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当前,海南自贸港全岛即将封关运作,三亚作为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使命。长期以来,“有风景缺内涵”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亚的高质量发展。扭转这一局面,需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至与硬件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以“热带美学”体系构建城市品牌核心竞争力。通过系统推进城市文化“塑魂工程”,让三亚既保有自然的“绿水青山”,更彰显人文的“神韵风采”,为海南自贸港注入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三亚文化建设的现实短板:美丽背后的发展瓶颈
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旅游业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与国内外顶级城市相比,其文化建设的短板日益凸显,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道“美丽烦恼”。
从城市风貌来看,建筑风格不够突出,尚缺乏与热带滨海环境相契合的、统一的高品位审美引领。无论是建筑体量、屋顶形式,还是广告牌匾、灯光夜景,均未形成协调的视觉体系,导致城市整体意象碎片化,难以给人留下深刻且独特的印象。
从文化资源转化来看,三亚坐拥黎苗文化、海洋文化、天涯文化等宝贵资源,却大多处于“沉睡”状态。这些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具有市场号召力与情感共鸣的现代文化产品和体验项目,“守着文化富矿却难挖价值”的现象依然存在,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未充分释放。
从品牌形象传播来看,对外宣传长期集中于“阳光沙滩”的单一标签,文化形象模糊、缺乏深度与温度。这直接导致游客“易来难留”——多数游客停留时间不长,且消费集中于基础旅游项目,高附加值消费占比低,形成“易增难升”的消费困境,进一步制约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启动热带美学系统工程:构筑三亚文化核心竞争力
实现城市品质的跃升,需久久为功。三亚应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与“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启动为期十年的“城市文化塑魂工程”,以“自然之美+人文之魂”为核心,从四大维度推进热带美学实践,推动城市从“旅游城市”向“文化城市”跃升。
高起点制定美学导则,为城市风貌立“规矩”。组建由国内外顶尖建筑、规划、艺术大师领衔的“三亚城市热带美学专家委员会”,牵头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的《三亚城市热带美学导则》。导则需明确城市色彩(如椰林白、海洋蓝、珊瑚色系)、建筑体量、屋顶形式、街道家具等系列标准,对新建项目强制要求遵守,存量建筑逐步改造。同时借鉴杭州西湖、成都天府新区的管控经验,强化实施监督,确保“一楼一策”皆成风景,以一流导则引领一流城市风貌。
深挖在地文化,打造“必看必体验”的超级文化IP。摒弃黎苗文化的静态博物馆模式,选取特定村落打造 “沉浸式黎苗生活体验区”,邀请顶级团队创作实景史诗演艺,讲述黎族先民开辟家园的故事;重塑天涯文化内涵,跳出“流放地”的悲情叙事,赋予其“新征程起点”“爱情圣地”“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出发港”的新意象,每年12月31日举办“天涯跨年”全球直播,打造媲美纽约时代广场的、属于中国人的天涯海角迎新盛典;借鉴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模式,举办“三亚·南海公共艺术季”,邀请全球艺术家创作与山海相融的永久艺术装置,让自然风景烙上文化印记。
实施城市艺术计划,让美学融入城市“毛细血管”。推行“百分比艺术”政策,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如图书馆、学校、市政公园)需提取工程造价的1%左右用于公共艺术建设,如雕塑、壁画等;在城市街角、绿地、海滩广泛设置“口袋美术馆”“微展陈”,让市民游客在转角遇见艺术,于细微处感受城市的文化温度与品位。城市的厚度不在于高楼高度,而在于文化底蕴;城市的温度不在于气候冷暖,而在于人文关怀。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旅游消费品质。结合热带美学导则与文化IP,开发文化主题酒店、文化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营造艺术氛围、举办文化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拉动夜间经济、文创产业等高附加值业态增长。最终,文化为旅游赋能,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实现“流量”向“留量”的转化,成就一个既有颜值更有灵魂的三亚。
三、多维保障与全民共建:夯实热带美学实践根基
热带美学“塑魂工程”需健全保障机制、凝聚全民共识,才能确保长效推进、落地见效,最终释放文化驱动发展的强大效能。
构建“五位一体”保障体系,筑牢实践根基。在组织统筹上,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三亚热带美学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与重大决策;在资金支持上,设立热带美学产业基金,同时申请中央及省级基金支持,推广PPP模式、发行文旅专项债券,吸引社会资本与长期资本参与;在制度保障上,通过市人大立法或政府规章赋予《三亚城市热带美学导则》法律地位,确保执行的权威性;在人才支撑上,做实城市美学专家委员会智库功能,与本地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面向全球引进一流设计与文创团队;在监督考核上,开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城市风貌、文化品牌影响力,发布年度报告动态调整政策。
凝聚共建共识,激活社会力量。强化市民美学教育,通过社区讲座、美育课堂等解读导则、讲述三亚文化故事,提升市民审美素养与文化主人翁意识;建立“全民设计师”机制,在重大公共项目规划、“口袋美术馆”微更新中开辟公众提议渠道,让市民智慧融入城市建设;激励市场主体参与,对践行热带美学、投资文化IP的企业给予表彰与政策支持,形成“重文化、有品位”的市场导向。唯有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让文化自信成为城市内在基因,才能为城市变革提供深厚持久的动力。
从预期效应来看,这一工程将实现多重价值跃升。在城市品牌上,推动三亚从“风景美”升级为“整体美”,从“三亚名片”跃升为“国家名片”,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之城”;在旅游发展上,优化旅游收入结构,真正把“流量”变为“留量”、把“过客”变为“常客”;在市民获得感上,让“推窗见海、出门遇艺、转角读史”成为日常,增强市民归属感与自豪感;在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可复制的“热带美学三亚方案”,为海口、儋州等滨海城市提供模板,助力海南打造 “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
以“热带美学”塑造三亚城市新意象,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通过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与系统表达,推动城市从“流量高地”向“留量胜地”转型。这既是对“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也是破解“有风景缺内涵”短板的治本之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三亚必将成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魂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这里既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也有“黎苗烟火、天涯诗韵”的温度;既是游客心驰神往的“度假天堂”,也是市民引以为豪的“精神家园”。
(作者:三亚经济研究院 李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