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邀请30位读者座谈交流
《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邀请30位读者座谈交流

三亚新闻网1月4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1月3日是《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的日子,抚今追昔,风雨兼程,离不开万千读者的支持与爱护。为了感恩和回馈读者,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当天,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特邀各行各业的读者代表30人,参加集团旗下《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会议气氛热烈,读者代表畅所欲言,逐一讲述了自己和报纸的情意,同时为《三亚日报》的发展建言献策,祝福《三亚日报》在媒体融合转型之路上越来越好。

1月3日下午,《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在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第二会议室举行,吸引了众多热心读者参加。 记者 袁永东 摄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成立以来,勇于担当,锐意进取,进一步扩展了三亚日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受众覆盖能力和影响范围,进一步大力创新新媒体传播路径,全平台粉丝数从不足50万跃升至300多万。2020年7月组建国际传播部,2020年10月成立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国际传播中心,简称‘三亚国际传播中心SICC’,‘Go Sanya’海媒平台账号粉丝量合计突破150万,累计发帖超5000条,主页总曝光量超过1亿次。”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1月3日下午,《三亚日报》热心读者、荣获2021年度“三亚好人”称号的孙锦琳(中)在座谈会上展示自己收藏的《三亚日报》。 记者 袁永东 摄

交流座谈中,读者代表推心置腹,说起自己和《三亚日报》的结缘故事,真情流露,娓娓道来。大家回忆了一系列难忘的《三亚日报》重点稿件,对老编辑、记者的名字如亲人般熟悉。读者有些带着最难忘的报纸来参会,有些带着自己作的词来庆贺,有些则带着满满的感激来赴约……同时,大家纷纷献出“智囊”,从创意策划、报道思路、报道题材、版面架构、媒体融合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建议。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巨波向支持《三亚日报》的读者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大家对《三亚日报》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厚爱,并简要回顾了《三亚日报》30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在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将不断增强新闻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更执着的新闻坚守、过硬的新闻品格、强大的新闻力量,全力为三亚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和转型发展的示范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在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社情民意、传播先进文化的道路上续写新的荣光。

原标题:

《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邀请30位读者座谈交流

守正创新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铁杆读者韦诗赋: 以一首词献礼《三亚日报》

“破晓天开播雅言。创刊三十凯歌连。”1月3日,在《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上,一位读者激情澎湃现场吟词,赢得掌声不断。

这位读者是《三亚日报》的老朋友——韦诗赋。

韦诗赋,今年65岁,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三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乐东黎族自治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天之涯美术馆客座教授。在《中国文化报》《中华诗词》《人民资讯》《中国诗歌网》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400多篇。曾荣获全国、全球华人古体诗词邀请赛一等奖、银奖。

“《三亚日报》创刊30年,我也看了《三亚日报》30年。它对我而言,不仅是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韦诗赋直言,非常感谢《三亚日报》给爱好写作的他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至今他已在《三亚日报》上陆续发表了逾200篇作品,早已与《三亚日报》紧紧相连。为此,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浣溪沙·《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感怀

破晓天开播雅言。创刊三十凯歌连。鹿城传飏韵千篇。

多彩图文芳草壮,墨人不辍若琴弦。唱音悠远筑清圆。

字字铿锵,句句振奋。

“《三亚日报》的明天会更好!也希望《三亚日报》能多增加点副刊,为爱好文学的人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平台。” 韦诗赋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法国老船长”高德华: 为《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送祝福

1月3日,在《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上,《三亚日报》的老朋友高德华来到现场送上祝福。

2010年,高德华受邀担任中国最新游艇码头开发项目的负责人。2020年9月底,法国人高德华从三亚民警手中接过一张薄薄的硬质卡片——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成为三亚首位获得永久居留身份的外籍人员。

2024年是高德华来三亚的第14个年头,这期间,《三亚日报》采写并发布了《法国老船长高德华——情定三亚 书写传奇》《三亚外籍游艇专家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章》《建设海南自贸港 我们都不是“外人”》《外籍友人在三亚“扫年货” 看春晚发红包 》等多篇与高德华有关的报道,记录他在三亚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

如今,高德华除了兼顾游艇码头的工作,还开了一家艺术中心,助力三亚文化艺术发展。

“祝愿三亚、《三亚日报》的明天更好!也建议三亚举办大型活动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高德华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孙毓雄烈士后人点赞《三亚日报》: “我与《三亚日报》有不解之缘”

“谢谢《三亚日报》!是《三亚日报》的报道,让我爷爷能够魂归故里,圆了我们一家人几十年来的梦。” 1月3日,孙毓雄烈士的孙女孙海燕参加了《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座谈会上,孙海燕热泪盈眶,激动地向《三亚日报》表达感谢。

