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打出治污“组合拳” 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
三亚:打出治污“组合拳” 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发展之要,关系经济发展、关乎百姓民生。

三亚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生态是三亚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如今,优良的水环境成为三亚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近年来,三亚始终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六水共治”工作,在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等方面持续发力,抓好抓实“一河一策”,打出城镇+农村的治污“组合拳”,全方位保障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提升,为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新标杆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三亚河水清岸绿,景色优美。

水中的变化——铁腕治污水

寒露时节,三亚河静静地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和天空投映的蓝色交相辉映,白鹭不时低空飞过。

贯穿三亚城区的三亚河,也被称作三亚的“母亲河”。曾经由于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使河流长期处于黑臭水体状态。谈起之前对三亚河的印象,土生土长的市民陈太钦对记者连连摆手:“那时候的三亚河垃圾、污水、污泥……臭气熏天,每次从河边走过都要加快脚步。”

为了让“母亲河”恢复生机,近年来,以三亚河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三亚开展了上游水源地保护、沿河清淤疏浚、面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以及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再生水回用甚至跨流域调水等工作。2020年4月,三亚河实现了水体的长制久清。

既要“治河”,也要“管河、护河”。从开展“河道网格化管理”,到实行“河长制”,再到推进“六水共治”工作……三亚以常态化铁腕治污措施,实现了河道管理制度化、保洁标准化、覆盖全域化、督查常态化、责任精细化、保障一体化。河长制实现了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六水共治”攻坚战打响后,三亚更是将河湖长制与“六水共治”融合推进,形成“1+8+8”治水新格局,即1个治水工作领导小组+8大流域组+8个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流域组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纳入专班成员单位,统筹海陆、水岸、城乡关系,将流域的水体治理与控源截污、生态提升、活水保质、面源消减、景观提升、土地开发等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如今的三亚河已不见往日的污臭,行走于岸边,只见白鹭翩翩,鸟翔鱼跃。月川生态绿道、丰兴隆党群主题公园、白鹭公园、红树林公园等一个个网红打卡地也应运而生。“随着治理不断深入,现在河水越来越清澈了,我有空都会到河边散步、锻炼。”看着水质越来越好的三亚河,陈太钦高兴地说。

从黑臭河,到亲民、人水和谐的幸福河,三亚河的变化是三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生动写照。据了解,实施“六水共治”以来,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今年1-8月,三亚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100%。

在水中,可喜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人水和谐的“三亚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岸上的突围——源头治病根

10月初,抱坡溪流水潺潺,两岸绿意盎然,沿河而建的湿地公园,更是为三亚增添了别样风景,也让周边居民享受到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样貌。这条位于三亚中心城区的内河,曾经也是劣V类水体。经过管网溯源,污染源被切断,黑臭污泥得到清理,河道周围种上绿植,河水化浊为清。

水污染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如果没有解决岸上的病根,治标的河流还会反复。三亚实行水岸同治和上下游同治,抓住了重要关键环节。

“在2021年排水管网专项普查工作开展之前,三亚地下排水系统一直沿用2015年建立的数据库。”三亚环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早期多头建设、缺乏规划、设施老化等原因,三亚不少地下排水管网存在错接、混接、漏接情况和断头、淤堵等管道缺陷问题。

据悉,在2021年三亚中心城区排水管网专项普查工作中,总计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巷及其他地下市政排水管线排查1531km,共计发现雨污水满水管段168km,问题点3500余个——其中,错混接点2076个,断头、淤堵及变形缺陷950处。

针对“体检”排查的问题,三亚加强治水方案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推动一个个涵盖排水管网提质增效、截污控源、疏通河道、防洪固堤等方面的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加快建设,统筹推进精准治水。

“根据2021年三亚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排查结果,在形成全市管网‘问题一张图’的基础上,三亚环投集团于2022年策划实施了河西、河东、抱坡溪、月川、新城及回新、鹿回头及红沙南等片区的8个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统称为三亚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提质增效项目。”三亚环投集团环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一部副经理黎经范介绍。

“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整体形象进度80%,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我们力争今年底完成八宗提质增效项目建设。”黎经范表示,这批项目作为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的重要工程,可以从源头上对片区内存在雨污管道错接、破损、下沉、管径偏小、堵塞、散排等问题的排水管道进行清理改造。项目建设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推进三亚高质量发展,确保排水达标和中心城区水域长治久清的有力抓手。

与此同时,三亚还将污水处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据介绍,目前,三亚已开工建设新城三期、崖城二期水质净化厂,并已完成建设人才城水质净化厂、育才水质净化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75万吨/日;建成首座通沟污泥处理站,实现中心城区雨、污水管网通沟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预计今年10月底正式投产。

除此之外,为了做好“水文章”,三亚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实做细。在全省首推污水厂“投建管养”特许经营模式,将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设施划转给市属企业(三亚环投集团)统一管理,实现了“厂网河湖库海”一体化综合治理、“建管养护”一体化智慧运营、“供排净治”一体化闭环管理。

