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专刊 | 发挥党建优势 赋能乡村发展 ——三亚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路径探析
理论专刊 | 发挥党建优势 赋能乡村发展 ——三亚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路径探析

三亚市各村(社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通过强化组织建设、规范机制运行、引领产业发展、优化民生服务等举措,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城乡发展动能,形成特色实践路径。

/ 实践探索 / 发挥党建优势,激活发展动能

组织建设方面,各村(社区)不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优化“两委”班子与支部队伍结构。南田社区借“居改社区”完成“两委”选举,班子含12名大学学历成员和3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培育14名后备干部。创新党建网格机制。金鸡岭路社区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模式,划分7个大网格、20个小网格、161个微网格,由“两委”成员任网格长,“双报到”党员任网格员,楼栋长等为兼职网格员。红旗社区推行“一人对接一网格”服务老人。落笔村划分9个网格,56名党员下沉负责环境整治等工作。严格党员发展与教育,从优秀青年等群体发展党员。

机制建设方面,聚焦规范权力运行与强化监督。严格“三资”管理。罗蓬村制定4章9条财务细则,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分级审批机制,5000元以下由村主任审批,5000元至2万元经“两委”表决,超2万元需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落实监督公开,各村普遍实行“四议两公开”,罗蓬村实时公开集体资金收支,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季度查账,每年组织村民代表听汇报不少于2次;长山村通过党建网格督导商铺管理,形成闭环监督。

产业振兴方面,以党建引领激活发展动能。各村创新产业模式。抱前村探索“党建+村集体+国企+公司”等模式发展民宿、养殖等产业。长山村引导村民庭院种植经济作物,推进农科及冷链产业。盘活资源方面,金鸡岭路社区收回土地并投入使用。落笔村清理问题合同增收52万元,推动集体用地入股开发三产。激活文化产业,中免三亚公司探索演艺帮扶,采购非遗产品,在免税城展销农特产品,将帮扶产品与员工福利结合,并设立“星旅云品”专店助力销售。

民生服务方面,以多元举措打通“最后一公里”。拓宽诉求渠道。南田社区、红旗社区开展“海棠夜话”,金鸡岭路社区设“大榕树下”议事平台。加强精准服务,红旗社区走访慰问老党员等。落笔村解决饮水安全等问题,完成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山村组织“大扫除”等活动;落笔村发动党员群众整治环境,践行为民宗旨。

/ 显著成效 / 党建引领治理,筑牢发展根基

组织战斗力全面增强,基层堡垒更加坚固。通过优化班子结构、严格组织生活和创新网格机制,基层党组织功能显著提升。南田社区“两委”班子年轻化、高学历化后,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和志愿服务频次明显提高。长山村党委强化责任落实,全年组织党员志愿服务36场,凝聚力全面提升。落笔村以“党员带头+积分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87户党员户率先参与,带动形成“党群联动”热潮,党组织从“后进”变“先进”。各村积极发展优秀青年、退役军人入党,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筑牢组织根基。

集体经济稳步壮大,发展底气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创新和资源盘活让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抱前村通过“党建+多元合作”模式发展民宿、养殖等产业,2024年集体收入达118万元。长山村依托庭院经济和特色品牌,年收入稳定在100万元以上,获评“海南省集体经济收入强村”。罗蓬村规范财务和“三资”管理,形成“集体增收、村民受益”良性循环。落笔村清理“三过”合同、推动土地入股,年增收益52万元。中免三亚公司创新帮扶机制,采购农特产品作为员工福利,并在免税城设立“星旅云品”店,利用年600万人次客流优势助力农产品销售。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党建引领的精准服务和基建投入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长山村投入17万元修整机耕道、建设抗旱工程,修建两条村内公路,改善生产出行条件。红旗社区网格党员逐月上门为高龄老人认证,确保福利落地。落笔村走访慰问70多户低保特困家庭,协调资金扶持种植生产,提供就医保障。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人居环境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党建引领的治理创新让乡村更和谐有序。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海棠夜话”等机制畅通民意,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幅提高。金鸡岭路社区近年成功调解投诉158起,成功率达99%,获“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长山村成立文艺队、完善图书室,与学校共办文体活动。落笔村通过“红黑榜”和积分制增强村民自治意识,举办排球赛丰富文化生活。乡村社会呈现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良好态势。

