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芯”升级—— 丰收“薯”光!三亚这片田里挖出“致富密码”
科技赋能“芯”升级—— 丰收“薯”光!三亚这片田里挖出“致富密码”

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还容易管理,三亚的甘薯产业凭什么实现“芯”升级?9月17日下午,记者在崖州区的海南农垦甘薯育种基地找到了答案。

踏入基地,只见成片的甘薯苗绿叶缠绕、长势喜人,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南滨社区的农户叶德春正在田间作业,她弯腰拨开田垄:“地瓜已长到拳头大小,再有一个月,这里将迎来丰收。”

在基地里,科研人员与农户探讨甘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精选种质,满足多元需求

这片看似普通的甘薯田,实则蕴含着奥秘。与本地常见品种不同,这里种植的是从全国各地收集筛选的优质甘薯种质资源,特征各异,各有优势。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甘薯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的甘薯,不仅要口感甜糯、易于种植、产量稳定、抗逆性强,还须具备更高的营养价值,如富含花青素、胡萝卜素等功能性成分。消费需求的转变推动生产转型,特优质鲜食型甘薯的种植比例正逐年提高。

海南拥有充足的光热资源和适宜的土地条件,甘薯种植历史悠久,过去也曾培育出多个畅销品种。然而,在多元化、高品质的市场需求面前,部分传统品种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选择在三亚种植甘薯,我们有几个考量。”海南南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技术员杨秀坤向记者介绍了选择在三亚种植甘薯的原因:三亚作为南繁的热点基地,汇聚了众多科研机构和院所,公司与这些科研力量开展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有助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垦品牌。

“此外,三亚全年气温较高,且光热充足,雨水充沛,十分适合甘薯生长。”杨秀坤说。

目前,基地试种了20亩甘薯,包括鲜食型和菜用型两类。今年7月下种,至今已生长两个月,虽未正式开挖,但地表部分块根已初步成形,颜色鲜亮,且植株病虫害少。“我们定期实施病虫害防控、施肥与除草作业,全方位保障甘薯健康生长。”杨秀坤说。

优质品种,营养效益双佳

“这个甘薯品种是鲜食品种,对标日本优质品种,特别适合海南人的口味。蒸煮后软糯带粉,薯香浓郁,表皮薄且呈紫红色。”杨秀坤拿起一个甘薯,向记者展示道,“它是我们国内自主产权的品种,营养价值高,富含膳食纤维和淀粉,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适合减肥人群食用。”

此外,甘薯种类多样,有的富含胡萝卜素,对视力有益;有的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功能,深受女性喜爱。

村民叶德春在基地务工,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甘薯种植技术。她了解到这种甘薯品种经济效益高,易于种植,管理简单,成活率高。这块甘薯基地经历过两次台风,甘薯生长情况依然良好,证明它非常适合海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杨秀坤介绍,亩产量一般在2000公斤到4000公斤之间,价格至少在三块钱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经过两个月的生长,三亚甘薯已长成拳头般大小,即将迎来丰收。

科技助力,破解产业难题

在三亚的甘薯种植过程中,病毒害问题曾一度困扰着科研人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不仅与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深入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因地制宜引进符合海南环境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苗头品系,还积极参与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建设,和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海南大学等多个共建单位共同收集全国甘薯优秀种质资源200多份,收获甘薯杂交种子1万多颗,储备了一批优质特色地方品种资源。并同步探索新品种良种良法集成示范技术。

“通过海垦集团的大面积推广,我们实现了甘薯种苗的更新换代。”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副部长成宏斌介绍,“传统种植方式易导致病毒积累、品质退化,此次采用脱毒种苗结合扦插繁殖技术,推广脱毒种苗,逐步清除病毒,提升产量与品质。”

“今年南繁季,我们的科研团队计划与南繁种业集团下属单位合作,推动200亩甘薯技术成果转化,坚持因地制宜,先在小范围试验,成功后再扩大推广。”成宏斌说,同时挖掘海南夏季闲置土地利用潜力,推广夏季甘薯种植,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学到技术后,以后也自己种,让日子也同甘薯一样甜甜的。”叶德春俯下身仔细拢好土,转身拿起锄头,继续在田垄间忙碌起来。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甘薯田里,科技的力量正推动着甘薯产业不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让农民们收获着红红火火的“甜日子”。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科技赋能“芯”升级—— 丰收“薯”光!三亚这片田里挖出“致富密码”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19 09:37:59

