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周湧专注残障服务14年 “驻家社工”撑起残疾人一片天
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周湧专注残障服务14年 “驻家社工”撑起残疾人一片天

精神康复项目时,深圳市南山惠民综合服务社与中国香港专业机构合作,吸取先进地区经验,逐渐将项目本土化,初步建立了符合本土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

2018年,周湧将积累多年的精神康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经验带到三亚,并于2019年成立了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20年7月,在吉阳区民政局、区残联支持下,吉阳区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成立,由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该中心是全市首个集精神、肢体康复等残健融合功能于一体的区级残疾人综合康复平台。

投身三亚 扎实做好服务 

在如何将服务模式与经验融入本土、服务本土上,周湧经验丰富。首先是摸清需求,“服务开始前,我们对所服务的榆红村、新村社区、博后村等13个村(社区)73位精神康复者家庭、78位肢体康复者家庭进行了探访调研和建档,了解康复者及家属对专业康复训练、家庭支持、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周湧说。

其次是划分功能区并配备相应仪器,在吉阳区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设置个案室、小组室、心理咨询室、理疗室等并配备各类理疗、运动治疗仪器及心理疏导工具。最后是确定服务理念,该康复中心融合“全人康复”“复元理念”“优势视角”等专业理论。

服务开始时,为了保证专业性,周湧和专业督导团队“手把手”指导社工,从入户前资料收集、访谈提纲等准备到入户时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入户后的信息整理、录入建档等都提出严格要求,甚至细微到每一次探访所坐位置的规范等。通过这样专业的指导,一是减轻了社工初次探访时紧张茫然的心理并提升其专业技能,二是让降低残疾人家庭戒备心理,有利于开展后续服务。

近两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残障人士情况逐渐好转。吉阳区精障人士小胡,社工第一次上门他不见,社工隔着卧室门跟他说话,问十句回答一句就不错了,去的时间多了,他会开着门缝往外看,再多次,他就出来远远坐着一起聊天,现在已经能和社工一起做一些手工活动。

“驻家社工”服务 打造本土化人才团队

“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家庭的大力支持使康复效果事半功倍。”“有的家庭照顾残障人士时间久了,家人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我们会开展服务指导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处,更好地接纳残障人士,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周湧说。

于是三亚就有了使家属放松身心、做好自我照顾的家属“喘息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家属照护能力发展了“驻家社工”服务,通过知识及技能培训、居家康复指导等,让家属参与到日常康复工作中。

在市民政局的推动下,“驻家社工”的理念服务模式也开始在社区推进。王女士的女儿是一名精障人士,作为母亲的她多次参与“驻家社工”培训,在专业社工的帮助下,她开始“懂”女儿,利用所学参与到女儿身心健康恢复中,现在与女儿相处融洽,女儿的成长她看在眼里。

“人才培育是重中之重。人才培养好了,才能把服务做好,才是为残障人士做实事。”周湧说,吉阳区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运营至今,陆续组织或参与60余场培训,培训400余人次。

目前,一支由15名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三师联合”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已然形成,三亚本土专业的残疾人工作团队正在发展。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4-05-06 07: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2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6 07:4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5 06: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4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07:5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04 15:51
来源:央视网
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周湧专注残障服务14年 “驻家社工”撑起残疾人一片天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5-24 07:41:06

精神康复项目时,深圳市南山惠民综合服务社与中国香港专业机构合作,吸取先进地区经验,逐渐将项目本土化,初步建立了符合本土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

2018年,周湧将积累多年的精神康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经验带到三亚,并于2019年成立了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20年7月,在吉阳区民政局、区残联支持下,吉阳区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成立,由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该中心是全市首个集精神、肢体康复等残健融合功能于一体的区级残疾人综合康复平台。

投身三亚 扎实做好服务 

在如何将服务模式与经验融入本土、服务本土上,周湧经验丰富。首先是摸清需求,“服务开始前,我们对所服务的榆红村、新村社区、博后村等13个村(社区)73位精神康复者家庭、78位肢体康复者家庭进行了探访调研和建档,了解康复者及家属对专业康复训练、家庭支持、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周湧说。

其次是划分功能区并配备相应仪器,在吉阳区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设置个案室、小组室、心理咨询室、理疗室等并配备各类理疗、运动治疗仪器及心理疏导工具。最后是确定服务理念,该康复中心融合“全人康复”“复元理念”“优势视角”等专业理论。

服务开始时,为了保证专业性,周湧和专业督导团队“手把手”指导社工,从入户前资料收集、访谈提纲等准备到入户时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入户后的信息整理、录入建档等都提出严格要求,甚至细微到每一次探访所坐位置的规范等。通过这样专业的指导,一是减轻了社工初次探访时紧张茫然的心理并提升其专业技能,二是让降低残疾人家庭戒备心理,有利于开展后续服务。

近两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残障人士情况逐渐好转。吉阳区精障人士小胡,社工第一次上门他不见,社工隔着卧室门跟他说话,问十句回答一句就不错了,去的时间多了,他会开着门缝往外看,再多次,他就出来远远坐着一起聊天,现在已经能和社工一起做一些手工活动。

“驻家社工”服务 打造本土化人才团队

“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家庭的大力支持使康复效果事半功倍。”“有的家庭照顾残障人士时间久了,家人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我们会开展服务指导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处,更好地接纳残障人士,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周湧说。

于是三亚就有了使家属放松身心、做好自我照顾的家属“喘息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家属照护能力发展了“驻家社工”服务,通过知识及技能培训、居家康复指导等,让家属参与到日常康复工作中。

在市民政局的推动下,“驻家社工”的理念服务模式也开始在社区推进。王女士的女儿是一名精障人士,作为母亲的她多次参与“驻家社工”培训,在专业社工的帮助下,她开始“懂”女儿,利用所学参与到女儿身心健康恢复中,现在与女儿相处融洽,女儿的成长她看在眼里。

“人才培育是重中之重。人才培养好了,才能把服务做好,才是为残障人士做实事。”周湧说,吉阳区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运营至今,陆续组织或参与60余场培训,培训400余人次。

目前,一支由15名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三师联合”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已然形成,三亚本土专业的残疾人工作团队正在发展。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