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联|寻找一些浪漫的“东西”
梅联|寻找一些浪漫的“东西”

■梅联社区

原为角头村,位于崖州区西部,距三亚市主城区约65公里,东邻梅西村,西与乐东龙栖湾交界,南朝南海,北靠青岭山脉。

梅联社区是一个渔业村庄,是三亚市的革命老区之一,附近的角头湾是三亚最西部的处女海湾。

航拍梅联社区角头鼻海滩。 记者 李学仕 摄

在小红书上发现梅联社区“共生艺术计划”的招募后,张浩立刻与项目负责人吴扶遥取得联系,并毫不犹豫地打包好行李,奔赴三亚。

8月下旬,这位山东小伙在海边的小村庄里,遇到了来自北京的刘益彤。两个人以及稍后为同一目标而赶到的小伙伴们,一直在梅联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迎来9月30日的艺术展出。

梅联社区里的一处“艺术墙”,这样的即兴创作在村里随处可见。 记者 王鑫 摄

张浩的作品叫作《凝视》,他将自己拍摄的100张人像融合成一张,截取出眼睛的部分,制作成幕布树到海边,那双巨大的眼睛望向无尽的远方——

一个又一个艺术项目在梅联落地,就像那些脚下的沙子形成细密的像素,如一股浪漫的海风吹拂着近在咫尺的这个村庄。

东边锣,西边鼓

进入梅联不远,竹林环绕的院子里,一位村民正使用简易的卡拉OK装备唱歌。两位路过的游客驻足听了一会,又沿着竹林下的小路前往一家民宿。

梅联的“浪漫主义色彩”,自古有之。

站在沙滩上,可以看到角头湾海域有两座海岛——东锣岛和西鼓岛,也就是清光绪《崖州志》记载的“西大、小玳瑁洲”。

三亚市实验中学退休高级教师黄家华介绍,关于“大、小玳瑁洲”,在古籍中有不同版本的解读。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载:“大、小玳瑁洲,大洲在州东南临川场海中,小洲在州西南黎伏乡海中,皆以形名。俗又传玳瑁常在此育卵。”

此后的明万历《琼州府志》和清代康熙、乾隆《崖州志》都因袭《琼台志》。光绪《崖州志》没有盲从前人,自成一说:“东大、小玳瑁洲,大洲在临川场海中,离三亚二十余里,周围三十里”,“东十里有小洲,周围十三里,与大洲对峙。”而“西大、小玳瑁洲,在龙栖湾海中。”明确区分了三亚湾和龙栖湾一东一西,都有一对玳瑁洲,并详细说明了三亚湾里的大洲和小洲,即现存的西岛和东岛。

光绪《崖州志》的具体记载为:“角头湾,在梅西村西南”、“两峰对峙,相去十里余,秀如翠螺。小洲石洞中产燕窝,品最珍”。

关于东锣岛和西鼓岛的一些传说,充满着浪漫色彩。

据传,东锣岛又名东郎岛,与西鼓岛(又名玉女岛)隔海相望,得名源自仙女和普通渔民相爱而被王母娘娘罚为两座小岛的神话故事。

梅联社区精心打造的社区景观带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赏。 记者 李学仕 摄

另一种说法是,传说观音娘娘率领百姓挑土填海,防止海啸淹村毁田,她肩担的左边是摇篮形筐,右边是畚箕形筐。突然她挑的扁担被压断,左右两个箩筐一下子掉进海里,便化成两座小岛。远远望去,两岛如两扇大门相望,使整个港湾显得峥嵘而壮观,岛上风光宜人,拥有珊瑚礁、海滩岩、砾石滩和植被景观等地质环境。

