在实验室里做分子育种的现代“种农”渐成中坚。这不仅是农耕工具与技能的迭代,更标志着南繁产业正迎来人才结构的根本性重塑。

产业要升级,人才必先行。面对南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三亚以“培育高素质南繁人才”为核心,通过搭建培育平台、创新培训体系、打通职业通道,为“新农人”铺就成长之路,让一粒粒“人才种子”在南繁沃土上扎根结果,为攥紧中国种子,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村民叶德春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后,成功入职一家南繁科研单位基地,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更深耕甘薯种植技术,成为田间的技术骨干。

1 / 困境 / “用工荒”遇上“技能差”,南繁升级遇瓶颈

海南凭借温暖的气候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育种基地已有数十年历史。众多农作物品种的选育、种子生产等工作在此开展,全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超过七成经过南繁培育。

然而,随着南繁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南繁产业的用工高峰期。但传统用工模式却陷入双重困境:科研单位普遍面临“招工难、技术差”的问题,而农民则遭遇“收入低、不稳定”的困扰。这种矛盾在农作物授粉、赶粉等关键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试验基地相关科研人员介绍,一个熟练授粉工的工作效率是普通工人的三倍,但符合要求的工人数量却不足需求量的20%。同时,一家南繁科研单位相关负责人透露,未经培训的临时工日均收入120元,而持证上岗的专业种农日收入可达200元以上。

传统农民掌握的技术与现代育种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层,这已成为制约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破解人才困局,迫在眉睫。

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实验室里,曾参与培训的方雪荣身着白大褂专注工作,如今她已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助理,用学到的专业技能实现了职业蜕变。 张慧膑 摄

2 / 破局 / “三链融合”搭平台,多元培训强技能

为摆脱这一人才困境,三亚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搭建了专业化南繁基层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了“教育链 - 人才链 - 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培育体系,让人才培育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2024年,首期南繁“种农”系列培训举办,吸引了300余名学员参与,为南繁产业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2025年,“南繁种农”联合培训全面升级。全年计划举办5期培训,开设5个专业,计划培训260人。

培训根据产业实际需求,实施分层次、分工种、分作物的教学模式,开设水稻农艺、玉米农艺、繁种技术、植物保护和无人机操作五个专业班次。同时建立“1+3+N”多元导师团队:由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中国热科院等单位的53名副高级以上专家组成首席团队;邀请南繁基地实践专家传授操作经验、农业经理人分析市场需求、法律专家提供产权保护指导;联合中国农大三亚研究院、海南大学南繁学院等15家单位开放实验室与示范基地,让学员在科研一线学习技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衔接。

崖州区作为南繁硅谷核心区,将人才建设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目前全区已建立“一心五站N个服务点”的服务体系,打造南繁服务平台,拥有2.1万亩南繁科研核心区,常年吸引约370家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入驻,为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3 / 成长 / 持证上岗通渠道,新农人实现“蜕变”

“这次收获很多,学到了新的东西。”参加培训的学员兰芳涯,虽然有着10年种植经验,但一直饱受作物病害困扰。她怀着“学育种、防病害”的目标参加培训,希望将已有的“土经验”与前沿新技术相结合,为南繁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兰芳涯这样的学员,在完成培训后,还将有机会参加配套开展的5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纳入“南繁种农库”,优先对接南繁单位用工需求,实现“结业即上岗”。这一证书为学员持证上岗提供了有力支持,精准对接了产业需求。

在三亚,通过培训获得南繁相关工作机会的新农人数量不少。

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一个实验室里,方雪荣穿着白大褂,用移液枪精确提取作物DNA。这位初中学历的崖州区南滨社区居民,现已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助理。

村民叶德春通过培训,在一家南繁科研单位基地工作,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还学习了甘薯种植技术。

这些转变体现了三亚南繁产业人才结构的变革。培训帮助学员掌握南繁技能,获得南繁工作机会,依靠南繁产业就业。

三亚在南繁产业人才培育上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从搭建专业培养基地到构建多元培育体系,从打通职业通道到助力学员成长,每一步都彰显着守护“中国芯”的决心。

如今,一批批掌握新技术、怀揣新理念的南繁种农正蓄势待发,他们将带着所学奔赴一线,成为推动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南繁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