据悉,2021年5月13日,《三亚日报》整版刊发《孙毓雄:三亚富家公子变卖家产投身抗日》一文,报道了孙毓雄烈士为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不惜变卖家产,瞒着家人加入共产党,北上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求学抗日军政大学,后根据中央指示挺进敌后根据地的事迹。1939年,孙毓雄不幸被捕,1942年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7岁。孙毓雄烈士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报道发出后,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崖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推进孙毓雄烈士遗骸寻找工作,多次与西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并派出工作人员陪同孙海燕远赴西安悼念。

2021年6月24日14时15分,孙海燕双手捧着装有孙毓雄烈士牺牲地黄土的骨灰盒,走下落地三亚的飞机。当日16时30分,孙海燕一家将骨灰盒下葬在崖州区梅山海边的一片松树林里。孙毓雄烈士终于魂归故土。

同年7月1日下午,孙海燕与家人带着一面写有“妙笔著文显担当 英雄后代梦得圆”的锦旗来到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感谢《三亚日报》深入报道孙毓雄烈士的革命事迹,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帮助他们一家让爷爷魂归故里。

“自己与《三亚日报》的缘分早在十几年前就结下了。”孙海燕回忆,十几年前的一天,在阅读《三亚日报》之时,她偶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申请安居房的报道,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照新闻上的指引申请。经过层层审批后,最终申请成功。

“30周年,三十而立,三十而已。《三亚日报》正值壮年,它是那么的朝气蓬勃,我们这些老朋友会一直支持它,希望《三亚日报》继续讲好三亚故事。”孙海燕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1704331440857058745.png

“90”后小伙李鸿民: “《三亚日报》把我从泥潭里救上来”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听说了李鸿民的故事,十分触动。于是我便多方打听找到了李鸿民本人,第一次见到他时,很难想象他身上的担子如此沉重,他看上去是那么的阳光。”《三亚日报》记者杨洋感叹。

自李鸿民2岁以来,他家的家庭成员接二连三地罹患同一重病。屋漏偏逢连夜雨,外婆和舅舅不幸离世,家人仅剩下年迈瘫痪的外公及患病的妈妈、姨妈。面对无法自理的家人,李鸿民二话没说,辞职回家,甘愿成为家庭的守护者……2017年7月,《三亚日报》记者深入吉阳区大茅村委会太葵村,来到李鸿民身边,之后追踪几年,报道了李鸿民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李鸿民的故事经过《三亚日报》挖掘、独家报道,并通过网络传播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无数读者、网友向他发来祝福。2017年9月12日,省内8家媒体聚集太葵村,多方位、多角度对李鸿民孝老爱亲的故事进行采访。经过媒体的共同报道,李鸿民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后来,李鸿民入选三亚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感动海南”2017十大年度人物及“中国好人榜”等。

“我非常感谢《三亚日报》,如果不是《三亚日报》当时的坚持,我可能都挺不过来,是他们把我从泥潭里救上来的。”提到往事,李鸿民有些许哽咽,“经《三亚日报》报道后,政府各级部门纷纷上门慰问,切切实实给我们家解决了很多困难。社会上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向我伸出援手,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温暖。”

如今,李鸿民经过努力学习,种植了蔬菜,还养了些家禽。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越来越有盼头。

“过了6年多,《三亚日报》记者还是会时常和我联系,关心我的生活。我真的很感动,谢谢《三亚日报》记者,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里的光。”李鸿民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新闻多一点  

记者手记:追光筑梦, 《三亚日报》一直在路上

座谈会上,有笑声,有掌声;有回顾,有展望;有建议,有期盼;有激励,有鞭策。读者代表的心声,让在场的三亚传媒人感动不已。

30名读者代表,既有老三亚人、新三亚人、也有外国友人。不同的身份,同样的心愿。

这30年,我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实现从零到有,从小到大。从周报到一周双报,再到日报,从黑白印刷到天天彩印,再到开设微信公众号、创办网站和大三亚APP,形成新媒体矩阵,《三亚日报》不断自我迭代升级,但无论媒体形态怎么改变,党报的初心始终不变。

这30年,我们记录了时代变迁,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小巷,我们走得很踏实。采编队伍始终坚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用力。大家将镜头、笔端对准基层一线,扎根人民、融入人民,记录伟大时代,唱响奋进凯歌。

这30年,我们见证了鹿城发展,从渔村小城到国际旅游胜地,我们走得很坚定。30载风雨兼程,《三亚日报》与三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将以创刊30周年为新的起点,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追光筑梦,我们一直在路上。

