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雾漫过胶林,露珠在叶尖闪烁,监测平台上的土壤数据正悄然更新。在海南的乡野田间,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深刻实践,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上演。传统农业转型算清的“生态账”、新奇特优产业破局的“系统课”、广大百姓心中萌发的“主人翁”意识……这些鲜活的故事,共同勾勒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琼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图景。
破认知偏差,让“生态约束”变“绿色银行”
当传统农业陷入“守着金山受穷”的困境,当“重开发轻保护”的短视思维试图挤压生态空间,如何重新定义“三农”价值,成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海南部分乡村,这样的困惑曾如迷雾般笼罩:橡胶林因过度割采单产连年下滑,芒果、冬季瓜菜因市场波动价低滞销,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村集体收入长期薄弱;与此同时,生态红线内发展工业的提议、公益林改种经济作物的动议时有出现。矛盾的背后,是对“生态资源”的认知偏差——要么将生态视为发展的“约束”,要么将保护与发展简单对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破局的钥匙:“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这意味着,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核心,重构产业体系。当科研机构将橡胶林的固碳、保水、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量化,当林下种养带来的复合收益实实在在地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曾经的“要我保护”便转化为“我要保护”。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补偿,而是价值认知的彻底转变——生态本身,就是可以持续增值的“绿色银行”。
拆协同壁垒,以“系统作战”破“各自为政”
生态价值转化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作战”。观察海南某生态区的实践,新奇特优产业的成长轨迹颇具启示:农业部门严控化肥农药保品质,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水质土壤防污染,文旅部门谋划配套体验项目却难成合力,农民因前期投入大犹豫观望——这正是生态价值转化初期常见的“部门壁垒”“主体割裂”。
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协同机制。当地通过跨部门专班统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政策层面出台产业发展方案,覆盖种植、技术、销售全周期;模式上探索“生态+”多元业态,将认种认养、共享农庄与研学体验结合,延伸产业链;制度上创新“生态经营权流转”,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依据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向农民分红。这种“全链条协同+制度创新”,不仅解决了种植端的成本压力、销售端的保鲜难题,更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这一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的论断。生态价值转化涉及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等多维度,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形成合力。当部门从“各自为政”转向“系统作战”,当政策从“碎片化支持”转向“全周期赋能”,生态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聚主体力量,从“文化自觉”育“生态根基”
生态保护的根子在人,生态价值的落脚点也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提示我们:生态价值转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成为受益主体、行动主体。
在乡村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返乡青年的选择颇具风向标意义。越来越多曾奔赴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归巢”,他们带回电商运营、智慧农业等新理念,将乡土文化与生态资源有机融合,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力军”。这种群体性回归,不仅是就业选择的变化,更是生态意识觉醒的体现——他们不再将家乡的绿水青山视为“走出去的背景板”,而将其当作“留得住的聚宝盆”。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观念层面。当“不砍河边的树”成为孩童的自然叮嘱,当“祖训里的生态经”被编成童谣传唱,保护生态已从“政府要求”沉淀为“文化自觉”。今年在三亚市庆祝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系列活动中,“非遗+生态”主题活动吸引上万人参与。村民们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讲述者,向游客分享“不污河、不毁林”的祖训,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魂。这种源自文化认同的内生力量,比任何政策约束都更持久、更有力。
筑幸福底色,让“生态之美”结“民生之果”
站在山巅远眺,群山叠翠、溪水潺潺,农家小院里忙碌的村民脸上挂着笑容。这幅图景告诉我们:自贸港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它需要技术支撑、产业链赋能,更需要农民生态意识的觉醒、主体地位的提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扎根大地的实践指南。它教会我们: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价值转化不能“单打独斗”,而需“系统作战”;最终目标不是“让生态好看”,而是“让农民好过”。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民的“幸福靠山”,当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同频共振,这便是对“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生态文明最生动的诠释。
原标题:
理论专刊 | 从政策设计到田间落地的生态突围
——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观察与思考
(作者:三亚育才生态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2025年三亚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刘洪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