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资店店员到单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的短视频创作者,从面对镜头手足无措的村干部到单场带货超500只咸水鸭的“明星主播”——今年以来,在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依托系统电商培训,三亚“新农人”正以全新思维重构农业生产、销售与品牌打造全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理论实战双驱动
230人次受训“孵化”本土电商队伍
4月24日,崖州区培训教室迎来70余名学员。他们中既有返乡青年、本土农户,也有村集体企业代表与村干部,目标高度一致:学好直播电商技能,为自家或村里的农产品拓宽销路。
“不仅要教会大家直播,更要让崖州的好农货走出大山。”培训讲师张浩淼的开场白,直接点明了培训的初衷。据她介绍,课程采用“一日速成+持续跟踪”的模式:上午集中讲解平台规则、带货话术设计及农产品电商包装技巧;下午则分组进入专业直播间实战,从选品、场景搭建到订单处理,完整走完直播带货全流程。
为避免“学完就忘”,培训还提供了三个月跟踪服务,将短期集中学习延伸为长期持续指导。
此后,培训频次逐步加密、内容不断升级。5月16日,第二期培训在崖州区盐灶村举办,以“实战赋能乡村新农人”为主题,60余名学员通过实景直播与外景教学深化演练;6月20日,第三期升级为“理论精讲+实景实操”双模块教学,47名学员在3个实景直播间分组实战,讲师结合实时数据现场点评选品策略与话术表达;7月19日,第四期培训在盐灶村顺利结业,标志着崖州区电商人才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期培训累计覆盖学员超230人次,一支懂技术、能实战的本土电商队伍初步成型。
■数字技能增效益
“新农人”把流量变成销量
在数字化技能加持下,崖州区不少村民实现了从“务农人”到“新农人”的转型。盐灶村村干部秦子权就是典型代表:第三批咸水鸭出栏时,他和“村播”骨干利用业余时间开播,仅两天就售出150余只,销售额超8800元。镜头前,他熟练展示鸭群在虾塘戏水的场景,拿起鸭子直观展示体型,用朴实的话语打动观众:“你看这鸭脚蹼多厚实,都是在虾塘里游出来的好品质。”
“以前拍农产品视频全靠自己摸索,现在用AI生成脚本、自动剪辑,半天就能做出一条优质带货视频。”如今的秦子权,已成为盐灶村的代表主播。截至目前,他运营的咸水鸭项目通过直播累计售出约5000只,销售额达30万元,单场直播最高售出500余只;他个人的抖音“三农”账号也积累了1069名粉丝,每条视频都在讲述盐灶村的农货故事与乡村变化。
“小秦的镜头有感染力,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盐灶村党总支书记容贵忍不住赞许。
这样的转型故事,在三亚的电商培训课堂上不断上演——
原农资店店员李蝶,通过培训掌握短视频拍摄与直播运营技能,其抖音“三农”账号总播放量突破1000万,多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
宝妈陈传蝉将电商技能与线下业务结合,3个月内通过线上引流达成21个线下订单,变现收入31410元;
同为宝妈的雷娜,在百香果助农直播中取得5931人次场观、1905.2元销售额的成绩。
■AI赋能全域推进
“田间直播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三亚“新农人”培训也同步向“AI应用”转型。今年以来,各区相继开展针对性电商直播培训,重点帮助学员了解、使用AI工具,通过技术提升直播效率与带货效果。
在吉阳区,“数智农播星”专项培训让当地“新农人”系统掌握了电商直播技能。“以前看线上培训视频总是不太明白,这次线下培训把每个环节讲透,让我真正了解直播电商。”学员吴清岁说。实体经营业主桑涛则认为,“供应链资源对接+导师一对一指导”的实战环节最有价值,帮他理清了从“卖货”到“做电商”的核心逻辑。
不久前,吉阳区博后村培训基地开展的“互联网营销师初级培训”,吸引了40余名村民报名。部分村民为兼顾白天务工,主动申请调整为夜间学习。据介绍,首批参训村民将作为“实践者”,助力村庄民宿、餐饮及农特产开拓线上销路,推动博后村深度融入数字经济。
海棠区种植户许雅情,也因电商培训改变了生活。她家种了90余亩芒果,过去常因销路不畅导致收入不稳定。参加培训后,她正式踏入电商行业,不仅通过网络平台精准销售三亚芒果,还坚持用视频记录果园日常与家乡发展,在卖货的同时,宣传三亚的热带风光与农特产品。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搭建系统化培训课程,重点普及“农产品直播电商模式分析”“抖音平台实操技巧” 等实用知识,并着力培养优秀学员成为本土“三农”网红。目前,已涌现出“三亚小黑”“三亚渔娘亚转”“水果小家”“慕容走乡村”等风格各异的达人,形成覆盖水果、海鲜、乡村旅游等不同细分领域的网红矩阵。
如今,在三亚的田间地头、果园和塘边,用手机直播的“新农人”已成为常见景象。他们用镜头连接田间与餐桌,靠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直播间”里徐徐展开。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原标题:
电商培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田埂连直播间,三亚“新农人”拥抱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