/ 经验启示 /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根本前提。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唯有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方向不偏。长山村的实践印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关键,村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把党的领导贯穿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民生服务全过程。南田社区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和支部书记,优化队伍结构,使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的“主心骨”。落笔村党组织以党建为抓手,通过党员带头与积分制结合,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后进”变“先进”。这启示我们,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与组织效能,让党旗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前沿阵地高高矗立,凝聚城乡发展强大合力。

制度建设与监督公开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规范制度和透明监督能防范风险、凝聚民心。罗蓬村建立分级审批、非现金结算等财务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让集体资金管理有章可循,有效避免“微腐败”,提升村民信任度。各村普遍设立村务公开栏、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定期公开收支流水、开展查账,用“公开透明”赢得群众支持。长山村通过党建网格责任制压实责任,落笔村建立定期巡查、“红黑榜”公示等长效机制防止环境整治成果反弹。这表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需围绕“三资”管理、决策程序、监督机制等关键领域完善制度体系,以公开透明筑牢公正根基、涵养廉洁生态,让群众参与制度执行与监督。

党建与产业、民生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核心路径。党建必须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才能见效。抱前村探索“党建+村集体+国企+公司”模式,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双赢。长山村立足土地资源推动“党建+特色产业”,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实惠。民生领域,红旗社区、南田社区通过“海棠夜话”倾听群众心声,落笔村聚焦饮水安全、房屋改造等“急难愁盼”,将党建成效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实践表明,只有找准党建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结合点,将党建融入产业全链条、服务各环节,才能让党建成为“红色引擎”。

激活群众积极性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力量之源。群众是主体,调动其积极性才能获得持久动力。落笔村通过“乡村治理积分制”,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纳入积分体系,村民参与率达84.12%,从“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大家干、一起管”;长山村发动群众开展91次爱国卫生运动,村民自家庭院自行清理,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氛围。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机制让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增强主人翁意识。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党员带头、机制激励、平台搭建,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价者。

原标题:

发挥党建优势 赋能乡村发展

——三亚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路径探析

(作者:曾芬芬/三亚市委党校,雷智博/海南省政协,刘洋/万宁市委党校;本文系三亚市委党校2025年校级课题“三亚市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研究”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10-21 08: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1 06: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4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0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8 05:1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8 05:16
来源:三亚新闻网
理论专刊 | 发挥党建优势 赋能乡村发展 ——三亚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路径探析
来源:三亚日报
2025-10-22 09:14:48

三亚市各村(社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通过强化组织建设、规范机制运行、引领产业发展、优化民生服务等举措,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城乡发展动能,形成特色实践路径。

/ 实践探索 / 发挥党建优势,激活发展动能

组织建设方面,各村(社区)不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优化“两委”班子与支部队伍结构。南田社区借“居改社区”完成“两委”选举,班子含12名大学学历成员和3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培育14名后备干部。创新党建网格机制。金鸡岭路社区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模式,划分7个大网格、20个小网格、161个微网格,由“两委”成员任网格长,“双报到”党员任网格员,楼栋长等为兼职网格员。红旗社区推行“一人对接一网格”服务老人。落笔村划分9个网格,56名党员下沉负责环境整治等工作。严格党员发展与教育,从优秀青年等群体发展党员。

机制建设方面,聚焦规范权力运行与强化监督。严格“三资”管理。罗蓬村制定4章9条财务细则,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分级审批机制,5000元以下由村主任审批,5000元至2万元经“两委”表决,超2万元需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落实监督公开,各村普遍实行“四议两公开”,罗蓬村实时公开集体资金收支,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季度查账,每年组织村民代表听汇报不少于2次;长山村通过党建网格督导商铺管理,形成闭环监督。

产业振兴方面,以党建引领激活发展动能。各村创新产业模式。抱前村探索“党建+村集体+国企+公司”等模式发展民宿、养殖等产业。长山村引导村民庭院种植经济作物,推进农科及冷链产业。盘活资源方面,金鸡岭路社区收回土地并投入使用。落笔村清理问题合同增收52万元,推动集体用地入股开发三产。激活文化产业,中免三亚公司探索演艺帮扶,采购非遗产品,在免税城展销农特产品,将帮扶产品与员工福利结合,并设立“星旅云品”专店助力销售。