梅联社区的景点还有鼻头湾、海昌后等,鼻头湾以宽阔的沙滩地块、奇石、落日为特点;海昌后以千姿百态的巨石形成自然景观。相传天上七名仙客下凡被此地美景迷住,流连忘返,惹天王大怒,顿时天雷滚滚,逼其上天。如今,这里存有仙客“住过”的石洞、石房和用过的石桌、石凳,以及“天雷炸劈”的石柱(雷公柱),后人也把此地称为七仙拗、龙公岭。

“神秘”西鼓岛

关于东锣西鼓,出生于梅联的网友“我的草莓你的美”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其在文章里说,向大海望去,东锣岛就像两面凌波横卧的铜锣,而西鼓岛则像一个竖立的腰鼓,在海潮的冲击和浪涛的敲打下轰然作响,隐隐约约像铿锵的锣声鼓点,似乎在祈福一方平安、年丰岁稔。

两岛之中,东锣岛离梅联较近,且岛上地势平缓,岛北有一片沙滩可靠泊船只,岛上盛产石灰石,以前附近村庄建筑所需的石灰石大都从东锣岛采集。人们熟悉东锣岛,就像熟悉脚下的土地。西鼓岛则相对较远,一般人很少有机会窥探它的“庐山真面目”,多少有点神秘的色彩。

西鼓岛地形险峻,从北向南陡然抬升,坡度很大,环岛岩礁嶙峋,没有地方可停靠船只。岛北地势稍缓,岛南则壁立千仞,下面波浪汹涌,仰望不见岛顶。在凹下的峭壁上,栖息着一种有3个脚趾的金丝燕,其所产的燕窝,是一种难得的滋补品。

“我的草莓你的美”说了一件挺浪漫的事:“西鼓岛顶有一灯塔,当年因为修建它,辟了一条小路直通岛顶。小时候,我们喜欢晚上站在村边眺望夜色中的西鼓岛,数着灯塔上闪烁的灯光,每数到第12声的时候,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灯塔上的灯又亮了起来。”

听村里的老人讲,西鼓岛上栖息着许多鸟类,除了金丝燕外,还有各种海鸟,最为奇特的是一对大海雕。这对海雕翅展有两米多,以捕猎鱼类和海蛇为食。“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渔民曾上岛带回一对雏雕,茸毛未脱。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岛上海雕的数量不见增多,就这对海雕在岛上厮守着,它们的子孙们长大后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

岛上还生长着一种螃蟹,个体与青蟹相仿,蟹壳呈暗红褐色,食物以腐烂树叶为主,还可爬上树觅食野果。这种蟹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药疗价值,据说用其熬粥食用能驱风去湿。正因为如此,村里的渔民不时上岛捉蟹。据介绍,捉这种螃蟹的最好时机是大雨后的晚上,风雨把枯枝烂叶都摇落到地上,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且洞穴浸水,不能在内久待,都会爬出来觅食。

至于东锣岛,5年前曾有媒体人登岛探秘,发现那里有人活动的痕迹,甚至存有一间简易房屋,个中故事,不为人知。

文艺村庄,有点东西

张浩与刘益彤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都是第一次来到梅联,也是第一次见到吴扶遥。

夜色中,几位“文艺青年”在海边合影,他们的身后是用树枝和悬挂的照片组成的艺术作品。 记者 王鑫 摄

中民文化传媒发展(三亚)有限公司梅联项目负责人吴扶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半。“对梅联的打造,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次关于传统乡村从经济到文化有机更新的发展计划、一次新乡野文化的重塑、一场乡村的‘文化表白’。”她说,对于三亚一个乡村“升级改造”的此类定位,并不多见。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初因为村民对他们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有过“小摩擦”。在这位曾经感觉委屈的东北姑娘眼里就“根本不算个事”,现在,村中阿婆的一个“摸头杀”,可以让她的心里美得花枝招展。

吴扶遥们与梅联形成关系之初,对这里的原生村庄氛围、三亚城市文化现状与未来发展、海南文化及消费市场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吴扶遥说,“我们觉得梅联的存在和发展一定不是独立的,一定是与三亚、海南的城市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它应该是城市的一个文化内容,而非仅仅为一个自娱自乐的村庄,它是可以为城市、城市消费者、度假人群等创造更加有趣的情绪价值和消费体验的。”

