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师生和槟榔村学生们的合影。
8月6日,三亚市天涯区槟榔村有史以来首次暑期公益夏令营圆满收官。这场由三亚市委办派驻槟榔村的选调生顾光亚牵头策划、多方筹措资源,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深圳校区16名师生共同打造的爱心助学活动,为村中参加夏令营的200余名学生开启了一段充满知识与温情的夏日旅程。
搭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连心桥”:
从一颗椰子到一面锦旗
“村里教育资源有限,孩子们假期除了玩手机,很少有机会接触优质课程。”2019年毕业于哈工大深圳校区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为槟榔村村书记助理的顾光亚坦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奔走:对接高校争取师资,撰写活动方案等筹备工作。通过向单位申请、爱心企业支持,他最终筹集到活动经费,解决了课程物资、师生食宿等难题。
夏令营期间,家长们的热情让团队动容。村民李国聪扛着自家种的椰子追到学校硬要赠送,他说:“孩子回家总说老师们教得好,椰子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更有人执意想要捐款表达谢意。顾光亚说:“能看见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回报。”
快结营时,一位家长送来绣着“名校资源进乡村 村官实干惠民生”字样的锦旗。初二学生黄佳欣的信更让顾光亚红了眼眶:“我真的庆幸可以遇见老师们,不知道分离后能不能再遇到你们,我想要变成和老师一样优秀的人!老师你们明年一定要再来……”
槟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黎献称,此次夏令营对槟榔村而言意义非凡,第一次有这么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走进乡村,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开阔了眼界。希望活动能长期办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探索“基层+云端”的乡村教育新实践:
从知识输送到情感联结
为期9天的夏令营打破传统补课模式,哈工大师生不仅带来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更设计了化学魔术、创意绘画、手语舞蹈等多门趣味课程拓展学生思维。
在化学魔术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展示“火山喷发”实验,当小苏打与醋酸相遇,瞬间喷涌而出的“岩浆”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呼。一场融入当地黎族竹竿舞元素的趣味运动会,让乡村孩子与名校学子在欢笑中拉近距离。
“乡村振兴不是单行道。”夏令营期间,顾光亚特意安排哈工大师生走访困难家庭,参与村务工作。哈工大带队教师汤帅(去年硕士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感慨:“顾师兄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槟榔村的现状,更是基层干部如何用智慧与情怀破题。”
顾光亚说:“我带着他们一起下乡探望慰问困难家庭,给他们展示在农村的工作,增强他们对农村的情感,让他们实地感受乡村振兴的意义。如果其中能有几位同学因为这次经历,以后投身乡村建设,这也是意义非凡。”
村民王先生对夏令营赞不绝口:“我家孩子以前放假就窝在家里玩手机,这次夏令营让他变得爱学习、爱运动了。特别是化学课后,孩子回家还给我们演示‘火山喷发’,可把我们乐坏了。这样的活动真是太好了,希望以后还能有。”
践行“输血”更“造血”:
一位选调生的乡村治理创新路
此次夏令营只是顾光亚扎根槟榔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现年28岁、2022年正式入党的他,驻村以来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他探索“基层+云端”共治模式:推动落地村集体第一份产业项目;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800万浏览量,促成多笔爱心捐赠;为辍学少年重返校园奔走,帮地贫家庭对接医疗资源,解决其生育困境……
顾光亚表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种子。其实从寒假开始,我们就已经建立了线上辅导机制,通过微信群、视频会议等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持续的学业指导。我们希望今后把夏令营发展为长期项目,并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适合槟榔村的实际需求。比如,我们可以增加更多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在这场爱与知识的传递中,顾光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选调生的责任与担当,而哈工大师生的倾情参与,则为槟榔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哪怕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我们的努力就值得。”顾光亚深情地说,“乡村振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我愿意做那个点燃火种的人,让更多的孩子燃起求知进取的激情。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为槟榔村乃至更多乡村的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黄世烽)
原标题:
三亚选调生与哈工大师生的爱心“牵手”——
夏令营让槟榔村200多名孩子看见更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