率先的探索——污水循环利用

“原来黑乎乎的生活污水在这里经过处理后变得澄清无味,还能供于农田灌溉和生态补水,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上塘村村民符仁洪说。

日前,记者走进吉阳区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现场,除了白色的栅栏和石板路之外,到处都被绿色植被覆盖,如果不是园内 “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的标识牌,记者还以为是进入了一个生态园。

据了解,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三亚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及其团队开展“一村一策”现场调研,“把脉问诊”后,针对上塘村人口分布特点“开出良方”——实施试点项目,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加生态化、资源化、标准化,并且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维,推动“六水共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个由白栅栏围起来的小院子就是高效生态组合滤池,这也是污水变清流的‘法宝’。”项目施工单位、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永珍介绍,高效生态组合滤池新建在上塘村现有污水处理站预留用地内,污水处理设备“藏身”地下,处理规模为10吨/日,适用于居住相对分散、污水量较少以及周边有林地或农田的村庄,其工艺简单、能耗低、维护量小,且设施出水资源化途径广,能满足不同农田的灌溉需求。与其他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每吨水产生电费仅为0.1元,运行费用较低。

此外,项目对小规模集中站点进行污水资源化改造的同时,还针对地势复杂且周围无管网覆盖的分散农户,进行单户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改造。上塘村李清联家里的菜园,就是最好的样板。经过改造,原先家中厨房、洗浴间等生活污水,经过预处理、沉淀及植物、土壤微生物净化等多道工序就能“变废为宝”,对家中菜地和果树进行浇灌。

吉阳区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是三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三亚以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持续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新路径,以智慧、科学、精准为导向,高效推进三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据悉,今年6月,由三亚环投集团实施的5宗农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正式进入施工建设阶段,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对14个行政村下辖的56个自然村2.5万人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进行改造提升。接续推进的三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二期,力争今年底进场施工,将按照“近郊纳管式治理、远郊滨水村落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治理、远郊无河道村落资源化利用治理”三大模式对三亚市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及育才生态区内的 46 个行政村下的 349 个自然村(或连队)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服务人口约10.4万人。接下来,三亚环投集团还将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设施效能,推动实现三亚今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的目标。

“目前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治理设施共有4226个。其中,集中式的污水处理设施188个,分散式的污水治理设施4038个。改造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避免了村庄这些污水直排乱排的问题。”市水务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工作人员林伟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51个自然村(连队)治理,治理率66.4%。

原标题:

治污先行、水岸同治、创新探索…….

三亚:打出治污“组合拳” 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林林/文 李学仕/图)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4-05-06 07: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2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4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4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5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15:51
来源:央视网
三亚:打出治污“组合拳” 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3-10-11 06:50:51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发展之要,关系经济发展、关乎百姓民生。

三亚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生态是三亚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如今,优良的水环境成为三亚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近年来,三亚始终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六水共治”工作,在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等方面持续发力,抓好抓实“一河一策”,打出城镇+农村的治污“组合拳”,全方位保障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提升,为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新标杆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三亚河水清岸绿,景色优美。

水中的变化——铁腕治污水

寒露时节,三亚河静静地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和天空投映的蓝色交相辉映,白鹭不时低空飞过。

贯穿三亚城区的三亚河,也被称作三亚的“母亲河”。曾经由于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使河流长期处于黑臭水体状态。谈起之前对三亚河的印象,土生土长的市民陈太钦对记者连连摆手:“那时候的三亚河垃圾、污水、污泥……臭气熏天,每次从河边走过都要加快脚步。”

为了让“母亲河”恢复生机,近年来,以三亚河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三亚开展了上游水源地保护、沿河清淤疏浚、面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以及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再生水回用甚至跨流域调水等工作。2020年4月,三亚河实现了水体的长制久清。

既要“治河”,也要“管河、护河”。从开展“河道网格化管理”,到实行“河长制”,再到推进“六水共治”工作……三亚以常态化铁腕治污措施,实现了河道管理制度化、保洁标准化、覆盖全域化、督查常态化、责任精细化、保障一体化。河长制实现了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六水共治”攻坚战打响后,三亚更是将河湖长制与“六水共治”融合推进,形成“1+8+8”治水新格局,即1个治水工作领导小组+8大流域组+8个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流域组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纳入专班成员单位,统筹海陆、水岸、城乡关系,将流域的水体治理与控源截污、生态提升、活水保质、面源消减、景观提升、土地开发等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如今的三亚河已不见往日的污臭,行走于岸边,只见白鹭翩翩,鸟翔鱼跃。月川生态绿道、丰兴隆党群主题公园、白鹭公园、红树林公园等一个个网红打卡地也应运而生。“随着治理不断深入,现在河水越来越清澈了,我有空都会到河边散步、锻炼。”看着水质越来越好的三亚河,陈太钦高兴地说。

从黑臭河,到亲民、人水和谐的幸福河,三亚河的变化是三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生动写照。据了解,实施“六水共治”以来,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今年1-8月,三亚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100%。

在水中,可喜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人水和谐的“三亚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岸上的突围——源头治病根