(冯晨阳)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4-05-06 07: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2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4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4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5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15:51
来源:央视网
《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邀请30位读者座谈交流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1-04 06:52:38

三亚新闻网1月4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1月3日是《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的日子,抚今追昔,风雨兼程,离不开万千读者的支持与爱护。为了感恩和回馈读者,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当天,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特邀各行各业的读者代表30人,参加集团旗下《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会议气氛热烈,读者代表畅所欲言,逐一讲述了自己和报纸的情意,同时为《三亚日报》的发展建言献策,祝福《三亚日报》在媒体融合转型之路上越来越好。

1月3日下午,《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在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第二会议室举行,吸引了众多热心读者参加。 记者 袁永东 摄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成立以来,勇于担当,锐意进取,进一步扩展了三亚日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受众覆盖能力和影响范围,进一步大力创新新媒体传播路径,全平台粉丝数从不足50万跃升至300多万。2020年7月组建国际传播部,2020年10月成立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国际传播中心,简称‘三亚国际传播中心SICC’,‘Go Sanya’海媒平台账号粉丝量合计突破150万,累计发帖超5000条,主页总曝光量超过1亿次。”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1月3日下午,《三亚日报》热心读者、荣获2021年度“三亚好人”称号的孙锦琳(中)在座谈会上展示自己收藏的《三亚日报》。 记者 袁永东 摄

交流座谈中,读者代表推心置腹,说起自己和《三亚日报》的结缘故事,真情流露,娓娓道来。大家回忆了一系列难忘的《三亚日报》重点稿件,对老编辑、记者的名字如亲人般熟悉。读者有些带着最难忘的报纸来参会,有些带着自己作的词来庆贺,有些则带着满满的感激来赴约……同时,大家纷纷献出“智囊”,从创意策划、报道思路、报道题材、版面架构、媒体融合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建议。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巨波向支持《三亚日报》的读者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大家对《三亚日报》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厚爱,并简要回顾了《三亚日报》30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在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将不断增强新闻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更执着的新闻坚守、过硬的新闻品格、强大的新闻力量,全力为三亚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和转型发展的示范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在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社情民意、传播先进文化的道路上续写新的荣光。

原标题:

《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邀请30位读者座谈交流

守正创新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铁杆读者韦诗赋: 以一首词献礼《三亚日报》

“破晓天开播雅言。创刊三十凯歌连。”1月3日,在《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上,一位读者激情澎湃现场吟词,赢得掌声不断。

这位读者是《三亚日报》的老朋友——韦诗赋。

韦诗赋,今年65岁,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三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乐东黎族自治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天之涯美术馆客座教授。在《中国文化报》《中华诗词》《人民资讯》《中国诗歌网》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400多篇。曾荣获全国、全球华人古体诗词邀请赛一等奖、银奖。

“《三亚日报》创刊30年,我也看了《三亚日报》30年。它对我而言,不仅是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韦诗赋直言,非常感谢《三亚日报》给爱好写作的他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至今他已在《三亚日报》上陆续发表了逾200篇作品,早已与《三亚日报》紧紧相连。为此,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浣溪沙·《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感怀

破晓天开播雅言。创刊三十凯歌连。鹿城传飏韵千篇。

多彩图文芳草壮,墨人不辍若琴弦。唱音悠远筑清圆。

字字铿锵,句句振奋。

“《三亚日报》的明天会更好!也希望《三亚日报》能多增加点副刊,为爱好文学的人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平台。” 韦诗赋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法国老船长”高德华: 为《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送祝福

1月3日,在《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上,《三亚日报》的老朋友高德华来到现场送上祝福。

2010年,高德华受邀担任中国最新游艇码头开发项目的负责人。2020年9月底,法国人高德华从三亚民警手中接过一张薄薄的硬质卡片——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成为三亚首位获得永久居留身份的外籍人员。

2024年是高德华来三亚的第14个年头,这期间,《三亚日报》采写并发布了《法国老船长高德华——情定三亚 书写传奇》《三亚外籍游艇专家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章》《建设海南自贸港 我们都不是“外人”》《外籍友人在三亚“扫年货” 看春晚发红包 》等多篇与高德华有关的报道,记录他在三亚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

如今,高德华除了兼顾游艇码头的工作,还开了一家艺术中心,助力三亚文化艺术发展。

“祝愿三亚、《三亚日报》的明天更好!也建议三亚举办大型活动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高德华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孙毓雄烈士后人点赞《三亚日报》: “我与《三亚日报》有不解之缘”

“谢谢《三亚日报》!是《三亚日报》的报道,让我爷爷能够魂归故里,圆了我们一家人几十年来的梦。” 1月3日,孙毓雄烈士的孙女孙海燕参加了《三亚日报》创刊30周年读者座谈会。座谈会上,孙海燕热泪盈眶,激动地向《三亚日报》表达感谢。

