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酱,一世情 崖城扁豆酱的传承与乡愁
一味酱,一世情 崖城扁豆酱的传承与乡愁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长988.2 公里,串联了海南岛 12 个滨海市县各具特色的资源与风情,非常适合自驾游的旅客慢行感受海南独特的滨海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三亚新闻网10月3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张慧膑 文/图)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三亚段全长131.5公里,如一条丝带,串联起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红塘湾、崖州湾这六大海湾。行驶在这条公路上,大海的壮阔、蓝天的澄澈、沙滩的绵长、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质朴等特色风光尽收眼底。当沿着公路来到崖州区,不少人会被一股独特的“酱香”吸引——这便是有着四百余年历史、已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崖城扁豆酱。

■四百年技艺传承

从田间到舌尖的非遗密码

“这是祖传的味道,从心里早就离不开它了。”在崖州区崖城村的一座老宅里,66岁的陈良鹏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作为陈氏扁豆酱制作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做扁豆酱已有数十年。

陈良鹏在清洗扁豆。

“扁豆至少得清洗四遍,才能保证没有沙子残留。” 陈良鹏一边熟练地清洗着扁豆,一边介绍道。他将清洗干净的扁豆倒入大锅中,用柴火慢煮六个小时,之后还要焖至少一个小时。

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代以前。该技艺的核心工序包含簸筛、淘洗、水煮、搅碎、调味、密封发酵六道流程。在制作过程中,陈良鹏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坚持用柴火慢煮扁豆。他解释道:“用煤气煮的豆子,味道不够香醇,只有柴火慢炖,才能煮出祖辈传下来的正宗味道。”煮好的扁豆需捣碎成糊状,随后按照传统配比加入蒜末、姜蓉与食盐,充分搅拌均匀后装入陶罐密封,经过三十天的发酵,最终变成咸酸甜复合风味的酱料。

2021年,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三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该技艺成功晋升为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统计,目前崖州区的扁豆酱作坊多以家庭为单位传承,其中陈氏作坊已传承至第三代。依托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带来的交通便利,陈氏扁豆酱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产品销往海口等地,年销量可达数万斤。

崖城扁豆酱煮鱿鱼,味道鲜美。

■环岛公路“串联”景点

激活非遗的“流动展厅”

2023年12月,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线通车,崖州段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游客探访非遗的重要节点。该路段不仅串联起崖州古城、南山文化旅游区等知名景点,沿途还设置了非遗文化标识牌,引导游客深入村落,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过去,在崖城农贸市场,陈良鹏的妻子梁群霞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将自家制作的扁豆酱运到摊位售卖。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购买到新鲜的扁豆酱,还能现场观看发酵罐的“开启仪式”,品尝刚出坛的扁豆酱搭配小鱼煲的地道风味。

“现在交通太便利了,除了海南本地人,常有北京、杭州来的游客自驾过来购买,说这是‘能带走的崖州记忆’。” 陈良鹏笑着说道。

如今,制作扁豆酱的手艺在陈家已实现三代传承,陈良鹏的儿子和外甥女符昌巧也相继加入,主动接过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为让这门古老技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符昌巧积极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借助电商平台售卖自家制作的扁豆酱,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崖城扁豆酱这一非遗美食。

崖城扁豆酱。

除了依托交通升级与网络传播,崖州区还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大力推广非遗文化。在“玩在三亚·吃在崖州”崖州区首届乡厨大比拼活动、历年三亚乡村美食节等活动中,崖城扁豆酱系列菜品与崖州酸粉等独具地域特色的崖州风味一同亮相,向市民游客充分展示了当地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在我们的回头客特别多,也有不少游客专门来尝鲜。” 在三亚第三届(2025)乡村美食节现场,扁豆酱深受市民游客青睐。美食区域的摊位前,王大姐一边整理打包好的扁豆酱,一边热情地向市民介绍扁豆酱的多样吃法,不少人听完介绍后纷纷下单购买。