10月初,抱坡溪流水潺潺,两岸绿意盎然,沿河而建的湿地公园,更是为三亚增添了别样风景,也让周边居民享受到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样貌。这条位于三亚中心城区的内河,曾经也是劣V类水体。经过管网溯源,污染源被切断,黑臭污泥得到清理,河道周围种上绿植,河水化浊为清。

水污染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如果没有解决岸上的病根,治标的河流还会反复。三亚实行水岸同治和上下游同治,抓住了重要关键环节。

“在2021年排水管网专项普查工作开展之前,三亚地下排水系统一直沿用2015年建立的数据库。”三亚环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早期多头建设、缺乏规划、设施老化等原因,三亚不少地下排水管网存在错接、混接、漏接情况和断头、淤堵等管道缺陷问题。

据悉,在2021年三亚中心城区排水管网专项普查工作中,总计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巷及其他地下市政排水管线排查1531km,共计发现雨污水满水管段168km,问题点3500余个——其中,错混接点2076个,断头、淤堵及变形缺陷950处。

针对“体检”排查的问题,三亚加强治水方案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推动一个个涵盖排水管网提质增效、截污控源、疏通河道、防洪固堤等方面的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加快建设,统筹推进精准治水。

“根据2021年三亚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排查结果,在形成全市管网‘问题一张图’的基础上,三亚环投集团于2022年策划实施了河西、河东、抱坡溪、月川、新城及回新、鹿回头及红沙南等片区的8个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统称为三亚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提质增效项目。”三亚环投集团环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一部副经理黎经范介绍。

“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整体形象进度80%,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我们力争今年底完成八宗提质增效项目建设。”黎经范表示,这批项目作为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的重要工程,可以从源头上对片区内存在雨污管道错接、破损、下沉、管径偏小、堵塞、散排等问题的排水管道进行清理改造。项目建设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推进三亚高质量发展,确保排水达标和中心城区水域长治久清的有力抓手。

与此同时,三亚还将污水处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据介绍,目前,三亚已开工建设新城三期、崖城二期水质净化厂,并已完成建设人才城水质净化厂、育才水质净化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75万吨/日;建成首座通沟污泥处理站,实现中心城区雨、污水管网通沟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预计今年10月底正式投产。

除此之外,为了做好“水文章”,三亚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实做细。在全省首推污水厂“投建管养”特许经营模式,将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设施划转给市属企业(三亚环投集团)统一管理,实现了“厂网河湖库海”一体化综合治理、“建管养护”一体化智慧运营、“供排净治”一体化闭环管理。

率先的探索——污水循环利用

“原来黑乎乎的生活污水在这里经过处理后变得澄清无味,还能供于农田灌溉和生态补水,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上塘村村民符仁洪说。

日前,记者走进吉阳区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现场,除了白色的栅栏和石板路之外,到处都被绿色植被覆盖,如果不是园内 “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的标识牌,记者还以为是进入了一个生态园。

据了解,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三亚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及其团队开展“一村一策”现场调研,“把脉问诊”后,针对上塘村人口分布特点“开出良方”——实施试点项目,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加生态化、资源化、标准化,并且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维,推动“六水共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个由白栅栏围起来的小院子就是高效生态组合滤池,这也是污水变清流的‘法宝’。”项目施工单位、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永珍介绍,高效生态组合滤池新建在上塘村现有污水处理站预留用地内,污水处理设备“藏身”地下,处理规模为10吨/日,适用于居住相对分散、污水量较少以及周边有林地或农田的村庄,其工艺简单、能耗低、维护量小,且设施出水资源化途径广,能满足不同农田的灌溉需求。与其他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每吨水产生电费仅为0.1元,运行费用较低。

此外,项目对小规模集中站点进行污水资源化改造的同时,还针对地势复杂且周围无管网覆盖的分散农户,进行单户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改造。上塘村李清联家里的菜园,就是最好的样板。经过改造,原先家中厨房、洗浴间等生活污水,经过预处理、沉淀及植物、土壤微生物净化等多道工序就能“变废为宝”,对家中菜地和果树进行浇灌。

吉阳区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是三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三亚以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持续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新路径,以智慧、科学、精准为导向,高效推进三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据悉,今年6月,由三亚环投集团实施的5宗农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正式进入施工建设阶段,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对14个行政村下辖的56个自然村2.5万人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进行改造提升。接续推进的三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二期,力争今年底进场施工,将按照“近郊纳管式治理、远郊滨水村落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治理、远郊无河道村落资源化利用治理”三大模式对三亚市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及育才生态区内的 46 个行政村下的 349 个自然村(或连队)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服务人口约10.4万人。接下来,三亚环投集团还将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设施效能,推动实现三亚今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的目标。

“目前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治理设施共有4226个。其中,集中式的污水处理设施188个,分散式的污水治理设施4038个。改造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避免了村庄这些污水直排乱排的问题。”市水务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工作人员林伟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51个自然村(连队)治理,治理率66.4%。

原标题:

治污先行、水岸同治、创新探索…….

三亚:打出治污“组合拳” 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林林/文 李学仕/图)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