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见证了祖国的崛起与繁荣,经历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的人生故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充满了珍贵的回忆和宝贵的经验。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历史记忆,本报今起推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系列报道,挖掘共和国同龄人的故事,展现他们的风采,传承学习他们的精神和经验,为年轻一代提供宝贵的人生指导,敬请关注。
9月25日,李学才在家中阅读报纸。记者 刘琪成 摄
“还有几天,就到我75岁生日了。”每年临近国庆,李学才总会感到激动与自豪,只因为他是一个共和国同龄人。从一个普通的投递员到三亚市邮政局荔枝沟支局局长,这位老邮政人已经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5年的风风雨雨。
难忘一抹“邮政绿”
“我们当年就是戴着邮差帽,骑着自行车满城跑。”9月25日,记者来到李学才家时,他正在认真阅读报纸。边上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三份不同的报刊。只见他一边看一边用手轻轻翻动页面,不时地闭上眼睛,似乎在思考。报纸对他来说,不仅是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方式,也承载了他青春年华的回忆。
1949年12月16日,李学才出生于崖县(今三亚市)东岸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0年,从崖县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三亚市邮电局,当了一名投递员。当时的邮电事业还不发达,运送邮件包裹全靠人力架子车拉,全局只有自行车这一样交通工具。
“那时候的路不好走,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天,双脚都得踏着泥过‘河’。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风雨,不管何处,骑着老款自行车一个宣传队接着一个宣传队送。”李学才娓娓道来,“早上跟着太阳出发,晚上跟着月亮回家,这就是那时候的工作常态。有时候还得要爬山,累了就随地歇一会儿,然后继续前行。”
“叮……”送包裹的自行车,前面有一个报兜子,车座后面挂着两个袋子,每当自行车车铃一响,大家都会大喊一声“报纸来啦”。
李学才回忆说,除了送报外,车上“包裹”里“花样”还不少,大家寄什么的都有,寄种子、寄信、寄钱的最多。
从前车马慢,“邮政绿”成了人们寄收物件的希望。李学才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这抹“绿”里。
从“车马慢”到“当日达”的“邮”变
“以前邮政和电信是在一起的,我那时候除了负责邮政的工作外,还要负责电信部分。那时候安装电话的人很少,所以电信部分不太忙。”李学才说。
1984年,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李学才被调至三亚市邮政局荔枝沟支局担任局长。1998年,国家决定将邮政和电信分离。
“现在时代发展得太快了,此时的邮政也非彼时的邮政。自行车不见了,换成了专门的投递车,不用再用双脚使劲蹬。路也好走了,从泥泞土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城市公路。邮政事业在进步,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如今的三亚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已从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李学才感慨。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邮政服务局所仅有2.6万处。一封信、一件包裹的送达,有时甚至需要几周时间。
走过75年,如今,全国共有邮政快递等各类营业网点46.8万处,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了95%。
现在的物流速度有多快?据报道,眨眼的瞬间,就有5000多个包裹被送出,每天的快递量超过了4.4亿件。国内大型快递转运中心自动化率超过90%,智能的物流系统确保了超过80%的快递能在三天内送达。
放眼当下的三亚,越来越多的快递网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人们感叹着快递的速度与便捷:“网上购物非常方便,速度也很快,甚至可以‘当日达’!”
2010年,李学才正式退休。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仍保留着对邮政事业的关注。“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经历了三亚邮政事业的发展,更见证了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愿邮政事业的明天更加红红火火,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