“家里人都特别喜欢吃,这次多买一些回去,中秋节正好跟家人一起分享这道美食。”来自吉阳区六盘村的陈女士提着刚买的扁豆酱说道。

如今在崖州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专程品尝扁豆酱焖鱼、扁豆酱杂鱼煲等特色菜肴。这些外表看似普通的“黑乎乎”的菜肴,却凭借独特的风味,给食客带来了别样的味觉体验,也让崖城扁豆酱这一非遗美食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一味酱,一世情 崖城扁豆酱的传承与乡愁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03 10:45:26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长988.2 公里,串联了海南岛 12 个滨海市县各具特色的资源与风情,非常适合自驾游的旅客慢行感受海南独特的滨海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三亚新闻网10月3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张慧膑 文/图)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三亚段全长131.5公里,如一条丝带,串联起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红塘湾、崖州湾这六大海湾。行驶在这条公路上,大海的壮阔、蓝天的澄澈、沙滩的绵长、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质朴等特色风光尽收眼底。当沿着公路来到崖州区,不少人会被一股独特的“酱香”吸引——这便是有着四百余年历史、已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崖城扁豆酱。

■四百年技艺传承

从田间到舌尖的非遗密码

“这是祖传的味道,从心里早就离不开它了。”在崖州区崖城村的一座老宅里,66岁的陈良鹏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作为陈氏扁豆酱制作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做扁豆酱已有数十年。

陈良鹏在清洗扁豆。

“扁豆至少得清洗四遍,才能保证没有沙子残留。” 陈良鹏一边熟练地清洗着扁豆,一边介绍道。他将清洗干净的扁豆倒入大锅中,用柴火慢煮六个小时,之后还要焖至少一个小时。

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代以前。该技艺的核心工序包含簸筛、淘洗、水煮、搅碎、调味、密封发酵六道流程。在制作过程中,陈良鹏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坚持用柴火慢煮扁豆。他解释道:“用煤气煮的豆子,味道不够香醇,只有柴火慢炖,才能煮出祖辈传下来的正宗味道。”煮好的扁豆需捣碎成糊状,随后按照传统配比加入蒜末、姜蓉与食盐,充分搅拌均匀后装入陶罐密封,经过三十天的发酵,最终变成咸酸甜复合风味的酱料。

2021年,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三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该技艺成功晋升为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统计,目前崖州区的扁豆酱作坊多以家庭为单位传承,其中陈氏作坊已传承至第三代。依托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带来的交通便利,陈氏扁豆酱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产品销往海口等地,年销量可达数万斤。

崖城扁豆酱煮鱿鱼,味道鲜美。

■环岛公路“串联”景点

激活非遗的“流动展厅”

2023年12月,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线通车,崖州段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游客探访非遗的重要节点。该路段不仅串联起崖州古城、南山文化旅游区等知名景点,沿途还设置了非遗文化标识牌,引导游客深入村落,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过去,在崖城农贸市场,陈良鹏的妻子梁群霞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将自家制作的扁豆酱运到摊位售卖。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购买到新鲜的扁豆酱,还能现场观看发酵罐的“开启仪式”,品尝刚出坛的扁豆酱搭配小鱼煲的地道风味。

“现在交通太便利了,除了海南本地人,常有北京、杭州来的游客自驾过来购买,说这是‘能带走的崖州记忆’。” 陈良鹏笑着说道。

如今,制作扁豆酱的手艺在陈家已实现三代传承,陈良鹏的儿子和外甥女符昌巧也相继加入,主动接过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为让这门古老技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符昌巧积极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借助电商平台售卖自家制作的扁豆酱,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崖城扁豆酱这一非遗美食。

崖城扁豆酱。

除了依托交通升级与网络传播,崖州区还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大力推广非遗文化。在“玩在三亚·吃在崖州”崖州区首届乡厨大比拼活动、历年三亚乡村美食节等活动中,崖城扁豆酱系列菜品与崖州酸粉等独具地域特色的崖州风味一同亮相,向市民游客充分展示了当地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在我们的回头客特别多,也有不少游客专门来尝鲜。” 在三亚第三届(2025)乡村美食节现场,扁豆酱深受市民游客青睐。美食区域的摊位前,王大姐一边整理打包好的扁豆酱,一边热情地向市民介绍扁豆酱的多样吃法,不少人听完介绍后纷纷下单购买。

“家里人都特别喜欢吃,这次多买一些回去,中秋节正好跟家人一起分享这道美食。”来自吉阳区六盘村的陈女士提着刚买的扁豆酱说道。

如今在崖州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专程品尝扁豆酱焖鱼、扁豆酱杂鱼煲等特色菜肴。这些外表看似普通的“黑乎乎”的菜肴,却凭借独特的风味,给食客带来了别样的味觉体验,也让崖城扁豆酱这一非遗美食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