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电子加速器助“太空粮食”藜麦增产创优
三亚电子加速器助“太空粮食”藜麦增产创优

二月春风吹,收获满田间。龙年新春,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与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吴传万研究员团队合作的藜麦诱变育种项目喜结硕果。

2月21日,在海棠区江苏省南繁种植基地田洋,来自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正在查看成熟后的藜麦。 记者 袁永东 摄

2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海棠区的江苏省南繁种植基地,一簇簇藜麦籽粒丰盈饱满,挂满枝头,沉甸甸的穗子向过往路人弯腰问好,一群来自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的科技工作者们正挥舞着镰刀,将一束束成熟的藜麦割下,藜麦的采收工作正有序开展。

2月21日,在海棠区江苏省南繁种植基地田洋,一株开花争艳的藜麦。

藜麦熟 收获忙

藜麦源自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印第安人5000多年来的主要粮食作物,直到近代,欧美国家为了研究印加民族长寿的秘密,而发现了藜麦这种食材,以及它无可替代的全营养特性,由此被美国航空航天局认定为“宇航员在太空的最佳食物”,指定其为“太空粮食”,是名副其实的“营养黄金”。

这种作物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富含人类所需的各类营养,更具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13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品质与奶粉及牛肉相当。

藜麦作为一种全营养食物,具有不含麸质、蛋白质含量高、升糖指数低等无可比拟的优势,适合各类人群食用,国内市场需求强劲,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农作物。目前在山西、甘肃、江苏、内蒙古等地区均有种植。

“藜麦在三亚扩繁已经有三四年,春节一过,我们就进行采收,已经将一批材料寄回江苏省。”在阳光下,来自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尹航正忙着查看成熟的藜麦,这批采收完成后,尹航也将回去,开始新的一轮繁育。

南繁,缩短了育种的时间,更有利于科研工作。

去年11月,该基地便进行了藜麦的播种,经历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春节期间藜麦进入采收期。

在基地里,每株藜麦上都系着育种标记牌,标记牌上是每种藜麦的专属编码,尹航通过编码对不同藜麦材料的生长全周期进行详细记录,开展育种科研。

在江苏淮安,藜麦需要100至110天才能采收,而在海南90天就能收割了,这让尹航感到欣喜不已。

“可能今年我运气比较好,去年种下后没有台风,也没下雨,收获十分顺利。”尹航说,今年共试种3亩地,有了电子加速器诱变的加持,今年的藜麦给大家带来了惊喜:通过田间的调查发现,经过对照,今年的藜麦突变类型多,包括株高、茎粗、花色、籽粒的颜色等。其次,他们所关注的产量现状方面也有所突破,发现了一些优异的突变体单株,能够增产到10%左右。

“诱变”加持 南繁加速

杂交育种是通过利用杂种优势改良藜麦品种。包含种内杂交与种间杂交两种,运用范围比较广的是种内杂交。但藜麦的花形非常小而且复杂,不宜去雄花,这给藜麦杂交育种带来很大阻碍。

这次收获,也让这位“95后”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有了更大的信心。

“原先我们采用传统的育种手段,比如说杂交育种、轮回选育这些方法,效果并不是很好。藜麦是常异花授粉型的作物,自然杂交率低,且花器小,导致其人工杂交困难,传统育种手段难以应用,一直是藜麦新品种选育的一大难题。”尹航说,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的出现为藜麦育种带来了曙光,和传统的育种方法相比,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提供的育种方法具有诱发变异新品种选育周期短的优势,非常适合藜麦诱变育种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当季诱变处理藜麦群体中,存在早熟、多分枝以及穗大等突变株,对比CK在产量上约增产百分之十左右,藜麦选育工作有望进入快车道。

目前,经粗略统计,初步筛选出80多个突变体,有六七种突变类型,诱变效果很理想。

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总工程师许德春介绍,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是我国第一座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示范平台,填补了我国农业科研用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的空白。这套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和传统的育种方法相比,具有相对生物学效应高、辐射损伤后修复效应小、突变谱广、突变率高、诱变后代稳定快、诱发变异新品种选育周期短的特点。非常适合我国植物诱变育种研究和应用的需要。而且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安全性高,相比Co-60放射源要小型化,不产生环境污染,方便在实验室部署。

去年在三亚“落户”后,已经为海南省各大院校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等60多家单位进行辐射诱变育种,涵盖玉米、大豆、水稻以及海南红毛丹等热带植物,通过诱变使得作物的DNA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一个新的品种,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和新的种质资源。

“我们现在已经处理了3000多份材料,为海南的新品种选育工作贡献一份力。”许德春说,今年将和海南相关部门以及国家南繁育种单位共同签署联合研究的协议,研究适合于海南特点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的新品种选育,为南繁育种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三亚电子加速器助“太空粮食”藜麦增产创优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2-23 08:25:16

