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田间的“育种人”吴乾兴:以科技为笔,守护“中国饭碗”
南繁田间的“育种人”吴乾兴:以科技为笔,守护“中国饭碗”

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鹿城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丰收的期盼。这份期盼,既属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属于那些在育种一线默默耕耘的农业科研人员。

他们不为众人所知,却始终在为“中国饭碗”装得更满、更稳而努力。丰收,是农民的笑容,也是他们最踏实的心愿。

在三亚南繁基地,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吴乾兴正躬身田间,与种子为伴、同数据为伍。从清晨到日暮,他忙碌于观察记录、杂交选育和技术攻关。近日,记者跟随吴乾兴的脚步,近距离感受他如何用智慧与汗水,为农业科研添彩、为农民增收助力。

吴乾兴在大棚为种子苗喷水保湿。

■ 大棚实验室:

精育良种为丰收

9月16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崖州基地的大棚上,吴乾兴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当前正值冬季瓜菜育苗期,吴乾兴和团队正在田间播撒南瓜砧木,为后续嫁接工作做准备。

走进大棚,吴乾兴和同事目光专注地在一大堆南瓜籽中挑选。他们逐一拿起南瓜籽,仔细甄别,将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南瓜籽挑选出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培养基中,手法稳健而精准,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在培养基中找到最适宜的位置。

“即将进入海南冬季瓜菜种植期,育苗播种工作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吴乾兴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工作流程,目前所播种的为南瓜砧木,鉴于嫁接苗培育的需要,需提前对南瓜砧木进行处理;后续还将开展黄瓜播种,待培育出接穗后,再进行种苗嫁接。

作为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吴乾兴主要研究豇豆、黄瓜、茄子等作物的嫁接技术,致力于培育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瓜菜种苗,以帮助农民提高收益。

上午,挑选完种子后,吴乾兴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实验室,对前一天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农业科研战线,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至关重要,它们牵动着农民的饭碗与钱袋子。

吴乾兴深知这一点,所以在面对复杂的实验和繁琐的操作时,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个实验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从2010年毕业至今,我从事南繁育种科研工作已经十余年了。”吴乾兴说,每一项品种改良和实验数据都关乎农民的实际利益,不能有任何疏忽。

田间地头:

示范推广助增收

中午短暂休息后,吴乾兴与团队成员携带资料和工具,前往附近农田开展灾后指导。

近期台风对当地种植造成较大损失。来到田间,吴乾兴走到农户身边,从种子处理、播种深度、灌溉方式等环节,详细地给农户讲解、示范。

“按照我说的方法做,对灾后重建有很大帮助。”吴乾兴一边说着,一边亲自示范操作。起初,有些农户情绪上比较排斥,不太愿意采纳他们的技术指导,但看到吴乾兴亲自示范后,种出的作物有了明显改善,农户们才逐渐接受了他们的帮助。

吴乾兴说,为农民提供切实帮助,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耐心指导加上亲自示范,就能赢得农民的信任。服务农户增收的信念,是我坚持的动力。”吴乾兴说,他将持续深耕科研、扎根田间,全力推广优良品种与技术,为丰收贡献更多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吴乾兴和团队的工作已取得实质性成果。2024年,通过青瓜嫁接育苗及新品种筛选示范推广项目,在五指山番阳镇累计推广优质青瓜嫁接苗4000亩,实现总产值5120万元。此外,他所在的南繁学院目前已建立13个科技小院,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设立北方高原作物品种实验站,该站占地700亩,试验品种包括50多个瓜菜品种。

傍晚时分,吴乾兴返回办公室,整理当天的实验数据与农户反馈意见,为后续研究及技术指导做准备,并规划接下来的科研与推广计划。

夜幕深沉,南繁基地逐渐寂静,而吴乾兴的办公室灯仍亮着,整理完最后一组数据。在他看来,农业科研之路,漫长却充满希望,丰收不仅是稻谷满仓、瓜果盈筐,更是技术落地时农民脸上的笑意。他将持续以科技为笔,以大地为卷,在每一次播种、每一次示范、每一次推广中,为“中国饭碗”注入更多扎实的科技力量,把论文真正写进丰收的大地里。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南繁田间的“育种人”吴乾兴:以科技为笔,守护“中国饭碗”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19 09:11:54