这些思考和研究,成为他们重新定位梅联和改变梅联的重要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借此打造一个在整个三亚都有独特价值的“乡村品牌”,走的也是另一个路线:让梅联成为一个以乡野文化、自然人文、潮流艺术为一体的独立乡村品牌、一个倡导松弛休闲愉悦时髦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

吴扶遥说,他们给予梅联的定位是“全年轻力生活方式社区”,年轻力是一种能量、一种态度,它与年龄无关,它是生命的力量,是生活意义的有力表达。

梅联村的有机更新从“品牌梅联”“产业梅联”“生态梅联”三个步骤展开,同步发展“村民计划”“共生艺术计划”“商业共创计划”,从文化、经济的不同角度重塑村庄,这是一个乡村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厚此薄彼。

以梅联社区传统渔民出海、候海、回海为主题的原创定制特色舞蹈表演,充分展现了梅联社区的渔村文化特色。 记者 李学仕 摄

从2022年4月正式启动梅联有机更新至今,“品牌塑造”板块举办文化节庆6场,包括“乡下生活节·你好中秋”“全域乡野艺术发生地启动展”“渔货节”“村民计划发布”“共生艺术计划落地群展·织梦派对”等,单次参加活动的人数约千人次。

吴扶遥说:“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深度感受和体验梅联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过程中给大家带来的趣味与能量。”

一年半的时间里,吴扶遥明显感受到村民的融入度、配合度与荣誉感越来越强,包容性与对新鲜事物的参与性也越来越强。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消费人群的变化。梅联之前的消费人群以“候鸟”、环岛旅行游客为主,之后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年轻游客和拥有“有趣灵魂”的人们来到村子体验、消费——

大家好奇的是:这是三亚的村庄吗?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王雪杉 赖丹丹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梅联|寻找一些浪漫的“东西”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3-10-24 06:51:34

■梅联社区

原为角头村,位于崖州区西部,距三亚市主城区约65公里,东邻梅西村,西与乐东龙栖湾交界,南朝南海,北靠青岭山脉。

梅联社区是一个渔业村庄,是三亚市的革命老区之一,附近的角头湾是三亚最西部的处女海湾。

航拍梅联社区角头鼻海滩。 记者 李学仕 摄

在小红书上发现梅联社区“共生艺术计划”的招募后,张浩立刻与项目负责人吴扶遥取得联系,并毫不犹豫地打包好行李,奔赴三亚。

8月下旬,这位山东小伙在海边的小村庄里,遇到了来自北京的刘益彤。两个人以及稍后为同一目标而赶到的小伙伴们,一直在梅联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迎来9月30日的艺术展出。

梅联社区里的一处“艺术墙”,这样的即兴创作在村里随处可见。 记者 王鑫 摄

张浩的作品叫作《凝视》,他将自己拍摄的100张人像融合成一张,截取出眼睛的部分,制作成幕布树到海边,那双巨大的眼睛望向无尽的远方——

一个又一个艺术项目在梅联落地,就像那些脚下的沙子形成细密的像素,如一股浪漫的海风吹拂着近在咫尺的这个村庄。

东边锣,西边鼓

进入梅联不远,竹林环绕的院子里,一位村民正使用简易的卡拉OK装备唱歌。两位路过的游客驻足听了一会,又沿着竹林下的小路前往一家民宿。

梅联的“浪漫主义色彩”,自古有之。

站在沙滩上,可以看到角头湾海域有两座海岛——东锣岛和西鼓岛,也就是清光绪《崖州志》记载的“西大、小玳瑁洲”。

三亚市实验中学退休高级教师黄家华介绍,关于“大、小玳瑁洲”,在古籍中有不同版本的解读。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载:“大、小玳瑁洲,大洲在州东南临川场海中,小洲在州西南黎伏乡海中,皆以形名。俗又传玳瑁常在此育卵。”