民生服务方面,以多元举措打通“最后一公里”。拓宽诉求渠道。南田社区、红旗社区开展“海棠夜话”,金鸡岭路社区设“大榕树下”议事平台。加强精准服务,红旗社区走访慰问老党员等。落笔村解决饮水安全等问题,完成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山村组织“大扫除”等活动;落笔村发动党员群众整治环境,践行为民宗旨。

/ 显著成效 / 党建引领治理,筑牢发展根基

组织战斗力全面增强,基层堡垒更加坚固。通过优化班子结构、严格组织生活和创新网格机制,基层党组织功能显著提升。南田社区“两委”班子年轻化、高学历化后,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和志愿服务频次明显提高。长山村党委强化责任落实,全年组织党员志愿服务36场,凝聚力全面提升。落笔村以“党员带头+积分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87户党员户率先参与,带动形成“党群联动”热潮,党组织从“后进”变“先进”。各村积极发展优秀青年、退役军人入党,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筑牢组织根基。

集体经济稳步壮大,发展底气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创新和资源盘活让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抱前村通过“党建+多元合作”模式发展民宿、养殖等产业,2024年集体收入达118万元。长山村依托庭院经济和特色品牌,年收入稳定在100万元以上,获评“海南省集体经济收入强村”。罗蓬村规范财务和“三资”管理,形成“集体增收、村民受益”良性循环。落笔村清理“三过”合同、推动土地入股,年增收益52万元。中免三亚公司创新帮扶机制,采购农特产品作为员工福利,并在免税城设立“星旅云品”店,利用年600万人次客流优势助力农产品销售。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党建引领的精准服务和基建投入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长山村投入17万元修整机耕道、建设抗旱工程,修建两条村内公路,改善生产出行条件。红旗社区网格党员逐月上门为高龄老人认证,确保福利落地。落笔村走访慰问70多户低保特困家庭,协调资金扶持种植生产,提供就医保障。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人居环境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党建引领的治理创新让乡村更和谐有序。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海棠夜话”等机制畅通民意,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幅提高。金鸡岭路社区近年成功调解投诉158起,成功率达99%,获“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长山村成立文艺队、完善图书室,与学校共办文体活动。落笔村通过“红黑榜”和积分制增强村民自治意识,举办排球赛丰富文化生活。乡村社会呈现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良好态势。

/ 经验启示 /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根本前提。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唯有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方向不偏。长山村的实践印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关键,村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把党的领导贯穿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民生服务全过程。南田社区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和支部书记,优化队伍结构,使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的“主心骨”。落笔村党组织以党建为抓手,通过党员带头与积分制结合,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后进”变“先进”。这启示我们,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与组织效能,让党旗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前沿阵地高高矗立,凝聚城乡发展强大合力。

制度建设与监督公开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规范制度和透明监督能防范风险、凝聚民心。罗蓬村建立分级审批、非现金结算等财务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让集体资金管理有章可循,有效避免“微腐败”,提升村民信任度。各村普遍设立村务公开栏、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定期公开收支流水、开展查账,用“公开透明”赢得群众支持。长山村通过党建网格责任制压实责任,落笔村建立定期巡查、“红黑榜”公示等长效机制防止环境整治成果反弹。这表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需围绕“三资”管理、决策程序、监督机制等关键领域完善制度体系,以公开透明筑牢公正根基、涵养廉洁生态,让群众参与制度执行与监督。

党建与产业、民生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核心路径。党建必须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才能见效。抱前村探索“党建+村集体+国企+公司”模式,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双赢。长山村立足土地资源推动“党建+特色产业”,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实惠。民生领域,红旗社区、南田社区通过“海棠夜话”倾听群众心声,落笔村聚焦饮水安全、房屋改造等“急难愁盼”,将党建成效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实践表明,只有找准党建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结合点,将党建融入产业全链条、服务各环节,才能让党建成为“红色引擎”。

激活群众积极性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力量之源。群众是主体,调动其积极性才能获得持久动力。落笔村通过“乡村治理积分制”,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纳入积分体系,村民参与率达84.12%,从“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大家干、一起管”;长山村发动群众开展91次爱国卫生运动,村民自家庭院自行清理,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氛围。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机制让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增强主人翁意识。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党员带头、机制激励、平台搭建,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价者。

原标题:

发挥党建优势 赋能乡村发展

——三亚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路径探析

(作者:曾芬芬/三亚市委党校,雷智博/海南省政协,刘洋/万宁市委党校;本文系三亚市委党校2025年校级课题“三亚市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研究”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