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还容易管理,三亚的甘薯产业凭什么实现“芯”升级?9月17日下午,记者在崖州区的海南农垦甘薯育种基地找到了答案。

踏入基地,只见成片的甘薯苗绿叶缠绕、长势喜人,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南滨社区的农户叶德春正在田间作业,她弯腰拨开田垄:“地瓜已长到拳头大小,再有一个月,这里将迎来丰收。”

在基地里,科研人员与农户探讨甘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精选种质,满足多元需求

这片看似普通的甘薯田,实则蕴含着奥秘。与本地常见品种不同,这里种植的是从全国各地收集筛选的优质甘薯种质资源,特征各异,各有优势。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甘薯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的甘薯,不仅要口感甜糯、易于种植、产量稳定、抗逆性强,还须具备更高的营养价值,如富含花青素、胡萝卜素等功能性成分。消费需求的转变推动生产转型,特优质鲜食型甘薯的种植比例正逐年提高。

海南拥有充足的光热资源和适宜的土地条件,甘薯种植历史悠久,过去也曾培育出多个畅销品种。然而,在多元化、高品质的市场需求面前,部分传统品种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选择在三亚种植甘薯,我们有几个考量。”海南南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技术员杨秀坤向记者介绍了选择在三亚种植甘薯的原因:三亚作为南繁的热点基地,汇聚了众多科研机构和院所,公司与这些科研力量开展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有助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垦品牌。

“此外,三亚全年气温较高,且光热充足,雨水充沛,十分适合甘薯生长。”杨秀坤说。

目前,基地试种了20亩甘薯,包括鲜食型和菜用型两类。今年7月下种,至今已生长两个月,虽未正式开挖,但地表部分块根已初步成形,颜色鲜亮,且植株病虫害少。“我们定期实施病虫害防控、施肥与除草作业,全方位保障甘薯健康生长。”杨秀坤说。

优质品种,营养效益双佳

“这个甘薯品种是鲜食品种,对标日本优质品种,特别适合海南人的口味。蒸煮后软糯带粉,薯香浓郁,表皮薄且呈紫红色。”杨秀坤拿起一个甘薯,向记者展示道,“它是我们国内自主产权的品种,营养价值高,富含膳食纤维和淀粉,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适合减肥人群食用。”

此外,甘薯种类多样,有的富含胡萝卜素,对视力有益;有的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功能,深受女性喜爱。

村民叶德春在基地务工,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甘薯种植技术。她了解到这种甘薯品种经济效益高,易于种植,管理简单,成活率高。这块甘薯基地经历过两次台风,甘薯生长情况依然良好,证明它非常适合海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杨秀坤介绍,亩产量一般在2000公斤到4000公斤之间,价格至少在三块钱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经过两个月的生长,三亚甘薯已长成拳头般大小,即将迎来丰收。

科技助力,破解产业难题

在三亚的甘薯种植过程中,病毒害问题曾一度困扰着科研人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不仅与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深入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因地制宜引进符合海南环境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苗头品系,还积极参与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建设,和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海南大学等多个共建单位共同收集全国甘薯优秀种质资源200多份,收获甘薯杂交种子1万多颗,储备了一批优质特色地方品种资源。并同步探索新品种良种良法集成示范技术。

“通过海垦集团的大面积推广,我们实现了甘薯种苗的更新换代。”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副部长成宏斌介绍,“传统种植方式易导致病毒积累、品质退化,此次采用脱毒种苗结合扦插繁殖技术,推广脱毒种苗,逐步清除病毒,提升产量与品质。”

“今年南繁季,我们的科研团队计划与南繁种业集团下属单位合作,推动200亩甘薯技术成果转化,坚持因地制宜,先在小范围试验,成功后再扩大推广。”成宏斌说,同时挖掘海南夏季闲置土地利用潜力,推广夏季甘薯种植,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学到技术后,以后也自己种,让日子也同甘薯一样甜甜的。”叶德春俯下身仔细拢好土,转身拿起锄头,继续在田垄间忙碌起来。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甘薯田里,科技的力量正推动着甘薯产业不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让农民们收获着红红火火的“甜日子”。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