此后的明万历《琼州府志》和清代康熙、乾隆《崖州志》都因袭《琼台志》。光绪《崖州志》没有盲从前人,自成一说:“东大、小玳瑁洲,大洲在临川场海中,离三亚二十余里,周围三十里”,“东十里有小洲,周围十三里,与大洲对峙。”而“西大、小玳瑁洲,在龙栖湾海中。”明确区分了三亚湾和龙栖湾一东一西,都有一对玳瑁洲,并详细说明了三亚湾里的大洲和小洲,即现存的西岛和东岛。

光绪《崖州志》的具体记载为:“角头湾,在梅西村西南”、“两峰对峙,相去十里余,秀如翠螺。小洲石洞中产燕窝,品最珍”。

关于东锣岛和西鼓岛的一些传说,充满着浪漫色彩。

据传,东锣岛又名东郎岛,与西鼓岛(又名玉女岛)隔海相望,得名源自仙女和普通渔民相爱而被王母娘娘罚为两座小岛的神话故事。

梅联社区精心打造的社区景观带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赏。 记者 李学仕 摄

另一种说法是,传说观音娘娘率领百姓挑土填海,防止海啸淹村毁田,她肩担的左边是摇篮形筐,右边是畚箕形筐。突然她挑的扁担被压断,左右两个箩筐一下子掉进海里,便化成两座小岛。远远望去,两岛如两扇大门相望,使整个港湾显得峥嵘而壮观,岛上风光宜人,拥有珊瑚礁、海滩岩、砾石滩和植被景观等地质环境。

梅联社区的景点还有鼻头湾、海昌后等,鼻头湾以宽阔的沙滩地块、奇石、落日为特点;海昌后以千姿百态的巨石形成自然景观。相传天上七名仙客下凡被此地美景迷住,流连忘返,惹天王大怒,顿时天雷滚滚,逼其上天。如今,这里存有仙客“住过”的石洞、石房和用过的石桌、石凳,以及“天雷炸劈”的石柱(雷公柱),后人也把此地称为七仙拗、龙公岭。

“神秘”西鼓岛

关于东锣西鼓,出生于梅联的网友“我的草莓你的美”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其在文章里说,向大海望去,东锣岛就像两面凌波横卧的铜锣,而西鼓岛则像一个竖立的腰鼓,在海潮的冲击和浪涛的敲打下轰然作响,隐隐约约像铿锵的锣声鼓点,似乎在祈福一方平安、年丰岁稔。

两岛之中,东锣岛离梅联较近,且岛上地势平缓,岛北有一片沙滩可靠泊船只,岛上盛产石灰石,以前附近村庄建筑所需的石灰石大都从东锣岛采集。人们熟悉东锣岛,就像熟悉脚下的土地。西鼓岛则相对较远,一般人很少有机会窥探它的“庐山真面目”,多少有点神秘的色彩。

西鼓岛地形险峻,从北向南陡然抬升,坡度很大,环岛岩礁嶙峋,没有地方可停靠船只。岛北地势稍缓,岛南则壁立千仞,下面波浪汹涌,仰望不见岛顶。在凹下的峭壁上,栖息着一种有3个脚趾的金丝燕,其所产的燕窝,是一种难得的滋补品。

“我的草莓你的美”说了一件挺浪漫的事:“西鼓岛顶有一灯塔,当年因为修建它,辟了一条小路直通岛顶。小时候,我们喜欢晚上站在村边眺望夜色中的西鼓岛,数着灯塔上闪烁的灯光,每数到第12声的时候,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灯塔上的灯又亮了起来。”

