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早春时节,崖州区抱古村睡莲竞相绽放,金蕊粉瓣摇曳生姿,为乡村振兴画卷增添了一抹亮色。昔日宁静的黎族村落,如今以莲为媒打通三产融合链,让“水中仙子”化身富民产业,走出一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漫步于抱古村的莲塘之畔,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映入眼帘。红色、粉色、紫色的睡莲肆意绽放,一丛丛娇美的睡莲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近300个品种的睡莲争奇斗艳,淡雅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2月12日,在崖州区抱古村的莲塘,科研人员在测量莲花直径。 记者 刘琪成 摄
引来“花仙子”,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大关
抱古村是位于三亚西部的小村庄,曾经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在各方力量的倾心帮扶下,2016年,抱古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2018年,为了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富足,抱古村创新性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睡莲产业。
彼时,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区城融合为抱古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抱古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入园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建立起了睡莲种质资源苗圃,培育出多个睡莲新品种,为睡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我们主要以试种为主,睡莲品种稀少,只有寥寥几种,而且每株睡莲只能卖一块钱。随着与高校合作的不断深入,睡莲品种日益丰富,种植技术也有了很大提升,种植数量稳步增长,花卉质量显著提高。”谈及村里睡莲产业的发展历程,抱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真康感慨万千。
从最初的试种到如今的大规模种植,从最初的四处奔波寻找销路,到如今客户主动上门收购,抱古村的“睡莲故事”正在悄然绽放。
“如今,我们已经与南山景区达成合作协议,每天为他们供应1000余株睡莲,平均每株售价3元,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依托睡莲产业,2023年,抱古村成功入选“2023年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名单。2024年,抱古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大关,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们睡莲产业所有收入都纳入村集体,用于村庄的日常管理,如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维护道路等。”高真康说,同时,村集体还将资金用于脱贫户的分红,以及发放其他工作岗位的工资,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过去,我主要从事瓜菜种植,收入不太稳定。现在村里开展的睡莲种植项目不仅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收入不错,生活愈发有了盼头。”村民高振吉是睡莲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2022年以来,高振吉在村里谋得睡莲基地管理工作,主要负责采摘睡莲和清除莲池杂草等,“现在每日都能采摘约200株睡莲,实现了‘日日采鲜花,月月有钱花’的美好生活。”
高真康透露,当前睡莲基地已扩大种植面积至64亩,并聘请了6名村民负责管理,每月为他们每人发放4000元的工资,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
科技引领,多元化发展赋能睡莲产业
在科技的驱动下,抱古村的睡莲产业已从“单打独斗”迈向了争相竞放的新阶段,展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勃勃生机。
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担任抱古村“院士村长”一职,为抱古村发展注入更多科技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在“院士团队”的带领下,抱古村的睡莲产业朝着新的方向蓬勃发展。
从采摘到旅游产业的转型,抱古村正在“小步子”探索。正如抱古村“院士村长”骆清铭团队成员、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所言,“抱古村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位访客。”
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市民游客走进抱古村,行走古村落感受特色民俗,在田园体验采摘乐趣,在农业体验馆内了解农业知识,感受独特的旅游体验。
梁海明向记者展示了“抱古村旅游”微信公众号,这是抱古村委会与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携手打造的云端宣传新窗口。在这里,古朴的农耕文化、迷人的莲塘美景、独特的黎族风情及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通过精心策划的视频和图文作品,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激发了许多人对抱古村的向往与憧憬。
有了“院士村长”团队的加持,高真康有了更多的想法。
“目前,抱古村的睡莲基地已成功引进广热带睡莲亚属、广温带睡莲亚属、古热带睡莲亚属、新热带睡莲亚属、澳大利亚睡莲亚属等五大亚属的331个睡莲品种,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知名的莲花品种。”高真康透露,将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的合作,致力于睡莲延伸产品的研发,如睡莲花茶、纯露、香精等,力求为市场带来更多惊喜。同时,水仙花也将成为他们下一步重点关注的花卉品种,将全力推动相关延伸产品的开发,力求村集体收入再攀新高。
此外,抱古村将持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养殖经验,加速推动乡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依托创新的商业运营理念,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实习生 田雨/文 刘琪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