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鹿城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丰收的期盼。这份期盼,既属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属于那些在育种一线默默耕耘的农业科研人员。

他们不为众人所知,却始终在为“中国饭碗”装得更满、更稳而努力。丰收,是农民的笑容,也是他们最踏实的心愿。

在三亚南繁基地,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吴乾兴正躬身田间,与种子为伴、同数据为伍。从清晨到日暮,他忙碌于观察记录、杂交选育和技术攻关。近日,记者跟随吴乾兴的脚步,近距离感受他如何用智慧与汗水,为农业科研添彩、为农民增收助力。

吴乾兴在大棚为种子苗喷水保湿。

■ 大棚实验室:

精育良种为丰收

9月16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崖州基地的大棚上,吴乾兴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当前正值冬季瓜菜育苗期,吴乾兴和团队正在田间播撒南瓜砧木,为后续嫁接工作做准备。

走进大棚,吴乾兴和同事目光专注地在一大堆南瓜籽中挑选。他们逐一拿起南瓜籽,仔细甄别,将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南瓜籽挑选出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培养基中,手法稳健而精准,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在培养基中找到最适宜的位置。

“即将进入海南冬季瓜菜种植期,育苗播种工作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吴乾兴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工作流程,目前所播种的为南瓜砧木,鉴于嫁接苗培育的需要,需提前对南瓜砧木进行处理;后续还将开展黄瓜播种,待培育出接穗后,再进行种苗嫁接。

作为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吴乾兴主要研究豇豆、黄瓜、茄子等作物的嫁接技术,致力于培育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瓜菜种苗,以帮助农民提高收益。

上午,挑选完种子后,吴乾兴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实验室,对前一天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农业科研战线,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至关重要,它们牵动着农民的饭碗与钱袋子。

吴乾兴深知这一点,所以在面对复杂的实验和繁琐的操作时,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个实验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从2010年毕业至今,我从事南繁育种科研工作已经十余年了。”吴乾兴说,每一项品种改良和实验数据都关乎农民的实际利益,不能有任何疏忽。

田间地头:

示范推广助增收

中午短暂休息后,吴乾兴与团队成员携带资料和工具,前往附近农田开展灾后指导。

近期台风对当地种植造成较大损失。来到田间,吴乾兴走到农户身边,从种子处理、播种深度、灌溉方式等环节,详细地给农户讲解、示范。

“按照我说的方法做,对灾后重建有很大帮助。”吴乾兴一边说着,一边亲自示范操作。起初,有些农户情绪上比较排斥,不太愿意采纳他们的技术指导,但看到吴乾兴亲自示范后,种出的作物有了明显改善,农户们才逐渐接受了他们的帮助。

吴乾兴说,为农民提供切实帮助,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耐心指导加上亲自示范,就能赢得农民的信任。服务农户增收的信念,是我坚持的动力。”吴乾兴说,他将持续深耕科研、扎根田间,全力推广优良品种与技术,为丰收贡献更多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吴乾兴和团队的工作已取得实质性成果。2024年,通过青瓜嫁接育苗及新品种筛选示范推广项目,在五指山番阳镇累计推广优质青瓜嫁接苗4000亩,实现总产值5120万元。此外,他所在的南繁学院目前已建立13个科技小院,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设立北方高原作物品种实验站,该站占地700亩,试验品种包括50多个瓜菜品种。

傍晚时分,吴乾兴返回办公室,整理当天的实验数据与农户反馈意见,为后续研究及技术指导做准备,并规划接下来的科研与推广计划。

夜幕深沉,南繁基地逐渐寂静,而吴乾兴的办公室灯仍亮着,整理完最后一组数据。在他看来,农业科研之路,漫长却充满希望,丰收不仅是稻谷满仓、瓜果盈筐,更是技术落地时农民脸上的笑意。他将持续以科技为笔,以大地为卷,在每一次播种、每一次示范、每一次推广中,为“中国饭碗”注入更多扎实的科技力量,把论文真正写进丰收的大地里。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