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全走访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其生活生产等情况,并给予帮助。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热潮中,有一位扎根民族地区十余载的基层干部,他是39岁的三亚市天涯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江小全。这位少数民族干部,用赤诚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用担当谱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新时代篇章。近日,他荣获“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成为海南民族团结事业的鲜活旗帜。
走进天涯区的少数民族村庄,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椰林。高大的椰树笔直挺立,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轻晃,沙沙声似在诉说这片土地的过往。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椰林深处,江小全用日复一日的行动,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进群众心坎里。
让民族文化之美走进万家
江小全始终坚信:“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最深层的根脉”。为守护这份“根脉”,他走遍辖区少数民族村寨,牵头抢救性整理黎锦纺织、黎族原始制陶等非遗技艺,同时推动“非遗进校园”向全区民族地区中小学覆盖,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
由他策划的“缤纷天涯”系列文艺展演,更是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黎族竹竿舞的欢快节奏与现代街舞的动感步伐同台,疍家咸水歌的悠扬旋律与流行音乐的活力唱腔碰撞。“江副局长带着我们走上大舞台,让更多人看见民族文化的美!”参与演出的少数民族姑娘吉晓梅,言语里满是自豪。如今,这些活动已成为天涯区促进民族团结的品牌工程,年均惠及各族群众超万人次。
今年8月20日,由江小全组织的天涯区“青年杯”排球赛在天涯小镇开赛,近千名市民游客到场观赛。来自14个民族村落的队伍齐聚赛场,球场上的每一次传球、每一声呐喊,都成了民族间情感联结的纽带。“不管哪支队伍得分,大家都聚在一起欢呼,这就是民族团结该有的样子!”一名参赛球员感慨,“排球要靠团结才能赢,咱各民族兄弟相处也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带领乡亲把日子过红火
在天涯区抱前村、扎南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帮扶联系人时,江小全把“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他反复打磨申请材料,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最终为村庄“绘”出了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一道道畅通的灌溉渠,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出行难、灌溉难”问题。
了解到当地野生蜂蜜品质优良却因“藏在深闺人未识”而滞销时,江小全主动牵头联系合作社搭建产销平台,邀请专家指导标准化生产,打通电商销售渠道,助力村民增收。
“江副局长从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人,他总是卷起裤腿往田里跑。”村民王阿婆动情地说,“他教我们种植反季节蔬菜,帮我们引进客商收购。现在村里路通了、路灯亮了,大家的腰包也鼓了。这样的好干部,我们打心眼里服!”
“跟着江副局长驻村三年,我才真正懂了‘为民情怀’四个字。”江小全的一位同事回忆,有次暴雨冲毁村路,江小全连夜组织抢修,扛着铁锹站在泥水里指挥,直到路通才肯休息。平时村民家里有个大事小情,他也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在他身边,我们学会的不只是做事,更是‘把小事做细、把实事办实’的态度。”
他是村里的“自家兄弟”
江小全的手机24小时开机,通讯录里存着上百个少数民族群众的电话,这是他与群众“心贴心”的约定。“2023年我突发急性胃出血住院,是江副局长跑前跑后,帮我联系民政、卫健部门,申请到了生活补贴和医疗救助金。”60多岁的扎南村村民陈文生握着江小全的手,眼眶泛红。
陈文生的儿子患有视力残疾,家庭经济困难,是江小全多年来的“常访户”:定期上门了解需求,帮忙解决种植难题,还指导他家发展槟榔产业。“要是没有他,我这个家早就垮了!”陈文生声音发颤,“他就像自家兄弟一样,逢年过节总记得给我们送米面油,什么事都替我们考虑周全。”
66岁的扎南村村民盆玉花,摸着崭新的轮椅不住道谢:“我眼睛看不清,江副局长把我的事记在心上。每年春节他都上门送慰问品、慰问金。现在我能自己推着轮椅到院子里晒太阳了,心里暖得很!”
“从产业扶持资金申请,到生活难题解决,江副局长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比亲人还周到。”村干部朱剑鹏的称赞,道出了群众的心声。这份润物无声的关怀,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流,淌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里。
“我要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鹿城大地常开长盛,结出更加丰硕的幸福果实!”面对荣誉,江小全始终保持清醒,“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奋战在民族团结工作一线的同仁。”未来,他将继续深化“石榴籽”工程,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领域探索创新,引导各族群众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凝聚更强合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黄世烽 通讯员 谢卓睿 实习生 黄文颖)
原标题:
“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江小全:
扎根基层十余载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