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发布的《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仅存14株原生红榄李,其中三亚铁炉港9株、陵水大墩村5株,种群濒临灭绝。从数据上看,红榄李的稀有程度,堪称“红树大熊猫”。
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遗存的9株百年树龄的原生红榄李,对研究中国热带海岸植物区系和盐碱土植物群落具有重要意义。每一株红榄李的消亡,对于红榄李乃至红树种群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保护这9株原生红榄李,避免其消亡,三亚积极开展抢救行动,全力抢救每一株红榄李。
航拍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里野外种植的红榄李长势良好。目前有2000多株野外种植的红榄李存活至今,分布在铁炉港、青梅港和三亚河红树林保护区等地。
■生存危机:多重挑战下的艰难处境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红榄李的生存。”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室主任曾德华分析称,相较于其他红树品种,红榄李耐盐耐淹能力较弱,其生长的中高潮带区域正因填海造地而缩减;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进一步限制了红榄李的生存空间。
曾德华带领科研团队走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处。
“我们对这9株百年树龄的原生红榄李古树进行实地调查和检测时,发现其中6棵树干有空洞,部分枝干已出现枯枝枯梢现象,还有球兰和三叶鱼藤等寄生物种攀附其上,汲取着它们的养分。”曾德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这些红榄李就像生病的老人,急需我们的救助。”
■拯救行动:科学复壮与技术突破
面对红榄李的濒危状况,保护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针对6棵出现问题的红榄李采取了合理适当的复壮措施。清理寄生物种、修补树洞…… 一系列精心的护理下,这些红榄李渐渐恢复了生机,长势良好,基本恢复了健康。然而,保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6月26日下午,曾德华在查看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时,指着一株原生红榄李的树洞,心疼又无奈地说:“前些年我们修补的树洞,最近又让螃蟹给凿开了。” 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原生红榄李的生存状况,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除了对现有植株的保护,如何让红榄李种群得以延续也是一大难题。这些原生红榄李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种子几乎不萌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团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特殊种子技术,他们将发芽率提升至30%。2024年,更是研发出红榄李高枝压条繁育技术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为红榄李的繁殖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温室大棚内,曾德华查看红榄李种苗生长情况。
■多方合力:人与自然的共生之路
“前些年,我们在调查红榄李的生存环境时,走访村民了解到,这片红榄李生长区域,能够在土地开发建设扩张中不受破坏,在于当地村民有意识地把它们保护、留存下来。”
曾德华说,有村民意识到,红树可以抵御台风和海水的侵蚀,让旁边的农田得到更好的耕作。
“我想,这能够说明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曾德华说,“我们对红树、对自然呵护的同时,也在从自然中获益。”
“如果不是村民们有意识地保护,可能我们现在就看不到这些红树中的‘大熊猫’了。”曾德华说,“所以,现阶段和未来对红树有意识地保护,尤为重要。”
■成果与希望:让红树之种茁壮成长
“2019年至今我们已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及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种植红榄李2000多株,目前存活率约67%。”曾德华说,“看着一株株野外长势良好的红树,是我们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野外种植的红榄李长出了种子。
曾德华介绍,除了研究保护和延续红树“火种”,他们团队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向社会宣传红树林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红树林湿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保护红树的队伍中,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曾德华回忆,这些年,他们团队通过进学校、进社区宣传等方式,让更多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了解到保护红树林湿地的重要性。
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株百年红榄李树前,曾德华将保护区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我看到,越来越多人主动投身于研究、保护红树林湿地的工作和志愿服务中。”曾德华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了这一变化。“以前,因为靠近沿海,常有一些海漂垃圾漂流到保护区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志愿者到保护区中捡拾海漂垃圾,帮我们分担了不少保护压力。现在,哪怕是退潮后的低洼地中依然没有垃圾,各种招潮蟹和滩栖螺时隐时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保护红榄李乃至整个红树林湿地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独行者。有了大家的帮助,在红树林湿地的研究与保护这项工作上,我们信心十足。”曾德华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