二月春风吹,收获满田间。龙年新春,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与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吴传万研究员团队合作的藜麦诱变育种项目喜结硕果。

2月21日,在海棠区江苏省南繁种植基地田洋,来自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正在查看成熟后的藜麦。 记者 袁永东 摄

2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海棠区的江苏省南繁种植基地,一簇簇藜麦籽粒丰盈饱满,挂满枝头,沉甸甸的穗子向过往路人弯腰问好,一群来自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的科技工作者们正挥舞着镰刀,将一束束成熟的藜麦割下,藜麦的采收工作正有序开展。

2月21日,在海棠区江苏省南繁种植基地田洋,一株开花争艳的藜麦。

藜麦熟 收获忙

藜麦源自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印第安人5000多年来的主要粮食作物,直到近代,欧美国家为了研究印加民族长寿的秘密,而发现了藜麦这种食材,以及它无可替代的全营养特性,由此被美国航空航天局认定为“宇航员在太空的最佳食物”,指定其为“太空粮食”,是名副其实的“营养黄金”。

这种作物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富含人类所需的各类营养,更具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13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品质与奶粉及牛肉相当。

藜麦作为一种全营养食物,具有不含麸质、蛋白质含量高、升糖指数低等无可比拟的优势,适合各类人群食用,国内市场需求强劲,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农作物。目前在山西、甘肃、江苏、内蒙古等地区均有种植。

“藜麦在三亚扩繁已经有三四年,春节一过,我们就进行采收,已经将一批材料寄回江苏省。”在阳光下,来自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尹航正忙着查看成熟的藜麦,这批采收完成后,尹航也将回去,开始新的一轮繁育。

南繁,缩短了育种的时间,更有利于科研工作。

去年11月,该基地便进行了藜麦的播种,经历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春节期间藜麦进入采收期。

在基地里,每株藜麦上都系着育种标记牌,标记牌上是每种藜麦的专属编码,尹航通过编码对不同藜麦材料的生长全周期进行详细记录,开展育种科研。

在江苏淮安,藜麦需要100至110天才能采收,而在海南90天就能收割了,这让尹航感到欣喜不已。

“可能今年我运气比较好,去年种下后没有台风,也没下雨,收获十分顺利。”尹航说,今年共试种3亩地,有了电子加速器诱变的加持,今年的藜麦给大家带来了惊喜:通过田间的调查发现,经过对照,今年的藜麦突变类型多,包括株高、茎粗、花色、籽粒的颜色等。其次,他们所关注的产量现状方面也有所突破,发现了一些优异的突变体单株,能够增产到10%左右。

“诱变”加持 南繁加速

杂交育种是通过利用杂种优势改良藜麦品种。包含种内杂交与种间杂交两种,运用范围比较广的是种内杂交。但藜麦的花形非常小而且复杂,不宜去雄花,这给藜麦杂交育种带来很大阻碍。

这次收获,也让这位“95后”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有了更大的信心。

“原先我们采用传统的育种手段,比如说杂交育种、轮回选育这些方法,效果并不是很好。藜麦是常异花授粉型的作物,自然杂交率低,且花器小,导致其人工杂交困难,传统育种手段难以应用,一直是藜麦新品种选育的一大难题。”尹航说,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的出现为藜麦育种带来了曙光,和传统的育种方法相比,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提供的育种方法具有诱发变异新品种选育周期短的优势,非常适合藜麦诱变育种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当季诱变处理藜麦群体中,存在早熟、多分枝以及穗大等突变株,对比CK在产量上约增产百分之十左右,藜麦选育工作有望进入快车道。

目前,经粗略统计,初步筛选出80多个突变体,有六七种突变类型,诱变效果很理想。

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总工程师许德春介绍,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是我国第一座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示范平台,填补了我国农业科研用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的空白。这套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和传统的育种方法相比,具有相对生物学效应高、辐射损伤后修复效应小、突变谱广、突变率高、诱变后代稳定快、诱发变异新品种选育周期短的特点。非常适合我国植物诱变育种研究和应用的需要。而且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安全性高,相比Co-60放射源要小型化,不产生环境污染,方便在实验室部署。

去年在三亚“落户”后,已经为海南省各大院校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等60多家单位进行辐射诱变育种,涵盖玉米、大豆、水稻以及海南红毛丹等热带植物,通过诱变使得作物的DNA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一个新的品种,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和新的种质资源。

“我们现在已经处理了3000多份材料,为海南的新品种选育工作贡献一份力。”许德春说,今年将和海南相关部门以及国家南繁育种单位共同签署联合研究的协议,研究适合于海南特点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的新品种选育,为南繁育种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