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渔港“链”起种业新未来
三亚渔港“链”起种业新未来

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临近,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成为全球资本聚焦的战略高地。三亚崖州湾依托国家级中心渔港,深度融合自贸港免税政策,全力打造南繁育种创新链,通过强化种业科研与冷链加工,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夯实产业根基,渔港转型“向海图强”

4月19日,海南省首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三亚崖州中心渔港内一片繁忙景象。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磊介绍,渔港正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渔业综合体转型,陈松林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相继入驻,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是省、市重点工程,也是实现三亚“三港分离”的重大公益性民生工程。2024年12月,该渔港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级中心渔港”认定,成为海南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并顺利通过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中期验收。

依托广阔的16.52万公顷渔业用海面积,三亚加速推动海洋渔业“三走”(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建设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316口深水网箱投入使用,2024年全市渔业产值增长11.2%,其中海水产值增长13.0%。

渔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已累计投入38亿元完善基础设施,1号冷库、水产品交易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陈松林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力量入驻,为企业提供水产品加工、保鲜等定向服务,8个重点项目正广邀合作伙伴,共绘渔业发展蓝图。

免税政策赋能,加工基地科技升级

在渔港内的深海渔业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崭新的SC生产车间设备就绪。赵磊介绍,这里是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政策试点车间,进口水产品加工增值超30%后销往内地可免征关税。

自2016年开港以来,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其中,深海渔业精深加工生产基地于2016年8月1日投入使用,是以鱼类加工、速冻及冷藏为主的综合性冷库,主要服务于水产品的冷冻加工存储。冷库日结冻能力288吨、冷藏能力10110吨,严格依照自贸港政策开展增值加工业务。赵磊透露,已与晨海水产达成合作意向,本月底前将开展首单食品试生产。

作为枢纽型渔港,三亚崖州中心渔港不仅提供加冰、维修、交易等基础服务,还配套渔民生活休闲设施,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检查。赵磊介绍,所有渔民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一站式服务,也将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商家提供同样的服务。 

赵磊介绍,渔港还打造了一个1.6万吨标准性冷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随时租赁用于收购货物的存储。目前已吸引众多商家抢滩休渔期市场。

科研领航创新,南繁育种链全面发力

在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养殖池内鱼苗畅游,科研人员专注观察条纹斑竹鲨生长动态。占地158.4亩、水体6万余立方米的产业园,涵盖引种隔离、育苗车间等全流程设施,依托三亚年均25.7℃的适宜水温,水产苗种供应时间较周边地区大幅提前(比周边市县早15天,比广东区域提前约80天,比福建区域提前约100天),实现全年培育。

“从种质资源收集、种苗繁育、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产业园构建了全产业链联动模式。”赵磊介绍,产业园配套700公顷的养殖海域,位于园区西南方向约10公里海域,水质优良,无工业污染,富含多种浮游生物,为产业提供天然保障。

目前,产业园聚焦科研研发与中试试验,陈松林院士工作站在此开展种苗培育,产业园还与王明伟团队合作纳米抗体研发。园区内全国规模最大的条纹斑竹鲨种苗群体,更成为SPF育种新模式的突破口,未来计划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石斑鱼、金鲳鱼等品种,打造优质种苗与科研材料供应高地。

“在制作鲨鱼抗体的初期,我们曾尝试使用骆驼和羊驼毛发作为原料,但这种方法成本高昂、时间难以控制,且动物应激反应大,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赵磊介绍道,目前园区内的多数鲨鱼均为二代,即去年在此成功繁殖的后代,在人工可控环境下饲养的条纹斑竹鲨,不会携带特定病原。

三亚崖州中心渔港通过完善产业链,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更吸引市场主体集聚,推动渔获交易量持续攀升,成为海南自贸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4-20 07:2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4-18 06:4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4-18 06:4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4-18 07:1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4-18 07:05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三亚渔港“链”起种业新未来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4-21 07:05:05

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临近,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成为全球资本聚焦的战略高地。三亚崖州湾依托国家级中心渔港,深度融合自贸港免税政策,全力打造南繁育种创新链,通过强化种业科研与冷链加工,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夯实产业根基,渔港转型“向海图强”

4月19日,海南省首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三亚崖州中心渔港内一片繁忙景象。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磊介绍,渔港正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渔业综合体转型,陈松林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相继入驻,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是省、市重点工程,也是实现三亚“三港分离”的重大公益性民生工程。2024年12月,该渔港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级中心渔港”认定,成为海南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并顺利通过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中期验收。

依托广阔的16.52万公顷渔业用海面积,三亚加速推动海洋渔业“三走”(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建设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316口深水网箱投入使用,2024年全市渔业产值增长11.2%,其中海水产值增长13.0%。

渔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已累计投入38亿元完善基础设施,1号冷库、水产品交易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陈松林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力量入驻,为企业提供水产品加工、保鲜等定向服务,8个重点项目正广邀合作伙伴,共绘渔业发展蓝图。

免税政策赋能,加工基地科技升级

在渔港内的深海渔业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崭新的SC生产车间设备就绪。赵磊介绍,这里是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政策试点车间,进口水产品加工增值超30%后销往内地可免征关税。

自2016年开港以来,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其中,深海渔业精深加工生产基地于2016年8月1日投入使用,是以鱼类加工、速冻及冷藏为主的综合性冷库,主要服务于水产品的冷冻加工存储。冷库日结冻能力288吨、冷藏能力10110吨,严格依照自贸港政策开展增值加工业务。赵磊透露,已与晨海水产达成合作意向,本月底前将开展首单食品试生产。

作为枢纽型渔港,三亚崖州中心渔港不仅提供加冰、维修、交易等基础服务,还配套渔民生活休闲设施,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检查。赵磊介绍,所有渔民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一站式服务,也将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商家提供同样的服务。 

赵磊介绍,渔港还打造了一个1.6万吨标准性冷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随时租赁用于收购货物的存储。目前已吸引众多商家抢滩休渔期市场。

科研领航创新,南繁育种链全面发力

在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养殖池内鱼苗畅游,科研人员专注观察条纹斑竹鲨生长动态。占地158.4亩、水体6万余立方米的产业园,涵盖引种隔离、育苗车间等全流程设施,依托三亚年均25.7℃的适宜水温,水产苗种供应时间较周边地区大幅提前(比周边市县早15天,比广东区域提前约80天,比福建区域提前约100天),实现全年培育。

“从种质资源收集、种苗繁育、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产业园构建了全产业链联动模式。”赵磊介绍,产业园配套700公顷的养殖海域,位于园区西南方向约10公里海域,水质优良,无工业污染,富含多种浮游生物,为产业提供天然保障。

目前,产业园聚焦科研研发与中试试验,陈松林院士工作站在此开展种苗培育,产业园还与王明伟团队合作纳米抗体研发。园区内全国规模最大的条纹斑竹鲨种苗群体,更成为SPF育种新模式的突破口,未来计划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石斑鱼、金鲳鱼等品种,打造优质种苗与科研材料供应高地。

“在制作鲨鱼抗体的初期,我们曾尝试使用骆驼和羊驼毛发作为原料,但这种方法成本高昂、时间难以控制,且动物应激反应大,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赵磊介绍道,目前园区内的多数鲨鱼均为二代,即去年在此成功繁殖的后代,在人工可控环境下饲养的条纹斑竹鲨,不会携带特定病原。

三亚崖州中心渔港通过完善产业链,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更吸引市场主体集聚,推动渔获交易量持续攀升,成为海南自贸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