听村里的老人讲,西鼓岛上栖息着许多鸟类,除了金丝燕外,还有各种海鸟,最为奇特的是一对大海雕。这对海雕翅展有两米多,以捕猎鱼类和海蛇为食。“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渔民曾上岛带回一对雏雕,茸毛未脱。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岛上海雕的数量不见增多,就这对海雕在岛上厮守着,它们的子孙们长大后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

岛上还生长着一种螃蟹,个体与青蟹相仿,蟹壳呈暗红褐色,食物以腐烂树叶为主,还可爬上树觅食野果。这种蟹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药疗价值,据说用其熬粥食用能驱风去湿。正因为如此,村里的渔民不时上岛捉蟹。据介绍,捉这种螃蟹的最好时机是大雨后的晚上,风雨把枯枝烂叶都摇落到地上,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且洞穴浸水,不能在内久待,都会爬出来觅食。

至于东锣岛,5年前曾有媒体人登岛探秘,发现那里有人活动的痕迹,甚至存有一间简易房屋,个中故事,不为人知。

文艺村庄,有点东西

张浩与刘益彤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都是第一次来到梅联,也是第一次见到吴扶遥。

夜色中,几位“文艺青年”在海边合影,他们的身后是用树枝和悬挂的照片组成的艺术作品。 记者 王鑫 摄

中民文化传媒发展(三亚)有限公司梅联项目负责人吴扶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半。“对梅联的打造,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次关于传统乡村从经济到文化有机更新的发展计划、一次新乡野文化的重塑、一场乡村的‘文化表白’。”她说,对于三亚一个乡村“升级改造”的此类定位,并不多见。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初因为村民对他们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有过“小摩擦”。在这位曾经感觉委屈的东北姑娘眼里就“根本不算个事”,现在,村中阿婆的一个“摸头杀”,可以让她的心里美得花枝招展。

吴扶遥们与梅联形成关系之初,对这里的原生村庄氛围、三亚城市文化现状与未来发展、海南文化及消费市场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吴扶遥说,“我们觉得梅联的存在和发展一定不是独立的,一定是与三亚、海南的城市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它应该是城市的一个文化内容,而非仅仅为一个自娱自乐的村庄,它是可以为城市、城市消费者、度假人群等创造更加有趣的情绪价值和消费体验的。”

这些思考和研究,成为他们重新定位梅联和改变梅联的重要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借此打造一个在整个三亚都有独特价值的“乡村品牌”,走的也是另一个路线:让梅联成为一个以乡野文化、自然人文、潮流艺术为一体的独立乡村品牌、一个倡导松弛休闲愉悦时髦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

吴扶遥说,他们给予梅联的定位是“全年轻力生活方式社区”,年轻力是一种能量、一种态度,它与年龄无关,它是生命的力量,是生活意义的有力表达。

梅联村的有机更新从“品牌梅联”“产业梅联”“生态梅联”三个步骤展开,同步发展“村民计划”“共生艺术计划”“商业共创计划”,从文化、经济的不同角度重塑村庄,这是一个乡村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厚此薄彼。

以梅联社区传统渔民出海、候海、回海为主题的原创定制特色舞蹈表演,充分展现了梅联社区的渔村文化特色。 记者 李学仕 摄

从2022年4月正式启动梅联有机更新至今,“品牌塑造”板块举办文化节庆6场,包括“乡下生活节·你好中秋”“全域乡野艺术发生地启动展”“渔货节”“村民计划发布”“共生艺术计划落地群展·织梦派对”等,单次参加活动的人数约千人次。

吴扶遥说:“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深度感受和体验梅联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过程中给大家带来的趣味与能量。”

一年半的时间里,吴扶遥明显感受到村民的融入度、配合度与荣誉感越来越强,包容性与对新鲜事物的参与性也越来越强。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消费人群的变化。梅联之前的消费人群以“候鸟”、环岛旅行游客为主,之后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年轻游客和拥有“有趣灵魂”的人们来到村子体验、消费——

大家好奇的是:这是三亚的村庄吗?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王雪杉 赖丹丹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