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抱前村的睡莲种质资源圃内大片荷花陆续盛开。
7月,海风轻拂三亚海岸线,这座城市不仅弥漫着咸湿的海洋气息,更涌动着一股芬芳馥郁的“花香浪潮”——
崖州区抱古村的睡莲种质资源圃里,300余种睡莲如灵动仙子,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天涯区抱前村的30亩荷塘中,红莲似火、白莲胜雪,与慵懒浮于水面的睡莲交织,晕染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
这个夏天,三亚乡村以花为媒,撬动夏日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能量。
水塘里绽放“花经济”
7月6日,阳光洒在抱古村睡莲种质资源圃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采摘工人高振吉熟练地穿梭在莲叶之间,手法轻盈地采摘着新鲜的睡莲,“每天能采1000多株,主要供应给南山文化旅游区。”
这片如今生机勃勃、占地64亩的睡莲种质资源圃,曾经却鲜有问津。抱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真康感慨万千:“过去,我们主要以试种为主,睡莲品种只有寥寥几种,而且每株睡莲只能卖1元,村民积极性不高。”
转机出现在与高校合作的不断深入。随着合作步伐的加快,睡莲品种日益丰富多样,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从最初的小心翼翼试种,到如今信心满满的大规模种植;从最初四处奔波、苦寻销路,到如今客户主动上门收购,抱古村的“睡莲故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如今,我们与南山文化旅游区达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每天为其供应千余株睡莲,平均每株售价3元,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高真康兴奋地说道。2018年起,抱古村创新采用“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与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崖州区国资公司紧密合作,成功打造出集种植、采摘、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科研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带来了显著成效:2023年,抱古村成功入选“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强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
据资源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收集全球5个亚属共333份睡莲种质资源,其中176个品种在团队师生培育下分批绽放。未来3至5年将加大收集力度,计划收集800至1000份资源,建成世界最大睡莲种质资源库。
当前,抱古村正与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睡莲永生花技术,计划推出具有三亚特色的永生花产品,让睡莲之美得以长久保存。同时探索睡莲花茶加工、鲜切花贮藏保鲜技术,力争将热带睡莲鲜切花推向国际市场,让三亚睡莲成为海南花卉产业的金字招牌。
市民游客赏花休闲。
全产业链催生“花式”增收新路径
与抱古村的睡莲不同,抱前村30亩荷塘中,红莲如燃烧的火焰,白莲似洁白的雪花,睡莲则慵懒地漂浮在水面上,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写意水墨长卷”。
近年来,抱前村积极探索“农户 + 村集体 + 公司”新模式,通过发展“荷花经济”,以项目为纽带推动村企合作、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小红书上刷到这里的荷花美景,就想着周末一定要来看看,这荷花开得太惊艳了!”7月6日上午,游客张月举着手机定格眼前美景。
抱前村的“荷塘经济”远不止观赏价值。依托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该村在省外莲子生产的空档期示范种植子莲新品种,成功构建“生产—销售—观光”全产业链。
在抱前村的农田里,10亩荷塘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绿锦缎铺展大地,粉荷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莲蓬低垂,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荷塘是三亚助力农民增收的一次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为推动瓜菜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夏秋季蔬菜供应压力、破除陆地蔬菜连作障碍,在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依托2025年三亚市院地项目,在天涯区抱前村、水蛟村开展子莲新品种引进与示范种植。今年,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改进种植技术,子莲迎来丰收。
走进荷塘,仿佛置身绿色海洋。阳光洒落,光影交错,为子莲盛景增添灵动;微风拂过,荷叶轻摇,不少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冬赏荷韵,春享莲鲜”的特色农旅业态,让村民实现“四季有收入”的愿景。村里还开发了莲舍民宿、花宴堂主题餐厅、森林垂钓场等特色场景,将莲花主题与黎族文化、生态田园深度融合,成为三亚近郊亲子游的热门目的地。
“美丽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三亚的夏日花事远不止于此——
7月晨光中,抱抱农庄初心莲池的第一朵粉荷悄然绽放,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晶莹光芒,如璀璨珍珠;
市区街道旁,凤凰花如烈焰燃烧,将浪漫渲染到极致;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里,盛开的玫瑰娇艳动人……
以花为媒,三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赏花观景让游客流连忘返,更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
“我们将继续推动花卉产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美丽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让三亚乡村焕发更迷人的光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暮色中,抱前村的荷塘边,游客仍沉浸在如诗美景中。微风拂过,荷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三亚以花兴农、以花富民的动人故事——而这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更加绚烂的篇章……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文/图)
原标题:
荷塘绽艳 花海涌金
——三亚“花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