据悉,2021年5月13日,《三亚日报》整版刊发《孙毓雄:三亚富家公子变卖家产投身抗日》一文,报道了孙毓雄烈士为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不惜变卖家产,瞒着家人加入共产党,北上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求学抗日军政大学,后根据中央指示挺进敌后根据地的事迹。1939年,孙毓雄不幸被捕,1942年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7岁。孙毓雄烈士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报道发出后,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崖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推进孙毓雄烈士遗骸寻找工作,多次与西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并派出工作人员陪同孙海燕远赴西安悼念。

2021年6月24日14时15分,孙海燕双手捧着装有孙毓雄烈士牺牲地黄土的骨灰盒,走下落地三亚的飞机。当日16时30分,孙海燕一家将骨灰盒下葬在崖州区梅山海边的一片松树林里。孙毓雄烈士终于魂归故土。

同年7月1日下午,孙海燕与家人带着一面写有“妙笔著文显担当 英雄后代梦得圆”的锦旗来到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感谢《三亚日报》深入报道孙毓雄烈士的革命事迹,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帮助他们一家让爷爷魂归故里。

“自己与《三亚日报》的缘分早在十几年前就结下了。”孙海燕回忆,十几年前的一天,在阅读《三亚日报》之时,她偶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申请安居房的报道,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照新闻上的指引申请。经过层层审批后,最终申请成功。

“30周年,三十而立,三十而已。《三亚日报》正值壮年,它是那么的朝气蓬勃,我们这些老朋友会一直支持它,希望《三亚日报》继续讲好三亚故事。”孙海燕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1704331440857058745.png

“90”后小伙李鸿民: “《三亚日报》把我从泥潭里救上来”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听说了李鸿民的故事,十分触动。于是我便多方打听找到了李鸿民本人,第一次见到他时,很难想象他身上的担子如此沉重,他看上去是那么的阳光。”《三亚日报》记者杨洋感叹。

自李鸿民2岁以来,他家的家庭成员接二连三地罹患同一重病。屋漏偏逢连夜雨,外婆和舅舅不幸离世,家人仅剩下年迈瘫痪的外公及患病的妈妈、姨妈。面对无法自理的家人,李鸿民二话没说,辞职回家,甘愿成为家庭的守护者……2017年7月,《三亚日报》记者深入吉阳区大茅村委会太葵村,来到李鸿民身边,之后追踪几年,报道了李鸿民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李鸿民的故事经过《三亚日报》挖掘、独家报道,并通过网络传播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无数读者、网友向他发来祝福。2017年9月12日,省内8家媒体聚集太葵村,多方位、多角度对李鸿民孝老爱亲的故事进行采访。经过媒体的共同报道,李鸿民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后来,李鸿民入选三亚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感动海南”2017十大年度人物及“中国好人榜”等。

“我非常感谢《三亚日报》,如果不是《三亚日报》当时的坚持,我可能都挺不过来,是他们把我从泥潭里救上来的。”提到往事,李鸿民有些许哽咽,“经《三亚日报》报道后,政府各级部门纷纷上门慰问,切切实实给我们家解决了很多困难。社会上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向我伸出援手,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温暖。”

如今,李鸿民经过努力学习,种植了蔬菜,还养了些家禽。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越来越有盼头。

“过了6年多,《三亚日报》记者还是会时常和我联系,关心我的生活。我真的很感动,谢谢《三亚日报》记者,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里的光。”李鸿民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新闻多一点  

记者手记:追光筑梦, 《三亚日报》一直在路上

座谈会上,有笑声,有掌声;有回顾,有展望;有建议,有期盼;有激励,有鞭策。读者代表的心声,让在场的三亚传媒人感动不已。

30名读者代表,既有老三亚人、新三亚人、也有外国友人。不同的身份,同样的心愿。

这30年,我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实现从零到有,从小到大。从周报到一周双报,再到日报,从黑白印刷到天天彩印,再到开设微信公众号、创办网站和大三亚APP,形成新媒体矩阵,《三亚日报》不断自我迭代升级,但无论媒体形态怎么改变,党报的初心始终不变。

这30年,我们记录了时代变迁,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小巷,我们走得很踏实。采编队伍始终坚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用力。大家将镜头、笔端对准基层一线,扎根人民、融入人民,记录伟大时代,唱响奋进凯歌。

这30年,我们见证了鹿城发展,从渔村小城到国际旅游胜地,我们走得很坚定。30载风雨兼程,《三亚日报》与三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将以创刊30周年为新的起点,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追光筑梦,我们一直在路上。

(冯晨阳)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