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深海、共享蔚蓝。8月23日,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主论坛在崖州湾科技城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科技+产业”,围绕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深海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海考古、深海产业发展与金融合作等多个领域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林忠钦:
今后可逐渐在三亚加大海洋实海试验
“我们希望能汇聚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三亚进行研究,开展多任务、多目标科学实验。” 8月23日,在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林忠钦围绕“海洋装备实海试验技术发展”话题与中外来宾交流分享。
8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林忠钦作主旨报告。记者 陈聪聪 摄
“深海资源丰富,是未来全球争夺的战略空间。由于全球海洋的平均水深接近4000米,给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带来极大挑战。”林忠钦指出,高科技海洋装备是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包括海洋采矿装备、海洋油气装备、船海干间配套装备等。目前我国的高端船海装备仍需大量进口,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
“制造海洋装备需要大量试验测试研究。目前,试验测试主要采取海洋工程水池试验、内陆湖泊试验场、海洋实海试验场等三种方法。”林忠钦在详细分析时指出,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完善的水池-湖泊-近海海洋装备体系化试验技术,也贯穿于装备概念方案设计-中试样机测试-工程化样机研制全过程,为我国海洋装备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中船716所海上试验场、海南崖州湾近海试验场,模拟实际海洋环境条件,保障了持续、稳定的海洋实海试验。”林忠钦指出,我国有大量海洋工程装备急需开展实海试验,但目前开展的海洋实海试验还不够多。实际上,海南特别是三亚具备很好的试验条件,今后会逐渐加大海洋实海试验。
谈及远海浮动岛大科学建设,林忠钦表示,远海浮动岛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洋装备实海试验能力建设,形成海洋科学研究新范式,促进我国海洋科学与装备研究工作。今后远海浮动岛大设施建设会把三亚作为南海科考重要保障基地,为海洋装备、海洋气象、海洋生命等领域提供极限研究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实验室主任吴立新:
通过全球合作构建海洋预测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从什么是透明海洋、为什么需要透明海洋、如何实现透明海洋等三个方面,分享主旨报告《透明海洋与新质生产力》。
8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作主旨报告。记者 陈聪聪 摄
在报告中,吴立新提出,全球应广泛合作,积极构建海洋预测体系。“海洋占地球71%,与陆地‘听得见、看得见’的科学探索有很大差别,既充满了未知挑战,也给现代技术带来很多的创新机会。”他认为,认识海洋、感知海洋需要全球合作,构建预测体系。这是透明海洋的核心内容。
据了解,“透明海洋”工程是指使用现代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构建“海洋物联网”体系,实现海洋的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继而解决海洋环境变化、气候效应等一系列的重大科学问题。
“目前,我们感知海洋水平基本局限于2000米,有些国家可以达到万米。”吴立新认为,实现智慧海洋这条路必须要做好透明海洋。他进一步分析,构建“透明海洋”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海洋具有鲜明的大科学特征,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二是面向透明海洋物联网,从平台到传感器都需要新技术改变传统的路径和方法。三是在卫星观测技术方面也需要更细、更新的技术支持。“有了这些装备以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海洋数据底座工作。”
关于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吴立新提出,海洋产业庞大,涉及技术众多,其中以海洋物联网为关键;在海洋工程高端装备方面有绿色船舶、油气开发等。此外还有打造智慧港口、绿色航运和陆海空一体化通道。“特别是用人工智能赋能港口,在生物资源开发、渔业、绿色能源、蓝色康养与滨海旅游等产业方面大有可为。”吴立新指出,海洋给人类健康提供了“蓝色药方”。三亚拥有热带海洋优质资源,做好康养产业、滨海旅游以及AI赋能,将会为全国人民的健康提供“蓝色药方”。
“第四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将于2029年在青岛召开。届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引领全球科技的最新成果。”吴立新自信满满地说,“这么多海洋科研机构在三亚集聚,这句话在三亚说是有信心的。”
原标题:
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主论坛举行
聚焦“科技+产业” 共话深海科技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